鳙鱼鱼病预警,太湖监测网络,浮头现象解析,应急增氧要及时
在我国的淡水养殖领域,鳙鱼可是一种相当重要的水产。它头大身肥,肉质鲜嫩,脂肪含量适中,既能满足人们的味蕾,又能为养殖户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在很多湖泊和池塘里都能看到它的身影,特别是像太湖这样的大水域。
对于养殖鳙鱼的人来说,鱼病的预警是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养殖场或者家庭养殖的时候,稍不注意就可能让鳙鱼生病。这病一旦蔓延起来,可能很快就会影响整个养殖规模。比如说,在南方某个以淡水养殖闻名的区域,有养殖户曾经因为没及时发现鳙鱼鱼病的预警信号,结果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鱼塘里的鳙鱼就死了一大半,损失惨重。而像在北方一些干冷的养殖环境里,鳙鱼的应激能力相对南方湿热环境较弱,更需要关注鱼病的预防。另外,对于养殖周期也有讲究,养殖鳙鱼,短则3到6个月,长则1年到2年,不同的养殖时长对应的管理措施不同,病害预防重点也不一样。
太湖监测网络在鳙鱼养殖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就像大鱼养殖的“安全卫士”。它可不只是简单的监测,更是对整个养殖情况进行全方位掌握的大数据系统。比如说,它能准确记录每一天的水质变化,像酸碱度(pH值)在7.0 - 8.5之间的理想范围是多少,水中的溶解氧含量每升多少毫克等这些具体的数据。而且还能实时监控水温,因为水温的升降对鳙鱼的生长影响很大,水温长时间过高或者过低,鳙鱼的免疫力就会下降,容易引发疾病。在南方的一些湖泊,夏季水温经常能达到30多摄氏度,在这个时候,监测网络的作用就更加明显了。
说到鳙鱼浮头现象,很多养殖户都不陌生。浮头就是鳙鱼身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呼吸空气,这可不是小问题,可能是水体里面的氧气不够鱼呼吸了。我有个朋友是山东的一名养殖户,之前养了几年鳙鱼,有一次夏天中午,他发现鱼塘里的鳙鱼大量浮头。他一开始没太当回事,以为天气太热鱼正常的反应。结果等他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损失了不少鱼。后来他才知道,原来是前一段时间没有及时换水,再加上天气热,水里的藻类繁殖太快消耗了大量氧气。另外,在南方一些湿地较多的养殖区域,水体的交换和自净能力不同于北方,北方干冷水体交换弱,水质更容易变得浑浊,影响水中的溶氧和营养物质,导致鳙鱼浮头。
那么怎么及时应急增氧呢?首先,可以根据鱼的规模准备增氧设备。如果是规模比较小的家养,小型的生物活性增氧泵就足够。养殖场的规模大,那就得用大型的水车式增氧机这些设备。另外,投放一些水生绿植,比如金鱼藻、苦草、黑藻、狐尾藻、菹草这些绿植,它们在不同季节对增氧的贡献是有区别的,比如苦草在春秋季释放氧气较多,黑藻在夏季增氧效果好。投放绿植可以增加水体里的氧气,不过投放的种类和量要合适。南北地区的差异也得考虑,南方的湿地气候让水温、溶氧变化快,绿植投放量和种类要根据这调整,北方干冷地区绿植生长慢,投放的量要少一点,种类选择能适应该地温度的。增氧的措施不能拖,看到鱼浮头就得立刻行动。
在鳙鱼的养殖过程中,日常的管理也很重要。就像在江苏的一个养殖户,他养了5年的鳙鱼,有自己的心得。每天巡塘是必不可少的。看看水位、水质啥的有没有啥变化。还有啊,合理投喂也是有讲究的。不同成长阶段,鳙鱼食量不一样。像3个月的幼鱼和1年以上的成年鱼,饲料投放量、种类完全不同。还有投喂时间安排在什么时候也很关键。在北方早春,水温还低,这个时候鱼的食欲不强,就要适当减少投喂次数和投喂量。
在南方,每年雨季的时候,大量的雨水会冲进鱼塘,水体的酸碱度和溶氧量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而且,雨水还可能把地面上的一些脏东西,像农药、粪便等也冲进鱼塘,这些脏东西里面有大量的病菌,很容易让鱼生病。北方的雨季虽然短,但降雨集中,短时间内雨量大,湖塘水位的上升可能会破坏原本的生态平衡。对于鳙鱼的生存环境来说,这变化也很大。比如说在湖南的某个鱼塘,雨季来了之后,鱼塘里的水变得很浑浊,鳙鱼的呼吸受到影响,浮头现象增多。
