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HiFi】AudirectTEAM1:5问4答,对话非典型随身HiFi小台机

poluozero 2024-02-28 21:35:05

农历新年假期前就收到了来自Audirect的新品TEAM,趁着放假这段时间,除了仔细听了外,更重要的是整理了一下关于这款产品的一些想法,并通过问答的方式来动笔聊一下这款可以被称得上“非典型”的随身HiFi“小”台机!

PS:如果不想看废话,只想知道声音怎样的,可以直接跳去看第4部分。

1问:到底什么是Team 1?

熟悉Audirect这个品牌的朋友,都知道它家一直都是坚持着做便携向的音频小尾巴,从最早的whistle口哨,到之后更加被烧友们认识的Beam系列,以及面向消费端以及入门HiFi群体的Atom系列。

而Team并非字面意义“团队”的意思,按照木头自己的说法,首字母的“T”其实是“Table”桌面的意思,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它的定位已经不再是音频小尾巴,而是往这桌面化发展的一款变体产品。至于“1”,则是代表该系列的第一代产品(这算是木头自己的恶趣味)。

其实时下也已经有一些便携产品尝试往“通吃”台式化的方向发展,美其名曰是“打通台式与便携HiFi”,当中就包括了飞傲Q7/Q15、以及xDuoo的XD05Pro,它们都可以通过外接电源的方式,激活台机输出模式。但Q7、XD05Pro这样的“大砖头”本身就不比紧凑型的台式一体机小,哪怕是Q15,也跟便携不怎么搭边。

而Team 1,它有着传统意义上音频小尾巴的身板,火柴盒般的大小,但内部却是按照台机的思路去进行设计,包括供电、解码以及耳放的运行环境、3级放大的耳放架构,这些都使得Team 1除了小之外,跟一般的便携机是毫不搭边的存在。

这也是为什么我更愿意称它为“非典型随身HiFi台机”的根本原因。

2问:Team 1的外观如何?

我想很多人跟我一样,第一眼看到Team 1,都会直观反映“这不就是又一台洗衣机吗”?(上一个被嘲笑“洗衣机”造型的,是凯音N6一代)

此外还有人觉得,Team 1的外形是在“致敬”Xbox Series S……

但像并不代表就是抄!

Team 1的直线条造型,其实是源于自家Beam 4的设计。甚至就连当初我吐槽Beam 4太过锐利、一点都不考虑用户感受的直角边缘都被Team给完全继承了。

圆形屏幕的加入,其实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满足用户直观了解Team 1当前工作状态才使用的。同时,Team 1除了支持3档位的增益切换,以及以0.5dB步进幅度递增/递减的独立音量控制外,还增加了3种内置的滤波模式切换,也算是进一步增加了可玩性吧。

当然,圆形屏幕的加入,确实让Team 1看起来没那么“理工男”了,也算是木头在审美上的一点小进步……只是作为代价,被说是洗衣机二代,以及雷同XBOX也是在所难免的事。

何况Team 1因为加入屏幕的关系,在所难免导致机身厚度也有所增加,接近20mm的厚度无论从视觉上,还是手持的感受,都会不如Beam 4那么均衡。其实这也是目前国内HiFi圈始终没有真正跨过去的门槛——产品设计与产品结构、人体工学之间的脱节,导致最终做出来的成品,总是要么太过直给,要么就是莫名其妙。

所以从颜值上来说,Team 1虽有进步,但依然算不上高颜值的那种,最多也就得失参半而已。

3问:看着差不多,但Team 1和Beam 4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确实,乍看之下,Team 1跟Beam 4个头相若,所以很容易想当然地认为Team 1就是Beam 4的升级版本。

但就像我在前面所说的,Team 1的真实定位,是“非典型随身HiFi台机”,跟Beam 4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的。

不过在聊两者的区别之前,首先就要回归到HiFi的本质上,那就是如何通过玩转“电声转换”这个根本上。毕竟我们所能听到的声音,其实就是通过从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然后再通过升压、扩流放大等方式,最终从一串数字代码转换成可以驱动发声单元的电信号。在这当中,电就承担了很重要的角色。

以往,我们对于台机和便携的主要区分,除了使用场景外,更重要的就是它的供电方式。便携机的最大制约瓶颈,就是在供电上。

Audirect的开发思路,可以说就是便携HiFi供电方式发展的其中一个缩影。

在Beam 3plus之前,Audirect的产品跟其他的音频小尾巴无异,都是依托于手机接口供电来运行的。

其实Beam 3plus也是如此。它虽然采用了内电,但它的电池实际上只是为了驱动蓝牙模块工作,并不会实际参与到有线连接状态,也就是标准小尾巴工作状态中。

而真正转变供电方式,发挥内电“增压”效果的,是从Beam 4开始的。它的内电,可以起到“蓄水池”的功效,补足前端USB输入时不足的电流,使解码和耳放模块运行在性能更加的电压/电流状态下。

而Team 1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这个思路,同时更进一步把USB AUDIO IN和POWER IN给分拆成两个接口来进行了。它在只使用USB AUDIO IN接口的情况下,也能正常工作,同时又可以通过POWER IN接口为内电持续补充供电,从而实现“准台机”模式的输出。这跟飞傲、xDuoo的想法可以说是不谋而合。

但不同的是,与Team 1匹配的,是Audirect新升级的T-2蓄能线。

Audirect在Beam 3Pro时就尝试利用Y线的方式,把数字音频信号与供电各自独立输入,从而摆脱手机接口输出电压、电流上的限制,让小尾巴工作在更大的功率状态下。

而T-1蓄能线则是利用电压差的方式,对手机接口输出的电压、电流进行了扩展,从而摆脱了对充电宝的依赖。

至于T-2线就是在T-1的基础上,重新引入了Y线的思维,只是把方向做了逆转,将原本T-1扩流后的电源,重新与数字音频信号分隔开来,配合Team 1的2个C口来进行输入。这样做,既保证了Team 1输入的数字音频信号的纯净,同时又能满足给到内电持续补充的需要。

因此事实上,Team 1加上T-2蓄能线,才是这套系统的真正完整形态。

PS:T-2蓄能线中间分线夹处还有一个C口,是用来外接电源,同时给到手机以及Team 1充电用的,这样一来,就不用担心手机续航跳水了,甚至还能一边听歌一边给手机充电,简直就是一举多得了!

