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茶有道道,点击上方“关注”,我们为你分享旅行生活的方方面面。
老城镇,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下辖镇,位于定南县南端赣粤边境线上,行政区域89.05平方千米,距县城约15千米,与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接壤,两县仅一山之隔,民间这样条侃:出门广东,进门江西。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是江西独有、全国独特的只有三个城门的明代县城。民国十六年(1927年)以前是定南县老县城所在地,自古是赣粤通行咽喉、商贾必经之路,现设有赣粤高速公路丁坊出入口,所辖的老城村有“江西南大门第一村”之称。老城镇居民使用方言属客家语宁龙片。
航拍定南县老城镇
定南县老城镇黄砂口村
现在的江西定南的客家古城的前身就是定南县老城镇老城村,历经458年风雨,这里仍完整保留了古代县城的格局、规置和功能,对于保护传统客家文化、研究明代县城规划、体验古代县城风貌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老城镇拥有打造为“粤港澳大湾区后花园、泛客家文化体验地”的省级传统村落莲塘古城、“客家名村”黄砂口等旅游景点。
那么,赣粤边界的崇山峻岭间,为什么会设立这么一座古城?古县城为何保护得如此完整?古县城与现在的定南县城,为何分处两地?
要揭开定南客家古城的神秘面纱,还要从明朝正德十三年(1518年)说起。正是在那一年,一代大儒,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王阳明率兵平定了赣粤边境长达四十余年的匪患,奏请朝廷设立了广东省和平县,并在赣南粤北辖区强化统治、推行教化。
王阳明雕塑
让人始料未及的是,短暂安宁四十多年后的明嘉靖年间,当地盗贼再起,时常攻打官府、劫掠百姓,形成岑冈、下历、高砂“三巢”作乱之势,特别是下历堡乡民赖清规聚集数千乡民起事,在粤赣边境占山为王,以定南神仙岭为右臂,以上盘铁坑、古石铜鼓嶂等山头为老巢,举旗反抗官府,经常活动于信丰、龙南、会昌、龙川、和平、兴宁等地,官府为之震惊。
航拍老城镇全景
未修缮的莲塘古城老城门
为解决匪患问题,朝廷痛下决心,历时数年苦战,终于平息匪乱,并于明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割周边三县地设新县,因“扼江广咽喉……岭表之长治久安实赖其地”,取安定南方之意而命名定南县,又因此地遍植莲花,荷叶田田,故又名莲塘城。从此,这座横跨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代,长达455年的城池拉开了历史序幕。
城东南的三合山上的巽塔
翻开定南县志,从长长的大事年表里可知,客家古城建成后并非一派祥和安宁,还有刀光剑影、烽火连天在时空间回荡。455年间,169位朝廷命官在这里主政,如走马灯似的平均2.11年就换一任,有的在任内因城被攻破而满门被斩,有的被任命后找借口拒绝赴任,还有的想方设法尽快调离这个遍布瘴疠、鲜有宁日的南边蛮荒化外之地。城南巽塔的风水传说、城内为数众多的宗教场所、城墙保卫下遍布炮楼枪眼的围屋、高寨岗上的钟楼残垣,是那个动荡年代的见证者。
蕞尔之地的定南县,因历史的机缘巧合得到过明清两朝皇帝的朱批。除明朝建县之外,为强化地方统治力度,另于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经乾隆皇帝朱批同意改县为厅,经历过短暂的繁荣。
