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49年,渡江战役前夕,陈赓将军率部经过湖北麻城。
一位盲眼老太太颤巍巍地拦住了部队:“长官,您见过我儿子吗?他叫徐其孝。”老太太那布满皱纹的脸上满是期待,双手紧紧抓着陈赓的袖子。
陈赓听完,露出了笑容:“大娘,您儿子现在可是师长呢。”这句平静的话语中,藏着多少年的血与泪,藏着一个母亲漫长而痛苦的等待,这是一段战火中,母子重逢的亲情故事。
一位盲母的漫长等待
1930年,湖北麻城,村庄时常受到各种势力的骚扰。
徐其孝,那时只是个十六七岁的青年,骨子里透着股不服输的劲儿,亲眼看到村里的贫苦百姓受尽压迫,看到有钱人家的打手强收粮食,逼得乡亲们吃不上饭,眼里闪着愤怒的火光。
不甘心这样过一辈子,想要改变,想要打破这不公的一切。
有一天,村子里来了红军的宣传队,带来了新的希望。
徐其孝被那些充满激情的口号所吸引,看到那些身着灰布军装的战士们眼中的光芒,仿佛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没有犹豫,毅然告别了母亲,跟着红军走了。
离别时,母亲眼含泪水,拉着他的手,声音颤抖:“其孝,记得活着回来,娘在家等你。”徐其孝点点头,转身离去,没回头,一旦回头,就会舍不得离开。
那一走,就是十几年。
徐其孝的母亲带着小女儿,孤零零地守在家中。
家里的男人都走了,剩下她一个女人,艰难地在战争中生存。
敌人来过几次,家里的房子被烧过,粮食被抢过,甚至被敌人打得双目失明。
再看不见这个世界,但依然看得见心中的希望——她的儿子会回来的。
每当村子里有人说起红军的消息,她就竖起耳朵,仔细听。
有人说红军打了胜仗,有人说看到了熟悉的面孔,她的心便会剧烈跳动,问得格外详细。更多的时候,传来的都是战死的消息,那些声音像无数把刀,一刀一刀割着她的心。
她不相信自己的儿子会死,自己的儿子那么坚强,那么勇敢,一定会活着回来见她。
日子在盲目的等待中一天天过去,头发从黑变白,背也驼了始终没有离开这个村子,始终没有放弃寻找儿子的希望。
对小女儿说:“其孝还活着呢,娘一定能等到他回来。”靠着这种信念,一天天地熬了下来。
渡江战役前的重逢
1949年,解放战争进入关键阶段。
陈赓将军率部经过湖北麻城,准备进行渡江战役,部队在村子外驻扎,士兵们忙着搭帐篷,准备粮食。
村民们听说是解放军来了,都纷纷出来迎接,这些解放军是真正为穷人打仗的,是他们的救星。
在一片热闹的人群中,有一个步履蹒跚的老母亲,手里拄着一根竹杖,身旁跟着一个小姑娘。
那是徐其孝的母亲和妹妹。
老母亲摸索着,向前走,嘴里不断低声询问:“长官,您见过我儿子吗?他叫徐其孝。”声音沙哑,却带着一股说不出的坚定。
抓住每一个经过的士兵,重复着同样的话,眼中虽然看不见,但脸上却写满了渴望。
陈赓正从营地中巡视回来,忽然听见这边有些嘈杂,走过去,看到了那位盲眼的老太太和她的小女儿。
老人满是皱纹的脸上带着疲惫,衣衫破旧,手却紧紧抓着一个士兵的袖子,不肯放开。
陈赓停下了脚步,询问发生了什么事。
士兵们告诉他:“这位老大娘在找她的儿子,叫徐其孝。”陈赓听到这个名字,愣了一下,心头猛地一动。
徐其孝,不正是他麾下的一个师长吗?
看着面前的老太太,心里忽然涌起一种说不出的酸楚,轻轻走过去,弯下腰,握住了老太太的手:“大娘,您是徐其孝的母亲?”老太太一下子握紧了陈赓的手,声音颤抖:“长官,我儿子还活着吗?他还好吗?”
陈赓的眼睛有些湿润,笑了,轻轻点了点头:“大娘,您放心,您儿子现在好着呢。他现在可不简单,是师长呢”!
老太太听到这话,整个人愣住了,眼中的泪水夺眶而出。
手颤抖着,声音哽咽:“我的儿子还活着?他真的是师长?”陈赓重重地点头:“是的,大娘,您儿子立了很多功,现在是师长,他很快就会来见您。”
很快,陈赓派人把徐其孝叫了回来。
徐其孝从营地赶到村口时,远远地就看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
母亲站在那里,背已驼得更厉害了,头发全白了,但依旧那样坚强,站得笔直。
徐其孝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快步跑过去,跪在母亲面前,声音哽咽:“娘,我回来了,您看,我是其孝啊!”
母亲的手在空中颤抖,缓缓地摸到徐其孝的头,泪水顺着她的脸颊流下。
用手轻轻摸着儿子的脸,确认那熟悉的轮廓,嘴里不停地念叨:“我的其孝,你回来了,娘就知道,你一定会回来的……”
革命路上的坚守
重逢的场景令人动容,周围的士兵们都红了眼眶。
这些铁骨铮铮的汉子们,此刻看着这对母子的相拥,心中满是感慨。
在这漫长的革命道路上,有多少母亲在等待自己的儿子,有多少家庭因为战争而支离破碎,而这一幕,是多少家庭梦寐以求的场景。
徐其孝在母亲的怀中,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温暖。
十几年来,经历了多少生死,多少次与敌人对峙,多少次在枪林弹雨中挣扎。
也曾想过,自己还能不能再见到母亲,还能不能回到那个生他养他的村庄。每一次,当在战场上感到疲惫时,母亲的声音,总是在他耳边响起,那是让他坚持下去的力量。
参加红军后,徐其孝跟随部队南征北战。
参加了长征,走过雪山草地,历经千辛万苦,曾多次负伤。
在抗日战争中,也是战斗在第一线的勇士。
指挥部队与日军进行顽强的斗争,立下了赫赫战功,解放战争时期,继续为新中国的建立奔波,参与了许多重要战役,逐步从普通战士晋升为师长。
他的一生,几乎全部奉献给了革命事业。
在背后,支撑他的,就是那一句“活着回来,娘在家等你”。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背后有母亲的期待,有无数和他一样的穷苦百姓的希望。
自己不能倒下,必须坚持下去,必须活着,为了母亲,也为了更多的人。
陈赓将军看着这对母子,心中也是感慨万千。
作为革命者,他们都知道,亲情在战火中显得尤其珍贵。
陈赓拍拍徐其孝的肩膀:“你娘盼你回来很多年了,好好陪陪她。”徐其孝点点头,拉着母亲的手,像个孩子一样,眼中全是温柔。
亲情与革命的交汇
重逢之后,徐其孝将母亲接到了部队。
陈赓特意为老太太安排了一个安静舒适的住处,让她可以和儿子待在一起。
老太太坐在徐其孝的房中,听着儿子讲述这些年的经历,虽然看不见,但心里却是满满的骄傲。
她的儿子,不仅活着回来了,还成了一名师长,为百姓们打天下。
渡江战役很快打响,徐其孝告别了母亲,再次走上了战场。
老太太坐在营地中,默默地为儿子祈祷。
儿子又要离开她了,这一次,她不再害怕,知道儿子一定会平安归来,不管多少风雨,都会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