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6日下午,由广州市南沙区图书馆联合广东省文化学会主办的“大咖人文讲堂”第102期活动在南沙区图书馆二楼书山外文馆圆满举行。本期活动以“新诗的懂与不懂”为主题,特邀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诗人及评论家陈希担任主讲嘉宾,带领近百名读者深入探讨新诗的艺术魅力与审美特质。
新诗之美:在“懂”与“不懂”间寻找诗意
讲座中,陈希教授从新诗与旧体诗词的审美差异切入,解析了新诗“难懂”的多重原因。他指出,新诗的语言突破常规、追求陌生化表达,其审美方式更注重体验感受与认知形式,具有“不可完全解读性”。通过文本细读与诗学理论结合,陈希教授以李金发、卞之琳、穆旦等诗人的经典作品为例,生动阐释了新诗语言的跳跃性、意象的朦胧性以及主题的多义性。例如,穆旦的《诗八首》通过“水流山石”“死底子宫”等意象,探讨了爱情与生命的哲学命题;徐志摩的《雪花的快乐》则以轻盈的语言传递出对理想与自由的追寻。
“外卖诗人”王计兵:平凡生活中的诗意微光
讲座特别提到“外卖诗人”王计兵的创作故事。王计兵在16万公里的送外卖途中写下5000余首诗,用朴素的语言记录生活的琐碎与温情。陈希教授评价其诗集《赶时间的人》展现了“手持一束微光,照亮自己,温暖他人”的诗意情怀,印证了“诗歌浸润人生,辞章慰藉心灵”的主题。
晦涩与含蓄:新诗的艺术密码
围绕“晦涩”这一争议话题,陈希教授引用波德莱尔、瓦雷里等西方诗人的理论,指出晦涩是象征主义诗学的审美特征,其价值在于激发读者的想象与思考。他强调,新诗的解读不仅依赖文本本身,更与读者的知识积累、审美经验密切相关。活动中,陈希教授还分享了顾城的《弧线》、海子的《麦地》等作品,引导读者感受新诗在“言有尽而意无穷”中的独特魅力。
活动开始之前,陈教授向南沙区图书馆捐赠其主编作品《现代汉语诗歌》等书籍。
广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建设南沙书香社会
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南沙区图书馆自新馆开放以来,在服务多元阅读需求,推广优质阅读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25年,南沙区图书馆将继续深化与广东省文化学会等本土智库和南沙区教育发展研究院等教研机构的合作,开展更多优质文化活动,惠及更多南沙市民读者。(记者:何金德 通讯员:夏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