纵观历史,莲塘城因戡乱而建,因战乱而兴,因动乱而衰。民国十六年,一场众说纷纭的“姓氏械斗”,一把疑云重重的“烧衙之火”,一次错综复杂的“迁城风波”,最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尘埃落定——县城他迁,繁华落幕!民国十六年即1927年,定南县城由莲塘古城迁往新址后改成老城。莲塘客家古城由军事和行政意义上的县城沦为一个自然意义上的村庄。一座城历经劫难,却留下了故事;搬走了县城,却带不走历史。或者可以说,正是县城的搬迁,让莲塘古城避开了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大兴大建,让它的整体面貌得到较好保存。
莲塘古城位于赣粤边际的定南县老城镇定河边,为定南古县城所在地,原系官兵驻防土城,后设立县衙改为砖城。民国十六年(1927年),因莲塘古城县衙被焚毁,县衙迁至今址历市镇,正由于此,古城才没因城镇发展而大拆大建,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才得以保全。古城呈椭圆形,城高1.3丈,厚7尺,周长440丈,建有雉堞780个。
修缮后东门迎阳门
修缮后的南门丰阜门
莲塘城没有高大堂皇的建筑,型制统一的东门迎阳、南门丰阜、西门宝成分列三方,三座城门、1460米长的城墙成了最固若金汤的军事建筑象征,屋舍庙宇一律以强调实用功能为主。均建于嘉靖45年(1566年)。三城门砖木结构,门洞、门楼、楼顶瓦面完好,均列为保护文物。
西门平成门
城门楼通道有造型精致、各地少见的“敬惜字纸”惜字炉。当地有写过字的纸不可乱丢弃被踩踏,更不可当手纸用的风俗,民间据说,踩踏字纸是会瞎眼的。凡不用的字纸必须送惜字炉焚化。从这些风俗足见当地人尊重知识,崇尚文化的好品质。此惜字炉置于西门平成门门洞右侧墙上,南门丰阜门的登楼楼道也有一座同样的惜字炉。
“敬惜字纸”惜字炉
莲塘古城的古城墙(修复扩建)
惜字炉嵌入墙壁,为麻石质,上部出檐,类似悬山顶,檐上有七根竖向瓦梁,两侧有魚尾造型,正脊较为突出,两侧有鱼尾状纹饰,上有宝葫芦顶。上部石板从右到左刻有楷书“敬惜字纸”四字。中间开有两个眼睛状洞为出烟口,下部开冇一稍大的拱形洞口为送纸口,兼作取灰口。造型古朴简练,犹如一张开大口的神兽,兼具神秘性与威严感。
相传在定南建署之前,郡守派了一班堪舆学者前往当地勘查选址,他们在定南境内跋山涉水半月有余,均未找到称心之地。就在他们满身疲惫失望地走到与赣粤交界之际,眼前忽现一村庄,让人豁然开朗,他们便认定此地为县署天选之地,遂在此筑城。因村中池塘开满嫣红似锦的莲花,莲叶青翠搖曳,遂取名“莲塘”。迁徙而来的客家庶民围塘建楼,临塘而居,每日观莲。客家人爱莲、崇莲、颂莲,寓“莲”通“廉”,表达对清廉的崇尚和追求,政善民安。
客家庶民围塘建楼,临塘而居,每日观莲。
航拍莲塘古城
莲塘春色
莲塘古城的荷塘,背景是老城门
娇艳的荷花,背景是白墙黑瓦的老屋
三座古城门,连接贯通全城的九街五巷,纵横分布,街道路面多取材南门河里的卵石铺就,大部分民居也是就地取土添加桐油石灰做成三合土夯墙而建。在历经数百年后其走向、宽窄竟然依旧如初。民居古雅庄重的门脸、雕花画兽的瓦檐,密布交错的鹅卵石小巷,勾画出小城朴实而温馨的人间烟火。城内有十几个不同姓氏的祠堂建筑,一祠一景留下了厚重的文化归属感。
城门内的客家人家
城门楼和城墙石阶
城隍庙
莲塘城九街五巷的鹅卵石小巷
莲塘城九街五巷的鹅卵石小巷
古城边的溪流
莲塘城也不乏厚重的历史文化。走进古城一处建筑,清代进士钟一诚手书的“锄经种字”匾依然镶嵌在门楣。字体虽显斑驳,但“锄经种字”的思想已经融入了耕读传家的客家人的血液,成为生存处世的哲学基因。多处嵌入厚墙里的“敬惜字纸”炉,县衙门口竖立的戒石,记忆里“像赣州府文庙一样气派”的孔庙……它们就是一个个会“说话”的文物,向人们讲述着这座客家古城的点滴过往。从中,人们看到了王阳明“治山中贼易、治心中贼难”的苦苦思索,看到了历朝统治者以文化人、治国安民的不懈探求。
