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苏联总统不好吗?叶利钦为何要搞垮苏联,又为何被称为中国功臣

世界名人的过去 2024-11-23 05:06:48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1991年12月26日,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广场上,苏联的国旗缓缓降下。

这个曾经以强大的军力、庞大的领土和深厚的政治制度,统治了全球近七十年的超级大国,最终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不见。

而这一切的幕后推手之一,就是当时的俄罗斯联邦总统——鲍里斯·叶利钦。

作为苏联解体的关键人物,叶利钦的选择至今让很多人难以理解:当时他已经是苏联总统,不应该享受这一身份所带来的政治权力和荣耀吗?

为何他还要亲手推翻自己的“母国”,并最终亲自推动了苏联的解体?

更令人好奇的是,虽然他在苏联人心中是罪人,但却是中国人心中的“大功臣”,这是怎么回事?

叶利钦的成长与崛起

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生于1931年,他的一生几乎与苏联的兴衰紧密相连。

年轻时,叶利钦并没有表现出与苏联体制的明显对立,反而在上世纪50年代的建设系统中逐渐展示出自己的领导才能。

他在乌拉尔地区的建筑行业获得了初步的成功,迅速从地方的青年领袖成长为莫斯科政治舞台的中坚力量。

1961年,叶利钦顺利进入了苏联共产党,成为了当时苏共中央的一员。

在政治生涯的初期,叶利钦的表现完全符合苏联党内高层的期望。

然而,随着苏联的发展,叶利钦开始对体制中的一些问题产生了质疑,尤其是对于党的官僚主义和僵化的管理方式,他逐渐感到失望。

1970年代中期,叶利钦晋升为莫斯科市党委书记,在这个位置上,他尝试进行一些改革和调整,力求提升政府的效率。

然而,尽管他在地方上取得了一定成绩,叶利钦的改革之路注定充满艰难。

最终,他在1985年因与党内高层的矛盾被迫辞去了莫斯科市党委书记职务,并进入了暂时的“冷宫”。

直到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叶利钦才重新回到了苏联政治的核心。

戈尔巴乔夫推行的“改革与开放”政策,让叶利钦看到了新的希望。

两人最初有过短暂的合作,叶利钦也成为了戈尔巴乔夫改革阵营中的一员。

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入,叶利钦发现,戈尔巴乔夫虽然提出了“ glasnost”(公开性)和“ perestroika”(重建),但改革的步伐始终过于缓慢,且往往受制于党内保守势力的制约。

叶利钦不仅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感到失望,也逐渐与党内的保守派发生了严重冲突。

他认为,苏联如果继续按部就班地推进改革,注定会陷入泥潭,而唯一的出路,便是彻底摧毁那个支撑苏联存在的“铁板一块”体制。

改革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在1989年的苏联人民代表大会上,叶利钦首次公开挑战戈尔巴乔夫和党内的保守势力,提出了更加激进的改革路线。

他批评戈尔巴乔夫对于改革的进展过于谨慎,认为必须加速推进经济和政治的市场化改革。

叶利钦提出要削减党和政府的权力,实行彻底的民主化改革。

这些言辞激烈的言论,逐渐将他从一个党内改革派领袖,转变成了苏联体制的公开反对者。

叶利钦的改革思路与戈尔巴乔夫的“渐进式改革”不相上下,两人在政策上的分歧愈发明显。

戈尔巴乔夫始终试图保持党内的统一与稳定,认为可以通过改革让苏联保持其原有的体制和框架;而叶利钦则认为,苏联体制已经无法再进行自我修复,唯一的出路就是彻底解体,让新的政治与经济体制在废墟上重建。

