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这座小小的古镇繁华了三百年,曾是富得“流油”的晋商大门。

摊摊旅行记 2023-07-05 16:11:52

这座山西古镇,三百年来一直是晋商繁荣富强的门户。

黄河的航运功能比长江弱很多,沿河修建的港口城市也很少。

因黄河漕运而崛起的港口,曾经是北方重要的商业中心,在沿黄城镇中可以说是“异类”。如下图所示,碛口古城建在黄河边的一个狭窄的斜坡上。规模虽小,但曾以发财的传说名扬多省,被誉为“九曲黄河第一镇”。

独特的九曲黄河第一镇

河港城镇的崛起往往得益于河流优越的通航条件。气候则相反,它的崛起得益于黄河恶劣的航运条件。

冰碛是一个危险的群体,巨石从河水中突出。碛口镇位于吕梁市临县境内,秋水河与黄河交汇处。每年雨季,湫水河都会将大量的岩石和泥沙带入黄河,将其冲走。宽阔的黄河此时突然变窄,造成这一段河水湍急,波涛汹涌,暗礁不少。黄河上的船夫一说起冰碛,它的颜色就变了,民间有句俗话:“冰碛波槽里的风,是蝎子的尾巴,后妈的心”。

因此,碛口就成为黄河中上游的终点。顺流而下的货船必须在这里卸货,改用陆路运输。山西省的整个西部地区虽然都靠近黄河,但大部分河流都被悬崖峭壁所包围。小碛口镇守在“湫水入川出口”,是山西腹地的门户。

然而这么险恶的地方,到了清朝才正式开发。据清代《永宁周志》记载:康熙年间山西发生饥荒。碛口镇西湾村居民陈三喜得知,口外(长城以北地区)有粮食,可以跨黄河运往山西。于是,他投资在碛口开设商店收购粮食,一时黄河上“船来了,粮果收了,居民只好冒着挨饿的风险去集市……碛口成了”。一个巨大的城镇”

或许是受到商人的启发,政府也开始认识到碛口的战略价值。清乾隆八年(1743年),山西巡抚刘裕义考虑到山西“人多地少”,正式向朝廷提出“北粮南运”的建议。他详细算了一笔账:归化市、托克托市(均在今呼和浩特市)等地的粮价都比太原低,且转运方便。但这两个地方的粮价都比太原低。山西人吃得便宜,唯一的办法就是走黄河水路。

这种做法确实有道理,但是有一个很大的问题。由于黄河“沙冰川、湍流”,木船只能顺流而下,不能回头。因此,这些运粮车全部都是“一次性物品”,在港口卸货,必须拆成木板,就地出售。一艘七十、八十匹驹的船,最后只能卖十几趟,这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对于这一点,柳羽衣心里已经有了打算。他曾担任甘肃巡抚,亲眼看到兰州人民用“牛皮乱”运米渡黄河。 “牛皮乱”是由几个鼓鼓囊囊的牛皮袋组成的攻击,每只木筏只需要七块钱,而且不怕颠簸,比木船安全。

于是,刘玉义派人到兰州采购了20艘“牛皮乱”,同时招募了两名水手,带回了山西。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一支强大的“混乱”军队在黄河中首次亮相。但牛皮筏因容量大,运输不便,山西人多用“羊皮乱”。

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此后,在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发展下,碛口镇的商业日益繁荣。 20世纪90年代新版《临县志》这样描述这段辉煌的历史:“(清代中叶以来)每日有50多艘木船往返碛口码头,大量粮食,陕西,甘肃、隋,从蒙古等地运来油、毛皮、盐、药材等杂物,从太原、汾州(今吕梁)运来棉布、丝绸、茶叶、陶器、烟酒、火柴、面条等物品。市、晋中市).一区)等地通过陆路运至碛口,在西北转售……”

黑龙祠是碛口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它位于古城后面的卧虎山上。它始建于明代,见证了碛口从兴盛到衰落的整个历史。

古城历史的见证者

碛口镇古老的黑龙寺见证了碛口从兴起到鼎盛的全过程。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扩建黑龙庙,并重建记载镇上最富有白银捐献者名单的碑文“方榜”。
1 阅读:290

摊摊旅行记

简介:每天更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