清代进士钟一诚手书的“锄经种字”门楣牌匾
敬惜字纸炉
廖家围屋
莲塘境内除了保护完好的明代的三座城门、莲花池和部分城墙,还有莲塘古城内的古县衙、文昌井,城隍庙、城隍庙戏台、关帝庙遗址、廖家祠、黄家祠等,以及宣圣旨的古钟楼遗址。民国初年的定南县长廖性南投巨资建的大型围屋也是自成一景。
在莲塘城内,原本还有一座精致的牌坊和气势恢宏雕梁画栋的孔庙,里头除了宏大辉煌的大庙外,还有大戏台、祭拜高台、廂房、状元桥、墨池、牌坊等建筑,全由花岗岩和实木构成,对称结构,庙内花木葱笼。可惜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不知何因,牌坊和孔庙被拆了个一干二净。只待今后修建复原。
定南县衙
县衙大门
县衙狱房
县署前的告诫官员们要清廉而不可欺压百姓的警示碑
县衙深院
民国十六年(1927年),由于当地姓氏械斗,导致莲塘城县衙被焚毁,县衙只好迁至下历街。从此,老城退出政治文化中心的历史舞台。现在我们看到是修建复原的县衙。文昌井位于文昌山右侧,故名。并由四块石岗岩拱接而成,又名四季平安井。据清道光年间史料记载,莲塘城古井共五口,分别是文昌井、聚壶井、东井、西井、丹桂井。
城隍庙
城隍庙
城隍庙戏台
文昌井
因450年前因定边安民而建县于此所留下的众多古迹,无不沉淀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承载着深刻的历史记忆,讲述着客家先民的筚路蓝缕,艰难困苦和玉汝于成的智慧与勇气。她,就是这样一座遗世而独立的古城——莲塘古城。
客家名村——黄砂口定南县老城镇黄砂口是客家名村,村里流传一句俚语:小小黄砂口,秀才多过狗 !这个相关故事说的是定南县老城镇黄锡光,是黄砂口立基祖黄南山公的孙裔,黄锡光生于书香世家,某年,他一家儿子三个儿子考取举人,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让广东省和平县上陵镇江口李姓大户人家的外公家大为振奋,李家人杀了一条大肥猪,簇拥着抬上老城黄砂口庆贺。
客家名村——黄砂口
黄砂口村中的耆老十分高兴,他们在黄氏宗祠大厅里欢迎广东客人,广东客人受到崇敬,脸面颇觉有光,他们本以为村里就只有他们三个外孙是秀才,就说了一句:“这猪肉,就让这黄砂口的秀才分了。” 听广东客人一说,村里好像炸开了锅,一下子挤来了一百多人。族长只好拿来族谱,按照历世考取功名的秀才,循序高声叫名。砍肉的人手起刀落,每人都只切下一小块。厅堂里的吵杂声,惹得狗群窜了过来,上追下咬,宗祠骤时成为闹哄哄的肉市场。
广东客人怯怯地问了一句:“你屋有这么多秀才?” 族长说:“这只是居家的秀才家庭,外迁他乡的还不算在这里分肉。” 这头200多斤的大肥猪,没几下分完了,毎个秀才只分到一斤几两猪肉,广东客人却惊得目瞪口呆!喃喃地说:“哎呀!想不到小小黄砂口村子,秀才多过狗!一条大肥猪,见多分得少!” 从此,“小小黄砂口,秀才多过狗”这句俚语就传开了。
文昌阁(又名文阁亭)
在清乾隆四十三年,为倡导仕途礼道、推崇崇文重教、方便布衣往来,定南县令朱昕与风水师商议,在老城县衙以东5里黄砂口村水口处建造了文昌阁(又名文阁亭,位于黄砂口村定广公路边上)。此后受其风水文化的影响,黄砂口村黄氏客家文风武纬,培育出了文武进士3名、秀才300余人,人才辈出。如今在老城《黄氏族谱》可以找到一长串历代进士、贡生、国学生和庠生的芳名,虽然时间跨度只有400年,却足足有200多人。从这个故事反映出小小黄砂口村自古文风昌盛、人才济济。可谓是:文渊流芳远,黄氏美名扬!