养殖时间久了是容易出现水质老化的情况,特别是在气候条件不同的南北地区,还有南北养殖方式的差异影响。像在南方温暖的地方,鱼的生长速度快,产生的粪便就多,水质就更容易变脏。而北方的寒冷地区,鱼的新陈代谢慢一点,但是水温较低的时候,水中的有机物分解也会慢,同样影响水质。水老化以后有很多不好的表现,一是鱼的食欲降低。湖南有个小养殖户,就发现自己的鳙鱼突然不怎么爱吃饭了,检查水一化验,原来是水质老化了。还有就是氨氮和亚硝酸盐这两个指标会不断升高。这两种物质对鱼的毒性可不小,能让鱼的鳃功能受损,鱼就容易出现浮头、生长停滞的情况,严重的就死亡了。像山东有个规模很大的养殖场,之前的水质没监控好,氨氮超标了,损失了好多鱼,后来就特别注意水质监控管理了。
水质监测这事儿,光盯着溶氧可不行,氨氮、pH值、水温这些都得定期检测。而且频率也得根据养殖情况、天气变化这些调整。比如在湖南,夏天的时候每3 - 5天就得检测一次水质,冬天水温低鱼活动少,检测频率可以降到1 - 2周一次。北方的黑龙江,冬天鱼大多冬眠,水温超低的鱼活动少了,检测频率可能1个月一次就够,但水温开始回升的时候就得加密检测。
对于鳙鱼的养殖,我们可不能心存侥幸。这鱼一旦有个头疼脑热的,可不像在冷库里的水产品能随时调节。在养殖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得用心。比如说,在安徽的一个养殖户,前几年把鳙鱼和草鱼混养在一起,以为节省空间,没想到因为鱼的习性不同,经常争夺食物和生存空间,结果鳙鱼的长得慢,还容易生病。这就告诉我们,养殖的方式要合理,要考虑鱼的习性、密度这些。南方气候湿热,鱼的密度就要小一点。北方可不一样,干冷环境鱼生长慢,养殖密度得合理提高。
我们还可以利用一些现代化的监测设备,像物联网监测器。它能实时上传数据到手机或者电脑上,不管你在外地的城市的房间里,还是在农田里的简易住所里,只要有网络,就能随时了解鱼塘的情况。比如说在江西的一些养殖户,使用物联网设备后,能及时发现鳙鱼生病的苗头,提前采取措施,鱼病的情况就大大减少了。在北方的黑龙江,虽然是寒冷环境,利用这种设备也能有效管理养殖。
那对于普通养殖户或者说小作坊养殖来说,可能没有那么多资金去买高档的监测设备。不过也没关系,咱们也可以有一些比较简单又实用的办法。比如说在鱼塘边多观察观察鱼的活动情况。像上午10点到下午4点这个时间段,鳙鱼都正常在水中游来游去,就说明水质和溶氧还比较好。要是这个时间看到鳙鱼经常浮头,那就要注意了。另外,看看水面的颜色和闻闻水的味道,如果水发黑、发臭,或者有很浓的腥味,这肯定是水质有问题了。就像在广东的一些农村小养殖场,养殖户就是靠这些土方法,也能大致判断鱼塘的情况。
另外啊,不同地区的养殖户还得根据自己当地的地理环境特点来调整养殖模式。像江苏南部地区,河网密布,水源比较充足,水温适中,而且水质又比较好的地方,就可以大规模养殖鳙鱼,搞那种生态养殖,搞那种“鱼 - 鸭 - 水生植物”这样结合的养殖模式,效果很不错。北方的河南地区,有大量的浅水湖泊和低洼地,这种地形就很适合搞人工湿地养殖鳙鱼。种上芦苇,养上鳙鱼,既净化了水质又增加了经济效益。
在鳙鱼养殖的过程中还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就像在湖南的养殖户,会经常用工具在池塘搅动底泥。他说这能增加水中的营养物质还让水质能更新。但北方的新疆有些地区,由于冬季漫长冰封,这种方式不可行,得通过其他方式保证冬季鳙鱼养殖池水质。而且,南北各地养殖鳙鱼的饲料来源也不一样,南方可以用一些当地的农作物副产品,比如玉米秸秆加工的饲料。北方用小麦秸秆加工饲料效果也不错。
所以说啊,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不管是大规模的养殖场小规模的农家小院,养殖鳙鱼都不是那么简单就能养好的。今天和你们唠了这么多鳙鱼养殖的事,那我想问问大家,你们觉得在鳙鱼养殖中哪个环节是最让人头疼的呀?大家可以在评论区说说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