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钓鱼看到4只蟾蜍抱着一个网球,“蟾蜍抱物”有啥好兆头吗?

狸猫之一的动物圈 2025-04-20 13:12:24

信息来源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两栖动物繁殖生态学》,《行为遗传学》,《中国两栖动物繁殖行为研究》。

蟾蜍逮啥抱啥?

某位钓友在一次外出野钓的时候,意外看到了非常奇怪,甚至可以用诡异形容的场景。

只见4只蟾蜍各自占着一个方位,将一个已经泡水许久变色的晚网球团团抱住,而且看起来都很使劲。钓友钓鱼近10年,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画面。他尝试着用树枝去戳蟾蜍,看能不能吓走它们。这么搞纯粹是因为好奇。然而4只蟾蜍非常坚定,死死抱着网球不撒手,哪怕网球被推向了远方,它们依然很坚定。

更离谱的是,很快又有另一只蟾蜍从远处划过来,它在网球周围转圈,企图找到突破口加入这个“大家庭”。虽然在我国传统文化里, “金蟾抱物” 是财富的象征,有“招财进宝”的含义,你家可能也有相关的摆件。但是真的亲眼看到类似的情况,心里还是觉得很膈应的。

究竟这个网球有啥魔力?钓友是百思不得其解,他只能将图片拍摄下来发布到网上,看能不能得到真相。

具体是哪位钓友发现的,在互联网的层层传播之后早就难以溯源了,但是事情是真实的,毕竟有图片为证。而且这样的案例非常多,遍及国内外,且这些图片多是在Ai还未发展之前就已经出现的,因此可信度很高。

甚至还有蟾蜍抱着鱼的案例,这样的案例留下的图片证据更多。

讲个国外的案例,事发于英国的德文郡佩恩顿。75岁的巴特勒先生很有钱,家里院子有两个大池塘,一个用来养锦鲤,一个用来养蝾螈和蟾蜍。某天早上他去池塘边查看情况,突然看到一只蟾蜍贴在了一条锦鲤的脸上,它的前爪直接插进了锦鲤的眼窝,甚至插到了肘部的位置!

巴特勒先生心疼得要死,这锦鲤大概率是瞎了,这还不要紧呢,这么严重的伤势这锦鲤大概率活都活不了!他赶紧把蟾蜍的前爪从锦鲤的眼窝里拔出来,据他自己描述:“感觉比生孩子还要难受!”

巴特勒先生听说蟾蜍会用这种方式攻击鱼,但自己也是第一次见到这种情况。他怀疑这只蟾蜍是想要繁殖找错了对象,毕竟他已经听蟾蜍在自己的池塘叫2周了。

巴特勒先生的猜测还真是对,蟾蜍出现这样的行为不是因为纯粹的缺德,而是因为某些原因导致的错误行为。

为何这么做?

差不多在每年的3~5月份,在亚热带地区还可能提前,随着水温回升到12℃以上,蟾蜍的繁殖期就开启了。

此时的雄性会发生很多变化,外表上还是一样疙疙瘩瘩的丑样子,但是细节上改变了很多。它们的血液中睾酮浓度会从平日的3.2ng/mL骤增至21.5ng/mL,促使它们前肢内侧3指基部的婚垫增厚至1.8mm;表皮乳突密度达到每平方毫米150个。

这些设计是为了什么?都是为了让自己的拥抱更有力。听起来似乎很有爱,但成年雄性蟾蜍的前肢握力可达0.45N/cm²,相当于其自身体重的1.8倍,对雌性来说压迫力非常之强。雄性找到合适的雌性后,就会紧紧抱着它们,保持前肢对雌体胸部的持续压迫,刺激雌体排卵并实现体外受精。

它们不是靠视力寻找雌性的,而是会感知雌性背部皮肤释放的主要成分为二十碳五烯酸衍生物信息素,并配合2000-2800Hz频率的鸣叫吸引雌性。

听到这里你肯定知道问题所在了,显然是寻找雌性这个环节出错后,导致了雄性蟾蜍似乎逮啥抱啥的情况。

为啥会出错?

虽然不知道研究者们是咋统计的,但是研究表明,正常情况下,蟾蜍误抱异类的概率低于0.7%,但是在鱼塘等人工环境中,这个比例会飙升到23%!这个情况显然是对养殖鱼类和蟾蜍本身的繁殖产生了影响,因此2021年,广东水产研究所专门对此进行了跟踪研究。

他们调查的是罗非鱼的养殖池,发现栖息在附近的雄性蟾蜍在繁殖期,平均每小时发生4.3次抱鱼行为,其中73%的抱握位置集中在鱼类眼部与鳃盖之间区域,都是非常痛而且可能致命的位置,我都替鱼痛了。

研究团队认为导致蟾蜍出错的原因可能是多个因素综合导致的。

第一点是一些人工鱼饲料的成分导致的。鱼饲料中的植物蛋白成分会使鱼类体表富集亚麻酸等物质,而这些物质跟雌性蟾蜍散发的信息素前体很相似;接着是因为人工环境中增氧机的运作导致了水流被持续扰动,可能会影响雄性的判断;其次是农药的使用,拟除虫菊酯类农药被蟾蜍摄入后,虽然可能不会死,但是会导致雌性的激素受体(ERα)表达量下降38%,这使得雄性比以前更难找到雌性,但是雄性的数量没有下降,因此求偶的压力更高了,导致雄性找伴侣找得都“变态”了。

水温很关键的因素。人工养殖的鱼池的水温普遍高于自然水域,差不多能高3~5℃.这种温差可使雄蟾间质细胞活性提升40%,日均睾酮合成量增加1.7μg/g。持续高温环境还会加速皮肤信息素的挥发,使得化学通讯距离从正常的3.2米缩短至0.8米。

增氧设备产生的宽频噪音,我们人类听久了也就习惯了,但是对蟾蜍来说,这几乎能压制掉它们大部分的声音,因此雌性和雄性找到对方的可能性就降低了。

养殖水体常因藻类繁殖导致透光率下降,雄蟾视网膜中的SWS1视蛋白,仅能识别蓝光波段,本来难以准确辨识目标,这下变得更难识别了。月光下鱼类皮肤黏液峰值520-580nm的反射光谱与雌蟾求偶信号高度重叠,造成68%的识别误差率。

综合这些因素,于是蟾蜍抱着异物的情况就出现了。虽然说的是人工环境中发生的概率较高,但就像我上面提到的,农药和藻类异常繁殖也会影响蟾蜍寻找异性,因此在野外环境中,这样的情况出现的频率也增加了。

后记

蟾蜍抱着异物是本就可能出现的偶发情况,但因为环境的剧变,导致蟾蜍繁殖出现异常的情况变多了不少。要知道雄蟾前肢婚垫的演化史超过2000万年,说明这样的设计在2000万年间都是很有效的。

然而想要改变,只需要很短的时间。

0 阅读:49
狸猫之一的动物圈

狸猫之一的动物圈

这里是轻松简单的动物微科普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