黄砂口村村史馆
黄砂口村村史馆
黄砂口村区位优越、生态秀美、民风淳朴,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客家风情浓郁,正成为东江源头美丽乡村、赣粤边际漫游花园,让您在“天然氧吧”中尽享休闲度假的乐趣。漫步巽塔、文昌阁、文昌湖、村史馆等核心区域,黄墙灰瓦的民宅掩映在绿树翠竹中,宛如绝美的富山春居图,令人陶醉其中。
巽塔
巽塔位于城东南的三合山上,与南门隔河相望。因处于莲塘城的巽位,主取文峰昌盛,称之为巽塔。塔建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塔身八角形,门额石刻横书“青云峰”,塔周铺筑卵石地面。现为省级保护文物。
京九铁路穿过定南县
京九接轨点建有纪念公园
京九铁路接轨点纪念塔
黄砂口村是亚洲最大的S型铁路弯所在地。在定河水边上的京九接轨点建有京九铁路全线铺通纪念公园,永久屹立着京九铁路接轨点纪念塔。还开发有国家4A级景区明骏九曲度假村。
黄砂口村新貌
黄砂口村新貌
为摆脱贫穷的面貌,黄砂口村依托其丰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客家风情、秀美的生态环境等优势,积极打造融合古村落与现代气息、客家文化与现代旅游,集“改善环境、培植产业、丰富文化、记住乡愁”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点,正成为东江源头美丽乡村、赣粤边际漫游花园,被评为全省五十佳“最具乡愁”村庄。
定南老城最为有名的客家美食,莫过于铁勺粄、酸酒鸭、鸭杂汤、小炒鱼、酿豆腐和老城爆炒石螺等。定南还有多种特产,如定南白茶、定南米酒、脐橙糕、脐橙醋等,这些特色农产品不仅在本地享有盛誉,也在更广泛的地区受到了欢迎。
铁勺粄是客家传统小吃,由粘米浆和面粉制作而成的铁勺粄,口感酥松薄脆,老少咸宜,不仅独具风味,形状之“圆”也象征着团圆寓意。每逢佳节或者亲朋团聚,备上几袋酥脆的铁勺粄供大家作为茶点品尝,薄薄的铁勺粄承载着客家人对家乡味道的独特记忆。
制作铁勺粄
铁勺粄
铁勺粄
“铁勺粄”是客家话的叫法,“铁勺”是因为用一个特别的铁制模具来制作,而“粄”是所有米浆制品的统称。铁勺粄是老城人的最爱,很多爱吃铁勺粄的定南人老远也要驱车去老城购买铁勺粄,已成为老城一道独特的美食风景线。
石螺
石螺
老城镇周围溪流多,水质干净,无污染,盛产石螺(沙螺)。石螺,学名山坑螺,属田螺科。跟常见的田螺不一样的是石螺生活在深山小溪中,昼伏夜出,只有水源干净无污染的地方才有,平时吸附在水中的石缝或石块上,以石头上的微生物和小型藻类等水生植物为食料。一般个体略比手尾指大小,便可捡而煮食,大者有如拇指。
石螺
而石螺是田螺中的爱马仕,又以老城的石螺最为出名,是营养丰富的风味美食。石螺生长在深山泉涧里,水质纯净,故食来全无泥味,因而在酒楼饭店大排档,皆是热门上乘的山珍佳肴。肉质爽脆、味鲜香甜,含有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有健胃、促进食欲的功效。
爆炒石螺
石螺煲鸡汤
老城爆炒石螺做法简单,先以清水漂养,将螺体洗净后,用胶钳剪去其尾尖,洗净;锅下油,入生姜块,大蒜块,煸香,倒入石螺,小火煸炒,入辣椒干,料酒,盐味,焖约3分钟;起锅时加香料少许,翻炒几下装盘即可。螺肉脆嫩,食来爽口、畅快、过瘾,是一道下酒好菜。另一吃法是石螺煲鸡汤,处理好后的石螺放入砂锅,下少许鸡块、生姜,待煲至两三个小时后,其味鲜美无比,其香味沁人心脾,令人食欲大增,多食不厌,真乃山珍也。
定南酸酒鸭
定南酸酒鸭是一道客家大菜,其特色在于其甜中带酸的口感,这种味道的差异主要得益于当地人手工酿造的米醋。这种米醋原本是作为米酒酿造时形成的,经过二次发酵后形成了独特的酸味,而不同的人酿造的米醋自然不同,这也直接影响着酸酒鸭的整体风味。在定南,无论是城区还是乡镇,酸酒鸭都是餐饮店必备的一道菜肴,甚至在外出的定南游子心中,酸酒鸭也成为了乡愁的寄托。打开味蕾,一盘酸辣可口的酸酒鸭足矣!
