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一位京剧国宝级的艺术家带着30名演员,选择了留美,一去就是整整30多年,在此期间她表示自己哪怕是在美国刷盘子,也不愿意回到中国。
然而如今中国经济开始繁荣发展,她又不想在美国受罪,想要回到中国捞钱,更是大言不惭的说出,自己“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的鬼。”,中国必须要对她负责。
那么这个人是谁?她又是凭什么说出这番话的呢?
可恨的叛国者
1965年,对于齐淑芳来说是双喜临门的一年,这一年,她与在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求学的龚国泰相识相恋,两人常在学校门口的梧桐树下不期而遇,渐渐被对方吸引,后来就牵手成了情侣,龚国泰的温柔体贴,细致入微的照顾,让齐淑芳感受到了爱情的甜蜜。
然而,甜蜜的背后也隐藏着事业与家庭的平衡难题,婚后不久,齐淑芳怀孕了,对于一个正处于事业上升期的京剧演员来说,生育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繁重的演出任务,长时间的排练,都与孕育新生命的需求相冲突。
最终,为了不耽误拍摄京剧电影《磐石湾》中需要大量动作戏的角色,齐淑芳忍痛选择了流产,这个选择,其实也给以后她不能生孩子埋下了隐患,当时因为各种各样的意外齐淑芳错过了生育的最佳时机,这成为了她心中永远的遗憾。
尽管这样,龚国泰对她总是十分关心照顾,邻居们都爱拿他开玩笑,说他像是齐淑芳的“私人助理”,他理解妻子的事业心,支持她的每一个决定,默默地承担起家庭的重担,让齐淑芳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京剧艺术中。
他们的感情曾经是京剧团里的一段佳话,然而,这段看似牢不可破的感情,却最终没能抵挡住命运的捉弄,此时的齐淑芳,事业如日中天,她主演的《杨门女将》、《白蛇传》等经典剧目深受观众喜爱,频繁的国内外演出让她声名鹊起。
她享受着舞台上的光彩,也感受着艺术带来的成就感,随着她越来越有名,心里头的愿望也越来越大了,她渴望更大的舞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当时的国内戏曲环境,却难以满足她日益增长的野心。
1988年,命运的转折点悄然而至,齐淑芳受邀率团赴美演出,这对于她来说,既是一个展示中国京剧艺术的机会,也是一个了解外部世界,寻求更大发展空间的契机。
谁能料到,这次去美国演出,竟是她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就在演出落幕,齐淑芳做出一个令人震惊的选择:她决定留在美国,不再返回祖国,连同跟她一起来的30个京剧艺人,都留在了美国。
这条新闻像一颗重磅炸弹,在国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人们纷纷指责她“不爱国”、“叛逃”,甚至给她贴上了“卖国贼”的标签。
而远在国内的丈夫龚国泰,更是对此毫不知情,他原本也打算一同前往美国,但为了给其他演员腾出名额而放弃了这次机会,这个选择最后也让他们夫妻关系走到了尽头,齐淑芳的“叛逃”,并非一时冲动,而是“蓄谋已久”。
当时国内戏曲界不太景气,好多戏曲演员都在为生计发愁,有的甚至考虑转行,美国这个充满机会和挑战的地方,在齐淑芳看来,就像是更大的舞台,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她渴望在那里开创一片新的天地,实现自己更大的艺术抱负,然而,现实的残酷远超她的想象。
梨园世家的艺术熏陶
其实最开始的齐淑芳并非是一个极度喜爱利益的人,时间回溯到1957年,彼时的齐淑芳还是一个对京剧充满热爱的少女。
她家是文化世家,她爹从北大毕业,现在在西安做律师,家庭条件一般,可爸妈对咱的教育特别看重,齐淑芳的哥哥们个个都爱看戏,大哥齐英才还做到了上海京剧院副院长,三哥齐英奇也在剧院里表演。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熏陶下,齐淑芳从小就耳濡目染,对京剧产生了深深的喜爱,初中一结束,齐淑芳便坚定地去了上海找哥哥,同时她打算考上海戏曲学校。
在大哥和嫂子张美娟——一位享有“武旦皇后”美誉的著名刀马旦的悉心指导下,齐淑芳的京剧技艺突飞猛进,短短一年时间,她就学会了三出经典京剧,并于1958年成功考入上海戏曲学校。
尽管起步较晚,缺乏童子功,但齐淑芳凭借着对京剧的热爱和惊人的毅力,刻苦练功,弥补不足,她每天半夜两点就起床,去练功房练习踩高跷、打把子、鹞子翻身这些难度很大的动作,她的付出和才华获得了老师的肯定,还得到了京剧泰斗梅兰芳的夸奖。
梅先生称她为“后起之秀”,并赠予她“小老虎”的雅号,这无疑是对她最大的肯定,毕业后,齐淑芳进入上海市青年京昆剧团,开始了她的职业生涯。
1963年,她随剧团远赴西欧演出,标志着中国京剧迈出了走向国际舞台的重要一步,演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场场爆满,甚至连站票都一售而空,这场欧洲京剧演出让中国京剧在欧洲大受欢迎,齐淑芳也因此名声大噪,事业达到巅峰。
美国奋斗史
正是这段的经历,才让她有了前往欧美生活的想法,于是在自己事业的巅峰时期,齐淑芳做出了令人震惊的“叛逃”之举,远走美国。
刚来美国,她感觉文化挺不一样,生活上也有不少挑战,她的梦想与现实差距太大,让她有些反应不过来,为了维持生计,她和剧团的演员们不得不四处打工,甚至需要刷盘子来赚取生活费,美国的生活对于习惯了舞台光环的齐淑芳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冲击。