正因为供电模式的不同,使得Team 1的内部可以毫无顾虑地运行在满功率状态下——相较之下,无论是音频小尾巴,亦或是中低端的便携播放器,实际上内部都是运行在低功耗状态的,就好比是排量2.0T的跑车,非要限制在1.2T去跑,性能当然就无法完全发挥了。

前面说了那么多,只是为了说明Team 1到底是有多么的“非典型”,但作为一款HiFi产品,最关键的,还是到底声音怎样?是否能满足HiFi烧油们的需要?

那就接着看下面吧。

4问:Team 1的声音到底怎样?

首先就信息量来说,Team 1虽然依旧是那颗熟悉的ESS 9281AC PRO,但所呈现出来的结果却明显比Beam 4更进了一步。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供电模式的不同。

有观众就困惑了,ES9281AC PRO不是低功耗DAC吗?怎么就不同了?

其实低功耗DAC,并不意味着就只能跑在低功率模式下。哪怕另一颗同样很知名的低功耗DAC——CS43131,满血状态下也会比低功耗好听很多。

而Team 1的解析以及细节确实听起来就不像是便携机的声音,声场绵密,三频扎实,虽然这些在Beam 4上已经初露端倪,Team 1不过就是更锦上添花了。

Team 1的调音,大体还是延续了Beam 4的中正风格,声音均衡、扎实,同时微暖的染色会使得它听起来不会太过刻板、严谨,有着比较克制的甜润。

Team 1是有着往桌面台式化发展的构思,并不是一味地“洪荒之力”。事实上,它跟Audirect另一款很受争议的产品Beam 3Pro相比,后者是专门针对驱动大耳而设计,可以完全不考虑推低阻高敏的入耳式耳机。而Team 1则需要更好的耳机兼容性,同时也要兼顾推力与细腻音质之间的平衡。

为了达到这个要求,Team 1采用了在便携产品中很少见、反倒多见于台机上的5颗运放组成的3级放大电路。在这套耳放架构里,包括TI德仪出品的OPA1612双极型运放芯片构成的第1级放大,以及后面左右声道各2颗6863运放芯片构成的第2级驱动,用以驱动再下一级左右声道各2颗OPA运放混合配搭的第3级放大。相比之下,别人家的便携一般最多也就2级放大,这就是差距的所在。

PS:Team 1是支持原厂定制磨机的,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去更换OPA1612以及周边配套元器件。

Team 1在保持其素质维持在第一梯队的同时,进一步将声音架构做得更加安定和饱满,充足的能量感,足以撑开相当体量的声音规模。虽说跟真正的台机还是有显著的差距,但这种在与其身板极不相符的错位感,在Team 1身上会显得越发的强烈。

在空间塑造能力方面,Team 1依然是相当出色的。它的声场宽阔、规整,同时有着足够的信息量去填充广阔的空间。分离式的供电,进一步提升了Team 1的背景漆黑程度,从而映衬出更加清晰、分明的纵深层次来。虽说这种过于通透的质感会比较吃音源制作水平的高低,需要更加可靠、优质的音源和转盘的支持,但这也从侧面说明了Team 1的素质上限足够高,经得起折腾和考验。

至于三频方面,Team 1依然保持着相对均衡、健康的分布模式,虽然这势必使得声音风格不够鲜明,也不会显得有多抓耳,但足够的耐听,如细水长流般渊源悠久,或许这才是它更动人的地方。而这很大程度上是体现在高频和低频处理上,Audirect始终保持一种相对克制、适中的配比,给人一种不争、不抢的从容感。相较之下,Team 1中频反而更具魅力,中正的音色,配搭松弛有度的开合姿态,从容自信中更加彰显了它的大气。

此外,在Beam 4上被微词的润泽度问题,在Team 1身上也有了不少的改观。加上流畅的乐感,配合轻盈灵动的韵律,使得毫不夸张地说,Team 1作为微台来说也是相当出色的,放到便携领域,更是已经具备挑战3、4千级别进阶级别便携播放器的能力。

但Team 1的可玩性还不止于此。

在Team 1机身的顶部,两个Type-C USB接口旁边,还有一个单独的3.5mm音频接口。这除了是用来配搭与Team 1配套另售的蓝牙音频模块外,更重要的作用是可以作为耳放输入的Line In接口。

你没看错,Team 1是可以作为纯耳放使用的,这就进一步扩展了它的用途了!

5问:Team 1的定价,值吗?

这个问题,确实我也很难给出答案!

无可口非,以Team 1表现,虽不至于说越超同类竞争对手,但最少稳占一个第一梯队的席位应该也是没有悬念的。但作为一款非典型的随身HiFi台机,对于那些没有亲身去听过的人来说,是很难做出一个准确、客观的评价的,有必要留待时间和市场去考验。

但最少在我看来,Audirect Team 1确实很值得去把玩一下,顺带着听听的!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