薯酒
细佬,阿妈喊你回家吃“薯酒"喽!
定南是客家聚集地,你到当地客家人家中做客,心灵手巧的主人往往会麻利地打开自家的地窖门,拿出精心贮藏的毛薯,制作成一道道独具客家风味的美味小吃,热情款待你,让你透过那件件风味小吃饱尝客家人那淳朴、厚道、热情的待客之情。
薯酒
这里跟大家分享一道定南本地特色美食“薯酒”。这种薯酒主要原料是紫板薯,又叫脚板薯。原料为板薯(毛薯)、客家米酒、米粉、红糖、枸杞、红枣、桂圆、糯米粉和姜。先把毛薯洗净,去毛去皮,再用特制的薯刷子或带牙纹的陶制品磨制成薯糊,然后掺和进适量的米粉和水,拌匀至干湿适中的薯羹。然后取一烧烤锅具,用少许茶油,均匀布满锅面,再把锅加热,将薯羹一小勺一小勺均匀地挖送锅中,锅中油应烧至中等油温。这时,用锅铲耐心地将薯羹拍压成饼状,反复煎烤,待两面呈金黄状便可盛起待用。
软糯香甜的薯酒
薯饼全部煎好后,即可取另一烹饪锅具,锅里倒入适量客家米酒,红糖(冰红糖也可),枸杞,桂圆,姜末,水熬至十分钟左右,再加入红枣薯饼再煮三分钟左右。软糯香甜的薯酒就好了。做法简单,营养丰富。一碗热气腾腾的薯酒端上桌,漂浮其中的薯饼个个金黄透亮,客家米酒的醇香顿时弥漫整个屋子,品尝那酥润爽口、香甜浓郁、食性温暖滋补的客家薯酒,定会让你难忘这顿口福。薯酒的酒香味是每个江西客家人心灵深处家乡的味道。
非物质文化遗产——定南客家服饰定南客家服饰源于唐末两宋时期,由于中原战乱,大批中原汉民经过先后五次的大迁徙,南迁来到定南,同时把优秀的中原文化艺术带到这里,与当地原居民古越山人的文化元素不断交融之后,随历史进程,形成了独具定南客家文化特色,具有客家吉祥文化理念,因此,具有穿戴实用价值的定南客家服饰穿戴习俗文化形式,成为了定南客家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枝独秀。
制作儿童花帽的传统艺人
儿童戴的花帽(正面)
儿童戴的花帽(侧面)
定南客家服饰主要包括客家女性的衣着、帽帘、头帕、围裙、少年儿童戴的吉祥童帽及吉祥肚兜等。其中“吉祥童帽、吉祥肚兜”最具特色。吉祥童帽有:狗头帽、虎头帽、莲花帽、半堂铃帽、全堂铃帽等13种;肚兜有杏蝠肚兜、双喜肚兜、平安肚兜、文昌肚兜、莲生肚兜等10余种。尤其制品上的每个绣花都具文化内涵,深刻表达了客家母亲对子孙的美好祈望,更成为了客家儿女向上向善的教化动力。
客家传统手工肚兜
该穿戴习俗表现形式皆讲究文化内涵,即“吉祥”二字,同时也表达了长辈对子孙平安幸福、如意吉祥、长命百岁等美好祈愿。为客家人的生活和年节增添诸多的喜庆祥和的热闹气氛。因此,“吉祥童帽、吉祥肚兜、吉祥布袋”被大家称为定南客家“吉祥物”。
吉祥布袋的样式花色
定南客家服饰因具有其历史的传承性特征,本身的文化艺术价值特征、实用价值和广泛的社会性特征,因此,“定南客家服饰穿戴习俗”实物具有相当重要文物收藏、历史人文研究价值。如今,“吉祥童帽、吉祥肚兜” 等相关制品成了定南各旅游景点广大游客争相购买的艺术收藏纪念品,由此,该项目得以全面保护传承、研究推广。