昔日的欢呼与赞美,如今换成了生活的平淡与压力,剧团的演出机会寥寥无几,观众对京剧的理解也与国内大相径庭,文化差异的鸿沟,让齐淑芳的京剧艺术在美国难以获得认可,她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否正确。
就在她差点心灰意冷之际,人生出现了转机,她遇到了黄博文,一位热爱京剧的华裔商人,黄博文欣赏齐淑芳的才华,并为她提供了演出机会和经济支持,帮助她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
这次相遇,不仅解决了齐淑芳的燃眉之急,也为她日后创办京剧团奠定了基础,在黄博文的帮助下,齐淑芳开始积极参与各种华人社区的演出活动,逐渐积累了在美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她还利用华人电台的平台,主持京剧节目,向更多的海外华人传播京剧艺术,与此同时,她也开始筹备创办自己的京剧团,将中国传统文化在美国发扬光大。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齐淑芳京剧团终于成立了,这个剧团汇聚了众多优秀的京剧演员和演奏员,他们对京剧艺术的热爱和执着,成为了剧团发展的强大动力。
这个剧团的管理团队很厉害,里面有美国大学的艺术教授、美国的艺术机构领导还有艺术圈的大咖,这样的人才阵容保证了剧团的业务水平很高,齐淑芳为了确保演出效果,设立了严苛的演员选拔、审核和排练流程。
她深知,只有高水平的演出才能赢得观众的认可,才能让京剧艺术在美国扎根发展,她带领剧团成员刻苦排练,精益求精,力求将每一场演出都做到完美。
齐淑芳京剧团从早期的华人演出起步,如今已走进美国各大主流剧院,足迹遍布美国各个角落,他们的演出受到了越来越多观众的喜爱,也赢得了美国主流社会的认可。
2003年,齐淑芳率领的剧团成功登陆百老汇,成为自梅兰芳大师后,又一位在此演出的京剧艺术家,这场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掌声雷动,经久不息,美国权威媒体《纽约时报》更是为他们开设专栏,用大篇幅报道了这场演出,并盛赞“中国京剧的春天来了”。
齐淑芳的努力,让中国京剧在美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她不仅将京剧艺术带到了一个全新的舞台,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外学生加入剧团学习京剧,为京剧的国际传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她拿的这个“终身成就奖”,就是对她的辛勤努力最实在的认可。
落叶归根
2008年,阔别祖国二十年的齐淑芳,带着一身荣耀回到了故土,此时的她,已经64岁,两鬓斑白,二十年的海外漂泊,让她对祖国和亲人充满了思念,尽管她在美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她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在中国。
然而,她的回国却引发了新的争议,一些人认为她是“衣锦还乡”,是为了“捞金”而来;另一些人则对她当年的“叛逃”行为仍然耿耿于怀,对她持批评态度。
面对这些质疑,齐淑芳没有过多辩解,她明白,自己以前的行为伤了人,不管怎么道歉,都补不回过去的错了。
回国后,齐淑芳继续致力于京剧事业的发展,她带领剧团在国内各地演出,并将一些外国演员吸纳进剧团,让他们学习和表演京剧,这种结合中西方的表演风格,不仅让人感受到了京剧的韵味,还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值得一提的是,在长达二十年的海外生活中,齐淑芳始终保留着中国国籍,她不管走到哪里,都记得自己是中国人,对祖国一直有着深厚的感情。
齐淑芳的京剧人生,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戏剧,她对京剧情深义重,舞台上是她的舞台,但当年她做出那决定,却让人骂了她一顿。
她的经历,引发了人们对个人选择、国家利益、家庭责任以及艺术传承的深刻思考,在艺术追求中,怎么在个人喜好和国家、家庭需要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
这个问题挺复杂的,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找到答案的,齐淑芳用她的人生经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也留下了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
她的一生,功过是非,或许只能留待后人评说,她的一生,京剧就像是她的不变旋律从年少时的热爱到远走他乡的奋斗,再到落叶归根的回归,她始终与京剧艺术紧密相连。
她的经历,既是个人拼搏的见证,也映射出了中国京剧成长的脚步,它提醒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功过是非时,应该全面客观地看待,既要看到她的贡献,也要看到她的不足。
而对于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更需要我们以更加包容和开放的态度去对待,让艺术的种子在更广阔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本文到这里就结束了,喜欢本文的朋友可以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大夫
间谍?查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