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全球销量前十车企,预计净利润绝对量排序是:丰田、现代-起亚、斯特兰蒂斯、通用、福特、比亚迪、大众、本田、吉利、日产。增速最高的是福特。
文 /《汽车人》齐策仁
从2022年到2024年,全球车企(集团)销量前十名,保持了每年变更一个成员的新惯例。
进入前十门槛,从两年前的230万辆左右,变为2024年的330万辆以上。2025年门槛还将提高。
销量前十,一年一个样
2023年相对2022年,第十名宝马掉出榜外,铃木从第九变为第十,比亚迪新入榜列第九,其余成员没有变化。
2023年的特点,是除了雷诺-日产-三菱(这一年是三者合并计算的最后一年)和通用汽车、斯特兰蒂斯几乎不动,其他车企销量都是上涨的,涨幅最低为铃木(4.15%)。这就预示着此后的情况。
2024年画风大不一样,从销量上又换了一个新成员,吉利入榜,铃木跌落榜外。

2024年销冠仍是丰田(包含雷克萨斯、大发、日野),销量1080万辆,它在这个位置上连续霸榜5年,但销量下跌3.7%。
从第二名起,依次为大众汽车(包含奥迪、保时捷、斯柯达)903万辆;现代-起亚723万辆;斯特兰蒂斯(包含标致、雪铁龙、Jeep、菲亚特、克莱斯勒)约为650万辆;比亚迪(包含腾势、方程豹、仰望)427万辆;通用汽车(包含雪佛兰、别克、凯迪拉克)410万辆;福特汽车(包含林肯)390万辆;本田(包含讴歌)381万辆;日产(包含英菲尼迪)335万辆;吉利(包含沃尔沃、极氪、领克、极星、路特斯)333万辆。
这些前十车企当中,除了中国车企,斯特兰蒂斯还是几乎和上年相同,其余均为下跌,跌幅最大的是通用汽车(-15.8%)。而比亚迪增长41%,吉利增长21%,两者都表现出强烈的进攻势头,与其他老资格的前十车企保地盘的防御性姿态形成鲜明对比。
利润与销量排名错位
在市场趋势不利的情况下,保销量、保地盘要付出更多利润代价,这个道理所有的企业都很了然。如果硬要在两者之间做选择,大家第一选择永远是保销量,而非保利润。
现在只有部分车企出台了2024年全年财报,大多数企业只出到三季报,而日企按惯例将在2024/25财年(2024年4月1日至2025年3月31日)结束后三个月内发布全年财报。
因为财务周期的不同,《汽车人》设置了两个基准时间段,优先看2024自然年,如果没有全年数据,则看前三季财报(2024年1月1日-2024年9月30日)。

2024年自然年,丰田利润5.21万亿日元(合计人民币2468亿元),按照日元口径,同比增长5.5%。由于2024年3月-2025年2月,日元相对人民币汇率几乎没变,因此按照人民币口径,丰田净利润不变。丰田仍是全球最赚钱的车企。
大众汽车2024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则只有15.8亿欧元(合人民币120亿元人民币),考虑到大众汽车在第四季度一系列的紧缩政策(关厂、裁员),并未落实,因此预计为收缩付出的成本,并未花出去。基于“乐观”的估计,第四季度的净利润应该比前三季度的总和还要多一些,预计达到40亿欧元(合人民币304亿元)。即便如此,相比2023财年的净利润179亿欧元,大众汽车的净利润下跌幅度高达77%,堪称新世纪最惨的一年。
在这里顺便说一下,很多企业的财报,都比较强调“运营利润”或“营业利润”。这并非毛利润的意思,但需要扣除税费、利息等非运营成本后才能得到净利润。
现代-起亚都发布了2024年财报,净利润数据比较强劲,合计达到22.99万亿韩元(合人民币1158.7亿元),同比增长9.3%,几乎达到丰田的一半。
斯特兰蒂斯2024年前三季度净利润84亿欧元,同比下跌41%。预计第四季度净利润可能为35亿欧元,全年合计119亿欧元(合人民币904亿元),同比下跌34%。
比亚迪2024年前三季度净利润252亿元,同比增长18.3%;预计全年380亿元人民币左右,同比增长27%。
通用汽车2024年净利润为60亿美元(合人民币437亿元),同比下降40.7%。
福特汽车2024年净利润为58.8亿美元(合人民币429亿元),同比劲增35%。值得一提的是,福特中国盈利44亿元人民币,7年来第一次扭亏。
本田2024自然年净利润5531亿日元(合人民币263亿元),不过,后三季度只相当于2023/24财年四季度(2024.1.1-2024.3.31)1.26倍,呈现递减趋势。
日产2024自然年净利润4125亿日元(合人民币195亿元)。对于日产而言,2025财年前三季净利润为-141亿日元,预计整个财年(截至2025年3月31日)净利润为-800亿日元(合人民币38亿元)。
吉利2024前三季度净利润130亿元人民币,而极氪同期净利润-12.26亿元,整个吉利集团全年净利润预计为150亿元人民币左右。
如果看全年利润,销量前十车企当中,预计净利润绝对量排序应该是丰田、现代-起亚、斯特兰蒂斯、通用汽车、福特汽车、比亚迪、大众汽车、本田、吉利、日产,增速最高的则出人意料的是福特汽车;净利润下跌的有:大众汽车、斯特兰蒂斯、本田、日产、通用汽车,其中日产可能呈现净亏损。
电动化成了“累赘”
净利润这一单一指标,虽然无法准确度量企业当年的经营状况,但透过变化,可以窥见如今跨国车企的经营主轴,与其战略兑现程度息息相关。
第一个相关性:在全球范围内,电动车仍然不是好生意。
福特汽车之所以能拿到净利润增速最高,表面上理由是美国皮卡市场复苏。其整个燃油车收入(1019亿美元)和上一年度持平,但依靠豪华皮卡(福特将其算作“轻型商用车”),利润率高达13.5%,这几乎是如今豪华品牌都很难企及的经营利润率。而福特电动车业务仍是扶不起来的阿斗(亏损51亿美元)。如果股东只看投资回报,完全砍掉电动车,福特会赚更多利润。

