呱!呱!呱!传统造物中的蛙

梦琪聊文化 2024-06-04 05:27:22

| 明清家具研习社 |

听取蛙声一片

一入盛夏,水泽附近便总有日夜不停的蛙声。诗人词客往往把“蛙”描述为“闹蛙”、“鸣蛙”、“吠蛙”、“噪蛙”,虽然吵闹聒噪,却很少因此产生厌烦之心,而是在雷潮一般的蛙声中静心欣赏自然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明 沈周《荷花与蹲蛙》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游戏《旅行青蛙》截图

其实在传统造物领域,蛙有着很不一般的地位,甚至还可以被称上一声“老祖宗”,因为,以蛙为原型描摹的纹样在新石器时期的陶器中就已频繁出现。

以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陶器为例,早期蛙纹包括有头蛙纹和无头蛙纹两种,风格偏向写实;中期则逐渐演变为几何形式;晚期时愈发抽象,几乎只能通过蛙足来辨别蛙纹。此后蛙纹的图样便向着程式化、图案化方向发展。

考古学者通过整理马家窑文化带蛙纹彩陶总结出了较为完整的蛙纹演变过程,证明中国龙起源于蛙纹。

变体神人纹彩陶瓮 甘肃省博物馆藏

神人纹鸟形彩陶壶 甘肃省博物馆藏

蛙纹的演变

自然界造物万千,为什么被选择的是蛙纹?

其实从蛙纹样式中,我们就可窥见端倪——在马厂早期彩陶中,人们对蛙纹的刻画重在身体而非头部,尤其是对矫健四肢的强调,这正体现了先民们对蛙能力的艳羡和渴求。这种能力并非跑得快或是跳得高,而是不惧怕洪水的能力。

因为在生产力不发达的远古时期,洪水的破坏性甚于猛兽,所以几乎所有古老文明中都有一个关于“洪水灭世”的传说。而蛙作为一种两栖动物,能在水域和陆地自如来去,自然也就成为了先民们心中的“偶像”,人们甚至还将其美化成呼风唤雨、操控水流的蛙神。

马家窑文化彩陶盆(蛙在水中无惧波涛)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中,“卍”字符也十分常见,有学者发现它与蛙纹有相似之处,认为“卍”字符就是蛙纹的一种抽象变体。

马家窑文化彩陶上的部分“卍”字纹及其变体

学界对于蛙纹内涵的解读,还有许多不同的看法。还有一种广泛流传的说法是:先民们对蛙的信仰是因为蛙具有很强的繁衍能力,甚至华夏先祖“女娲”的名字也和蛙有着密切关系。

从这一角度探寻,我们又发现了另一条与蛙纹有关的演变线索:蛙——生殖力——女娲、婚媒。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甘肃省博物馆藏(身上纹饰像蛙纹)

此外,蛙纹其实还和先民们的日月崇拜有关。

在远古神话传说中,太阳中央有一种三足金乌的神鸟,其实月亮中间也有动物,而且不止有大家熟知的兔子,还有“蟾蜍”。东汉天文学家张衡《灵宪》中就写道:“月者,阴精之宗,积而成兽,象兔、蛤”。

据闻一多考证,以兔为月之精始于汉,先秦为蟾蜍,其后又转为蟾、兔,西汉早期的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帛画和三号墓帛画中,月轮上正有二者图象。在山东嘉祥的汉画像石中,玉兔和蟾蜍也同屏出现,一起捣起了药。

唐 月宫镜 故宫博物院藏(左下为蛙)

随着造物工艺和审美的飞跃,因为原本的内涵不再适应当下时代的需要,蛙纹也不再是造物领域的明星,但仍然时不时地作为组合成员“重出江湖”,纯粹地展现自身独特的美感。

战国前期 蛙纹匜 故宫博物院藏

不过在常被用作祭祀乐器的铜鼓上,蛙纹还是一种常见装饰,有单只出现的、也有多只叠踞的,这种叠踞的蛙纹通常呈现为一大一小相背负的形态,被称为“累蹲蛙”。

西盟型蛙饰铜鼓 故宫博物院藏

但总的来说,它更多地是作为荷塘等水域场景中的一个经典角色,出现在相关题材的水洗、砚滴、如意等等文房器具中,丰富意趣。

明正德 素三彩海蟾纹三足洗 故宫博物院藏

清 乌木整挖荷叶纹笔洗 研习社藏品

清 铜鎏金荷叶蛙纹如意 研习社藏品

当然,蛙类中还有被列为五毒之一的蟾蜍,在以端午辟邪为题材的特殊造物中,它也是常见的纹样。

明万历 五彩张天师斩五毒纹小盘 故宫博物院藏

另外,因为“刘海戏金蟾”的民间故事流传甚广,蛙也狠狠地刷了一把“存在感”。在这个贫苦青年刘海因为至善至孝而得到机遇羽化登仙的故事中,金蟾是招财致富之宝,这是后人赋予给蟾蜍的新内涵,也更被普罗大众所知。

清 瘿木三足金蟾摆件 研习社珍藏

清 黄杨木雕刘海戏金蟾 研习社藏品

- END -

0 阅读:0

梦琪聊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