随着叶利钦逐渐成为改革派的领军人物,他与戈尔巴乔夫之间的裂痕也越来越大。

1989年,叶利钦在苏联人民代表大会上的发言,直接把他推上了政治斗争的风口浪尖。

在这次大会上,叶利钦不仅批评了戈尔巴乔夫,还公开质疑苏联党内的腐败与官僚主义。

这些言辞激烈的批评,令党内的一些保守派和高层领导感到震惊,同时也让叶利钦赢得了大量支持者,尤其是年轻的改革派力量。

1991年8月,一场旨在推翻戈尔巴乔夫的政变爆发。

保守派领导人企图通过军事手段恢复苏联的“传统秩序”,而叶利钦则站到了民众和反对派的最前沿。

在这一历史性时刻,叶利钦的举动成为了决定苏联未来命运的关键。

叶利钦迅速站出来,呼吁民众抗议,并通过媒体号召民众加入抗议队伍。

在那段激动人心的日子里,叶利钦登上了坦克,发表了激昂的演讲,呼吁苏联人民站出来反对政变,捍卫自由与民主。

这一举动,使他在民众中的声望急剧上升,成为了反对派的领袖。

政变最终失败,戈尔巴乔夫虽然保住了名义上的总统职务,但实质上失去了对苏联的控制。

叶利钦通过这一政变,一方面加深了与戈尔巴乔夫的分裂,另一方面也坚定了他推翻苏联体制的决心。

1991年12月,叶利钦与白俄罗斯、乌克兰的领导人签署了《比尔佐协议》,标志着苏联的正式解体。

通过这一协议,苏联的15个加盟共和国宣布各自独立,苏联的“联合体”彻底瓦解。

这一决定,是叶利钦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最终选择。他通过与其他共和国的领导人合作,迅速推动了苏联的分裂进程,进而为俄罗斯的独立奠定了基础。

叶利钦与中国的外交关系

在苏联解体后,叶利钦面临着一个全新的俄罗斯,经济崩溃,社会动荡,国际地位低迷。

在这一背景下,叶利钦意识到,俄罗斯必须要寻求新的外交伙伴,尤其是在经济上需要与世界大国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而中国,作为苏联的邻国和世界上最具潜力的经济体之一,成为了俄罗斯的理想合作伙伴。

叶利钦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积极推动中俄经济合作,特别是在能源领域。

他明白,俄罗斯必须利用中国巨大的市场和资源优势来提升自己的经济地位。

因此,在叶利钦的领导下,俄罗斯与中国加强了双边贸易,特别是在能源、资源、科技等领域的合作。

此外,叶利钦在对华政策上展现出务实的态度,主张通过合作增强俄罗斯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

除此外,中俄边境处理也重中之重。

因为各种历史和现实缘由,中俄边境一直是很敏感的话题,也是两国心结。

为此,1994年,叶利钦与我国领导人达成了一项重要的协议,双方同意通过和平谈判来解决边境争端问题。

一年后,中俄两国正式签署《中俄国界东段协定》。

此后,中俄之间再无大规模的边境冲突,

中俄两国关系逐渐从苏联时期的“对抗与合作”转向了更加务实和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

叶利钦的政治遗产

叶利钦的政治遗产是复杂且多面的。

尽管他成功推动了苏联的解体,带领俄罗斯脱离了苏联的枷锁,但这一过程中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成本。

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经历了严重的经济衰退、社会动荡以及民族问题的挑战。

通货膨胀失控,失业率攀升,贫富差距迅速拉大。许多人将这些问题归咎于叶利钦的改革政策,认为他过于急功近利,缺乏对国家长远发展的规划。

然而,从长远来看,叶利钦的决策也为俄罗斯的独立和国际地位的恢复奠定了基础。

尽管他的政治遗产存在争议,但他无疑是俄罗斯历史上最为关键的领导人之一。

叶利钦通过推翻苏联,打破了过去体制的束缚,让俄罗斯在全球舞台上重新找回了自己的位置。

参考文献

黄光耀.叶利钦时期俄罗斯对华政策述论[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3,39(01):102-109.

沈影.试析俄罗斯第一任总统叶利钦的中国观[J].俄罗斯学刊,2015,5(01):28-36.

韩显阳.“美国和西方有计划地推动了苏联解体”[N].光明日报,2021-12-09(011).DOI:10.28273/n.cnki.ngmrb.2021.006632.

0 阅读:8

世界名人的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