事实上,福特不但叫停了大部分电动车固投(为此计提损失12亿美元),还砍了低利润的入门级车型。福特在电动车上收缩,和川普上台无关,因为其在有补贴的情况下,就是这么干的。而福特中国的扭亏,也是如此,聚焦高利润的高端车型,打出差异化。
通用汽车的问题是,砍低利润的车型和电动车不够坚决,表现出摇摆。而其皮卡在与福特竞争中处于劣势。通用汽车还减记了50亿美元的中国资产(一半用于营收亏损,一半用于关闭工厂和裁员)。

斯特兰蒂斯的摇钱树仍是克莱斯勒的JEEP系列,但该系列在北美表现不佳,令其利润减少很多。可以说,通用汽车有的问题,斯特兰蒂斯大部分都有。
中国市场拉低利润
中国市场则是另一个要素,即第二个相关性:对中国市场的依赖性,在多大程度上伤害了其利润表。
在2018年之前,甚至在2022年之前,大部分跨国车企在华业务,都充当给全球财报扮靓的角色,对中国市场依赖度超过30%的大众汽车(甚至纯进口的保时捷也是如此)、奔驰、宝马都是如此。
而对中国市场依赖度没超过这条线,但对中国利润依赖度比较高的日系(本田和日产),他们如今的共同手段,都是通过大面积的渠道补贴,延缓销量下滑过快。在这个过程中,要关闭生产线,降低生产规模。两者都做了这个事情,但没有做的太彻底。福特则将产能砍掉一部分,另一部分专向出口。2024年,福特中国出口了17万辆。

在中国市场的竞争主轴,是新能源。因为试图在既有技术资产和新项目之间找平衡,同时决策链过长,导致所有跨国车企在经营节奏上滞后于中国对手。
而智能化这一块,经过2024年的调整,跨国车企正在与中国供应商开展合作,虽然也落后了两年左右,但转向相对容易。说到底,智驾和新能源不同,智驾涉及的生产性资产“重量”更低,调头也更容易。

然而,就算全情投入的中国车企,比如比亚迪,利润率也不高。比亚迪自称在十几万元的产品上有定价权,在2023年大部分时间里,此言非虚。但在2024年,比亚迪遭遇了吉利、长安、奇瑞的强力挑战。这个认知,已经动摇了。尽管其销量扩张很快,但利润同步增长相对落后一些。
财务灰色操作
利润还存在第三个相关性:运营的灰色边界问题。
上面提到,净利润这个指标不足以描述经营质量,而非经常损益,通常是亏损企业通过账面上变卖资产(往往卖给大股东或关联方)来粉饰财报的通常做法。即便扣除非经常损益之后,也是如此。企业高管们更关注现金流和单车毛利率。而现金流的学问很大,不光是企业支付应付账款的工具,更是能变出利润来的新手段。
国内有车企付款周期长达半年,甚至9个月。如果考虑到他们还动用供应链融资工具,将应付账款数字化,貌似给供应商按承诺账期结账,但实际上这不是现金,连承兑汇票都不如,原因是拿着这些供应链金融符号的供应商,至少承担贴现成本(年化利率约5%-8%)。
这种做法延长了实际账期,进一步挤压供应商现金流。更别提主机厂倒闭后,商票变废纸的风险。供应商要不然就选择吐出一些利润率,换取将这些金融工具(类似于电子商票)变现。

而车企则减少了短期融资成本,垒高了现金储备。干这种事的车企,其净利润有一部分就从这个勾当里面来。车企滥用链主地位,败坏了自身商誉,劣化了行业商业氛围,降低了整个行业的活力。
据观察,跨国车企不愿意跟进,其中国业务的短期资金成本因此高于对手。到海外运营,这种做法可能遭遇监管介入,因此只能在家里用。
这三个利润相关性,多少都和中国市场的特殊性有关。随着中国市场和企业在全球的权重增加,会更多影响全球汽车企业的财务表现。【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