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绾,泗水郡丰邑(今徐州市丰县)中阳里人,与刘邦是同乡人,又卢父与刘父关系极好,到了生孩子时,卢绾与刘邦恰巧是同年同月同日生,所以卢绾与刘邦从一块长大,一块求学,一块读书,二人意气相投,又互相敬爱。
二人成年后,从“好好学生”变成游手浪荡、聚众生事的不良少年。卢绾就像刘邦的小弟一样跟在身边,刘邦犯事了,卢绾也帮忙“大哥”隐藏。
如此,进入到壮年时期,刘邦一改常性,参加秦朝秦吏考试,成功考上亭长一职。至于卢绾,史料无记,大概是走上了父亲的老路,编户齐民,老老实实种田,当一个农民。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刘邦在沛县起兵,卢绾第一个前去投奔,以宾客的身份参加。自此后,卢绾就不离刘邦左右,成为刘邦最信任的两个近臣(另一个是刘邦弟弟刘交)。
前206年刘邦受封汉王,卢绾随同受国,被刘邦任命为将军,仍然待在刘邦身边。楚汉相争时,卢绾升为太尉,名列三公,实际上还是作为刘邦的心腹待在刘邦身边。
也因为卢绾与刘邦特殊的关系,所以卢绾即便没什么军功,但刘邦给的待遇仍高于萧何曹参等人。
从东击项籍,以太尉常从,出入卧内,衣被饮食赏赐,群臣莫敢望,虽萧曹等,特以事见礼,至其亲幸,莫及卢绾。
汉五年(前202年),刘邦击败项羽,继皇帝位后,大封群臣。刘邦给卢绾的爵位是长安侯,其封邑就是秦都咸阳的乡名,当时刘邦的临时首都在栎阳(今西安市阎良区),还未迁往长安。可即便如此长安也是秦王朝的京畿重地,一般是不轻易封出去了,由此可见卢绾多受宠。
刘邦所面临的问题刘邦的政权是仿秦制的,本质上是“军功爵制”,而刘邦是整个政权中军功最大者,所以被众人推举为“王”——“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
正月,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汉王曰:“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群臣皆曰:“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甲午,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阳。
这是西汉初期“封爵”的规则,谁也不能例外。
卢绾得封长安侯,一大原因是卢绾也有战功,主要是刘邦给卢绾刷战功的机会。从秦二世元年(前209年)至高祖五年(前202年),其所参加的军事行动只有三件,其中二件与刘贾合军攻临江王共尉,从击燕王臧荼,另一件是随刘邦出征。
也因为“军功爵”制的限制,刘邦的西汉政权必须给有军功的将领相应的爵位与待遇,比如韩信,这是西汉政权“异姓王”必须封的核心原因。
“异姓王”本是军功爵制下的产物,天下太平后,又会出问题。
一方面,刘邦并不信任“异姓王”,想扶持刘氏为王,藩庇刘氏王朝;但另一方面,自己的部下只认“军功”,并不认“血缘”。
刘邦想要让大家接受“血缘”封王的规则,就必须找一个过渡的人作示范,此人要被双方接受,即有军功,但不是刘邦族人,却又如刘邦的亲人,如此标准,就只有一个人选——卢绾。
卢绾封王高祖五年(前202)初,刘邦大封异姓七王时,就向群臣表达过自己想“王绾”——“欲王卢绾,为群臣觖望”,结果群臣“觖望”,而觖即缺之异体字,缺少之意,“觖望”,指群臣较少同意刘邦的提议。
刘邦没办法,想要群臣的认可,只有军功。于是在高祖五年(前202年)初,“故临江王驩为项羽叛汉,令卢绾、刘贾围之”;同年七月,“燕王臧荼反,攻下代地,高祖自将击之”,卢绾得胜后,“七月还,从击燕王臧荼”。
一年二战,刘邦亲自邦卢绾刷军功,先是从刘贾击临江王驩。燕王臧荼反后,由刘邦亲自收拾,再让卢绾收人头。
也就是在击败燕王臧荼后,群臣才同意卢绾封王——“及虏臧荼,乃下诏诸将相列侯,择群臣有功者以为燕王。群臣知上欲王卢绾,皆言曰:“太尉长安侯卢绾常从平定天下,功最多,可王燕。”诏许之。”
卢绾受封燕王的时间在高祖五年(前202)八月,再之后就是刘邦分封族人为王。
