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梨子防病记,真实记录,山地温差控,病害防治有保障**
一、提出问题
在梨子种植的世界里,病害就像隐藏在暗处的敌人,随时可能给果农带来巨大的损失。我作为一名有着多年梨子种植经验的果农,在这半年的梨子种植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了病害防治的重要性。
我种植梨子的果园位于山地,这里的环境有其独特之处。与其他平原地区的果园相比,山地果园有着自己的优势和挑战。优势在于山地温差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梨子糖分的积累,能让梨子口感更甜。这温差也给病害防治带来了不少麻烦。就拿去年我的果园来说,由于没有充分重视病害防治,尤其是没有考虑到山地温差对病害发生的影响,那一年的梨子产量锐减。原本预计能收获上万斤梨子,最后却只收了几千斤,损失惨重。这让我意识到,必须要深入研究山地梨子种植中的病害防治问题。
二、分析问题
1. 山地温差对病害的影响
山地的昼夜温差大是一个显著的特点。白天温度高,梨树的光合作用旺盛,能够制造大量的有机物质。但是夜晚温度低,梨树的呼吸作用会消耗相对较少的有机物质,这样就使得更多的养分得以积累。这种温差变化也会影响梨树的生理状态,使其抵抗力发生变化。在温度骤变的时候,梨树的细胞结构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这就给病菌的入侵提供了机会。
据相关数据显示,在正常温度环境下,梨树对常见病菌如梨黑星病菌的抗性相对较强。当昼夜温差在10 - 15℃时,梨黑星病的发病率可能仅为5%左右。但是当温差超过20℃时,发病率可能会急剧上升到15%甚至更高。这是因为温度的剧烈变化影响了梨树体内的酶活性和细胞膜的稳定性。酶活性的改变会干扰梨树正常的生理代谢,而细胞膜稳定性下降则会使病菌更容易突破梨树的防御体系。
2. 常见病害种类及危害
在我的果园里,常见的梨子病害有梨黑星病、梨锈病和梨黑斑病等。
梨黑星病是一种毁灭性的病害。它主要危害梨树的叶片、叶柄、新梢和果实。发病初期,在叶片上会出现淡黄色的圆形或不规则形小斑点,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上会逐渐出现黑色的霉层。这不僅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而且严重时会导致叶片提前脱落。我曾经做过一个小范围的调查,在一块大约一亩的梨园里,如果梨黑星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到了发病高峰期,大约有30% - 40%的叶片会出现病斑并逐渐脱落。这直接影响了梨树的光合产物的制造,进而影响果实的发育。
梨锈病主要危害梨树的叶片、新梢和幼果。这种病害的病菌具有转主寄生的特性,它的转主寄主主要是桧柏等植物。在山区,如果果园周围有桧柏存在,那么梨锈病的发病风险就会大大增加。梨锈病发病时,叶片正面会出现橙黄色有光泽的圆形病斑,病斑上会逐渐长出许多橙黄色的小粒点,这些小粒点破裂后会散发出锈孢子,再次侵染梨树。幼果发病时,果面上会出现橙黄色的病斑,随着果实的生长,病斑会凹陷并向果柄方向发展,严重时会导致果实脱落。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在果园周围桧柏密度较大的情况下,梨锈病的发病率可比没有桧柏的果园高出60% - 70%。
梨黑斑病主要危害果实、叶片和新梢。果实发病初期会出现淡褐色的圆形小斑点,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会逐渐扩大并向果心发展,使果实腐烂变质。叶片发病时,会出现黑色的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周围有时会有黄色晕圈。新梢发病时,会出现黑色的凹陷病斑,严重时会导致新梢枯死。根据我对周边几个果园的观察统计,在没有采取有效防治措施的情况下,梨黑斑病在果实上的发病率可达到20% - 30%,对果实的产量和品质都有很大的影响。
3. 传统防治方法的不足
在以往的梨子病害防治中,传统的防治方法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很多果农主要依赖化学农药进行防治。虽然化学农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杀死病菌,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会导致病菌产生抗药性。在我刚开始使用某种杀菌剂防治梨黑星病的时候,效果非常好,只需要每隔7 - 10天喷一次药,就能很好地控制病情。但是连续使用几年后,同样的用药量和用药频率,防治效果却大打折扣,不得不增加用药量。