民俗文化旅游节定南老城镇依托古城文化底蕴,融合客家民俗表演、特色美食举办旅游节,在传承传统客家民俗的同时,有效拉动了乡村旅游发展,进一步推动莲塘古城的旅游保护与开发。每年6月,莲塘古城民俗文化旅游节都在老城镇莲塘古城上演,狮舞龙腾,迎接海内外嘉宾。
老戏台前的舞龙表演
城隍庙文化庙会走街巡演
每年老城镇城隍庙文化庙会走街巡演
城隍庙文化庙会舞狮表演
城隍庙文化庙会舞龙表演
“半城莲花半城塘,半城古街半城墙,半城佛道半城儒,半城文化半城香。”穿过历史烟云,莲塘古城如今以另一种方式“活”了下来,并融进了不少新的时代元素。如今,抖落历史风尘后的莲塘古城,依旧是一座“活”的古城,原始古朴的客家生活场景得以保留,城隍文化得以延续。
航拍配套建设完善中的定南客家古城
修缮的老城门
美丽的客家古城(古城门和荷花池)
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护历史,保护城市的文脉。为承载莲塘古城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近年来,定南开始以明代客家县城为依托,全力打造文旅综合体“客家古城”。客家古城项目按照“修旧如旧”原则,以活态保护为出发点,修缮古城门、古庙、古塔、古井、古街、古民居等,重建县衙、城墙、关帝庙、钟楼、文昌阁等古建筑,较好地恢复了古城历史面貌。同时,结合客家服饰、定南瑞狮、赣南采茶戏等各项非遗,丰富了美食街、文创街、国风剧场、衙门酒吧、“湾区后街”等业态,常态性开展文创设计、表演传习等活动,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莲塘红灯笼高高挂起,象征新城镇人民未来的日子红红火火
一座客家古城,就是一部客家史记。2023年12月30日,元旦假期首日,融古城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耕读体验、红色教育于一体的定南县“客家古城”景区正式开门迎客,标志着江西独有、全国独特的“三城门”明代县城通过科学保护与开发,成为了赣粤两地乃至全国客家文化的新载体。从古城谋划开发到施工建设,再到农旅产业融合,客家古城就像一幅水彩画,镶嵌在赣粤边际,如今,景区建成运营,这里也将绘成一幅“红色”炽热、“古色”绵长的乡村振兴新画卷,迎接八方来客。
说明:本系列是小编整理分享的中国最美客家古城镇,没有排名顺序,最美也是真诚的形容词而已,希望大家别纠结,因为每一处都是值得大家去探访的美丽家园!
上一期:
#茶有道道# 为你分享和传播旅行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最美的客家古城镇# #江西定南的老城镇# #老城镇# #莲塘古城##最美中国# #最美中国古城镇# #中国乡村##惠阳的秋长镇#申明:部分文字图片来源于网络,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纠错改正。本文为文旅指南,其初心是分享给大家阅读参考,如引用等有错误请评论区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