高祖六年(前201)十二月,刘贾、刘交、刘肥分别受封荆王、楚王、齐王。这三人中,刘贾军功最大,刘交也有“从功”,刘肥是刘邦的儿子,三人封王。因为卢绾封王的过渡,群臣也没有反对。
再之后汉高帝七年(前200年),汉高祖刘邦下诏封刘喜为代王。刘喜是刘邦的亲哥哥,没任何军功。也就是说刘邦借卢绾封王,将“因功封爵”换成了“因亲封爵”。
但汉高帝八年(前199年),匈奴入侵代国,刘喜弃国跑回洛阳。不过刘邦“因亲封王”的政策还是被承认了下来,并在“白马之盟”中确认——“非刘氏上所不置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击诛之。”
卢绾的“困境”刘邦封卢绾为燕王,一是为以“血缘”为由,封同姓王做准备;二是给发小卢绾提升提升待遇。但就是刘邦的好心之举,又将卢绾置于“谋反”的境地。
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秋天,陈豨在代地叛变。刘邦亲率大军从南面进讨陈豨,燕王卢绾率兵自东北攻打陈豨。陈豨不敌,就派人向匈奴救援。卢绾也派遣臣下张胜出使匈奴,想让匈奴不插手汉朝战事。
张胜到匈奴后,碰到前燕王臧荼的儿子臧衍,因张胜在前燕王臧荼手下工作过,所以对臧衍比较熟悉,二人就聊上了。
臧衍就劝张胜说;“公在燕国,之所以一直被看重,是因为熟悉匈奴的事情。如今的燕国,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诸侯们不断反叛,兵火不曾停息。如今,公等为燕国计量,希望急速消灭陈豨。公等却没有计量到,如果陈豨等人被消灭,下一个消灭的对象,就是燕国,下一个做俘虏的人,就是公等人了。”
张胜一听,一时哑然无语。
臧衍继续道:“公何不劝告燕王,一不要急攻陈豨,二要与匈奴联合。如此的话,假若事情和缓,汉朝不逼迫,皇帝不猜忌,燕王可以长久统治燕国。如果事情紧急,汉朝逼迫,皇帝猜忌,燕王则可以联合陈豨和匈奴,联盟对抗,保全国家。”
张胜被说服了,于是私自改变了卢绾的命令,与匈奴秘密联盟,请求匈奴表面支援陈豨与燕国对抗。
卢绾知道后,大怒,上书刘邦,报告了局势的突变,请求族灭张胜一家。张胜归来后,向卢绾说明原因,卢绾也被点醒了,就找来一群替死鬼,代替了张胜的家人。并再安排给张胜一个任务——出使匈奴,维系燕国与匈奴的关系。又派使者范齐出使陈豨,劝他逃亡。
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到汉十二年十月时,陈豨军将领投降,并将卢绾与陈豨秘密联和一事告诉给了刘邦。
起初刘邦不信,并派遣使者前往燕国,召唤卢绾来长安询问。
卢绾害怕了,称病不敢去。刘邦见疑,又派遣卢绾的乡里旧识,辟阳侯审食其和新任的御史大夫赵尧,奉旨前往燕国,这二人请回卢绾的同时,也负责调查卢绾是否真的有叛弯迹象。
二人的调查使得卢绾越来越慌恐,卢绾私下里说;“非刘氏而王,独我与长沙耳。往年春,汉族淮阴,夏,诛彭越,皆吕后计。今上病,属任吕后。吕后妇人,专欲以事诛异姓王者及大功臣。”
卢绾恐惧自己会在韩信彭越一样被杀,但卢绾将异姓王被杀的核心原因归结于吕后。
卢绾躲藏回避,审食其和赵尧紧逼查询,燕国与汉朝间的不信加深。双方的不信任,使得一些卢绾的私语被泄露出来,这些情报又被刘邦所知。
但刘邦仍不信卢绾会背叛自己。
就在这时,有投降者从匈奴来到汉朝,提供了张胜没有被处死,仍然做了燕国的使者。刘邦这才相信——“卢绾果反矣!”
于是刘邦派大将樊哙击燕,卢绾本无意谋反,在汉军压境之下,燕国将士纷纷投降,卢绾只得带领宫妃家属,以及部下车骑近万,逃亡到与匈奴交界处避难。
此时的卢绾仍以为刘邦病重,吕氏掌权,一旦刘邦病好了,自己再去解释一番,就可以过了。可卢绾哪里知道,高帝十二年前195年四月,刘邦病逝,卢绾再无回归汉朝的机会,只得率领部下们进入匈奴投降,后被冒顿单于封为东胡王。
其实燕王卢绾被迫造反,而这一切的源头是刘邦。
卢绾本身的能力并不强,要不然治燕七年,汉军一攻,燕军全投降了。卢绾正是靠着与刘邦的关系,才得到长安侯还有燕王等爵位。换句话说,一旦卢绾与刘邦的关系断绝,卢绾就离政治死亡不远了,可卢绾没意识到这些,一听到封王,也没拒绝,直接就上任了。
刘邦可能会意识到,但为了推动“同姓王”政策,还是让自己这位“兄弟”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