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六章什么是自知之道?什么是自明之道?什么是微明?

人之书 2023-12-30 15:23:10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予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这是道德经第三十六章原文。本章主要论述了自知之道,也叫自明之道。

古人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知就是自明。明与昧相对。明,是聪明,是清楚明白;昧,是愚昧,是昏暗无知。

每一个人大概都希望自己是一个聪明伶俐的人,而不希望自己是一个蠢笨愚昧的人。

怎么样才能成为一个聪明人呢?怎么样才能成为一个自知自明的人呢?

道德经本章便告诉了我们答案,那就是:要拥有矛盾对立统一的观念。

正所谓:物极必反。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旦走到了极致,都会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而且这种转化很多时候都是轰然来临,不可遏制。

那些明白四达的人,就很擅于利用这一规律。那些不明白此理的人,则很容易就会被大势所裹挟和淹没,徒乎哀哉。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歙与张相对;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弱与强相对;

“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废与举相对;

“将欲取之,必固予之”,予与取相对。

假如你能够彻底明白歙张、强弱、废举、予取之间的矛盾、对立统一的关系,那么你就基本能够做到“微明”。

“是谓微明”,意思就是:这就是微明。

什么是“微明”?微,就是小,就是微小。万事万物都至少拥有大小两极,有“微明”,就会有“大明”。微小与广大相对。

什么是“明”?知天地、晓日月,为明,而且是大明。

人如果要做到“明”,要做到自知和自明,需要做到三点,才能符合自知之道。

所谓自明之道:一是微明,二是袭明,三是常明。

什么是微明?微,就是小,就是在微观层面能够做到“明”,能够细致入微,能够观察入微。

什么是袭明?袭,是沿袭,是一直,就是从生到死、从存到亡能够一直保持内心清明。

什么是常明?常,就是道;道就是常;常道就是道常;常明就是道明。道就是大,道明,就是常明,就是大明,就是知天地、晓日月。

古人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其字为道,其名为大;道就是大,大是道的别名,是道的另一个名字。常明、道明、大明是一回事。

倘若能够做到大、中、小,也就是微明、袭明、常明,也就做到了自知之道、自明之道。

道德经本章运用了“歙张、强弱、废举、予取”等四组对立统一的词语,论述了微明之道,阐明了柔弱也可以胜刚强的道理。这可能也是“柔弱胜刚强”的唯一机会。

弱非恒弱,强也非恒强;刚能胜柔,柔也能克刚。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打破天下万物一成不变的趋势。天下万物变则新,不变则老。

倘若宇宙没有时刻在变化,那么天地也不过就是一个死气沉沉的静谧空间而已。天地的变化规律,就像古人所说的一样:苟日新,日日新,则日新。人体的亿万细胞不也是在这样时刻变化着吗?

天地万物日新月异的变化,离不开矛盾对立统一体的相互转换。大道常弊常新,方有恒久如新的宇宙万物,此为天道。

倘若宇宙天地万物没有矛盾对立统一体的相互转化,也就构建不了天道系统。

倘若人世间失去了“柔弱胜刚强”的通道,只能强者霸凌弱者,则天下危矣。

柔弱胜刚强,是天下排毒自愈的最后机会。此为微明。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鱼为什么不可以脱于渊?国之利器为什么不可以示人?

假如鱼脱离了深水之渊,则必然会被走兽、飞鸟、渔夫等所捕获、所猎取。

假如国之利器展示在众生的面前,则众生必然争相抢夺、据为己有、占为私有。

国之利器,就是利国之器,其必然蕴藏着滔天的价值和权益。怎么能轻易展示在众人的面前呢?更何谈把它给予某一个人?或者赋予某一些人呢?然而封建君王们不都是在这样做吗?

封建社会的弊病,就在于君权神授。人们把天下神器的权柄、把国之利器,想当然地赋予了封建君主们。其结果必然引来众生的争相抢夺。

国之利器,也就不再是利国之器,而变成了众生争相抢夺的美味大餐和华丽器皿。此为常明。

道德经本章的核心思想,便是论述了自知之道、自明之道。“柔弱胜刚强”,是微明;“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是常明。

倘若一个人从微观到宏观、从生到死、从存到亡、从大到小,都能保持内心清明,则其自然身合大道。此为自明之道。也叫自知之道。“鱼不可脱于渊”,是袭明。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