化学农药的使用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农药残留不僅会影响梨子的品质,还会对土壤、水源等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而且,在山地果园中,由于地形复杂,农药喷洒可能不均匀,有些地方喷洒过多,有些地方则喷洒不到,这也影响了防治效果。
另外,传统的防治方法往往比较单一,只注重病害发生后的治疗,而忽视了预防。在梨树生长的各个阶段,没有根据其生长特点和环境因素进行综合的病害管理。
三、解决问题
1. 基于山地温差的管理措施
针对山地的温差特点,我采取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在温度较低的时候,尤其是夜晚,我会采用覆盖物的方式来提高果园的温度。比如,在梨树行间铺设一些干草或者无纺布。这些覆盖物能够在夜晚起到保温的作用,减少温度骤降对梨树的伤害。据测量,在覆盖物覆盖的情况下,夜晚果园的温度比没有覆盖时平均能高出3 - 5℃。
在白天温度较高的时候,我会注意果园的通风透气。通过合理地修剪梨树的枝叶,保持果园内良好的通风条件。这样可以降低果园内的湿度,减少病菌滋生的机会。我将梨树的主枝角度进行调整,使树冠内部能够有足够的光照和空气流通。经过这样的修剪后,果园内的湿度在白天高温时段比没有修剪时降低了10% - 15%。
2. 综合病害防治策略
(1)农业防治
我加强了果园的日常管理工作。首先是合理施肥,根据梨树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科学配比肥料。在春季萌芽前,我会施入适量的氮肥,促进梨树的萌芽和新梢生长;在果实膨大期,增加磷钾肥的施用量,以提高果实的品质和产量。我还注重有机肥的使用,每年秋季都会在果园里施入大量的腐熟农家肥。这不僅能够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肥力,还能增强梨树的抵抗力。
在修剪方面,除了前面提到的调整主枝角度外,我还会及时剪掉病枝、枯枝和过密枝。这样可以减少病菌的滋生和传播源。在梨黑星病发病初期,我会仔细检查梨树,一旦发现有染病的枝条,就立即剪掉,并带出果园进行集中销毁。
另外,我合理规划果园周边的植被。对于果园周围有桧柏的情况,我会尽量减少桧柏的数量或者采取隔离措施。如果无法移除桧柏,我会在梨树萌芽前对桧柏进行喷药防治,以减少梨锈病病菌的传播。
(2)生物防治
我引入了一些有益的生物来防治梨子病害。释放捕食螨来控制果园内的害虫数量。害虫在梨树上活动时,可能会造成伤口,从而为病菌的入侵创造条件。捕食螨能够捕食果园内的红蜘蛛等害虫,减少害虫对梨树的危害。经过实践,在释放捕食螨的果园里,害虫的数量明显减少,梨树的健康状况也得到了改善。
我还使用了生物杀菌剂。像多抗霉素这种生物杀菌剂,对梨黑星病和梨黑斑病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与化学农药相比,生物杀菌剂对环境友好,不会产生农药残留问题,而且病菌不容易对其产生抗药性。在使用多抗霉素防治梨黑星病的试验中,我发现按照正确的使用方法,其防治效果能够达到80%以上。
(3)化学防治的合理应用
虽然化学农药存在诸多问题,但在病害防治中仍然有一定的作用。我会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并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喷施。在梨锈病的防治中,当发现果园周围桧柏上有锈病菌孢子传播时,我会及时对梨树喷施粉锈宁等化学农药。我会注意喷施的时间和频率,避免过度使用。一般来说,在发病初期,每隔10 - 15天喷一次药,连续喷施2 - 3次就能够有效地控制病情。
在这半年的梨子种植过程中,通过对山地温差特点的把握和综合病害防治策略的实施,我的果园病害发生率明显降低。梨子的产量和品质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相信,只要我们果农不断探索和实践,就一定能够找到更加科学、有效的梨子病害防治方法,让梨子产业健康发展。
回顾这半年的经历,从最初对山地温差影响病害防治的认识不足,到后来通过不断地学习、尝试新的防治方法,我深刻地体会到,在农业生产中,我们不能固步自封,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种植经验的结合,才能应对各种挑战。就像在梨子病害防治这个领域,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我们精心管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收获丰硕的果实,实现我们的种植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