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的历史沿革及地方民俗杂考——民俗饮食

昕瞳看历史 2023-03-02 03:38:03

吉林省的民众主食,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基本是以吃窝窝头、高粱米饭、大黄米和小米饭为主。昔日农村在农忙时,差不多天天都吃黄米团子、黏豆包、苏子叶饼、玻璃叶饼等。这些有着吉林大地民俗特色的食品不但好吃、经饿,而且还便于随身携带到田间地头,是农忙季节的“硬”伙食。据说这还是农村雇用临时扛活的条件之一。

吉林人和全东北人一样,过去都习惯日常吃两顿饭,只有农忙时才吃三顿饭,黄米团子是晌午的主食。吉林省内的小米水饭以榆树市地区出产的最好吃,其优点是粒大、鲜黄、味香。过去不论城乡,做饭都使用烧柴火的大锅,先把小米淘好下到锅里,煮七八成熟,用笊篱把饭捞出来,放在瓦盆里,待铁锅淘净后重新放进清水,再把盛饭的瓦盆放在锅里蒸熟。捞饭的米汤一部分用在锅里炖土豆白菜(在城市现在还有少数人家用米汤熬菜),另一部分则倒入泔水缸里,泔水缸里是喂猪的饲料。经过这样一煮一蒸两道工序做好的饭一点不粘。除了大黄米、小米外,吉林省的主食还有粳米、高粱米和苞米子。

吉林省的延边地区是我国著名的水稻产区,出产的大米举世闻名。因为民间习惯,每日早晚两餐不喝粥,多是吃米饭。大锅焖的小豆高粱米饭,常常要配上芸豆,吃起来很香,这种饭的锅巴起下来后用手掰成小块儿,用荤油葱花炒着吃,又油、又香、又红(象征吉利),几乎吃高粱米小豆饭成了家家“幸福”生活的标准。当时几乎是全东北地区吃米饭的做法全是先煮后蒸,因米粒硬需多煮些时候才能捞出来,现在偶尔吃一次也感到新鲜。

值得一提的是,生活在吉林省的本地人普遍喜欢吃烤苞米或烀苞米(俗语啃青。这种啃苞米的吃法,在南方斯文人的眼里则被称为是一种野蛮的吃法)。掉了牙的耄耋老人吃苞米时,就得用礤菜板搽出浆来蒸成苞米糊糊再融入一些白糖,这是老人和婴儿适宜的食品。过去吉林人吃苞米面都掺豆面,称为杂合面,这种杂合面贴的面饼子,刚出锅时会散发着一种十分诱人又可引起人们食欲的嗅觉刺激,让人闻到了味道就会垂涎三尺。

平时在日常饮食方面,农村人家除年节外,基本都是一饭一菜。饭是蒸的,菜是炖(烀)的。炖菜是最简单的烹调方法,许多青菜都可以炖,如豆角、西葫芦、茄子、土豆、冬瓜、萝卜、豆腐、酸菜、菠菜、黄豆芽等都是炖着吃的。这种清汤寡水的菜汤,是符合朱子《治家格言》所提倡的“园蔬逾珍馐”的。“一饭一菜”在大多数人的家庭里是一种纯朴的家风和习俗。然而,在几世同堂的大家庭里,由于人多口味不一,程度不同地还会衍生出再另外做小锅菜的情景,尤其是在城市里的大家庭,这方面表现得也比较突出。

吉林人吃家常便饭并不是不改善伙食,最早是初一和十五改善伙食。改善伙食,一般是指包上一顿饺子,同时炒四个菜。这种民俗民风一直延续到如今。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吉林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地得到提高,平日里多数家庭也常常是“四菜一汤”了。东北人饮食习惯“口重”,吉林人亦不例外,民间习惯好吃咸菜,家家户户饭桌上都有咸菜碟,也叫小菜碟。通常都摆上几个咸菜碟,这种风俗在农村家庭中现在仍然在继承流传着。家庭吃的酱菜全是自家制作的,如大酱、盘酱、韭菜花、酱黄瓜、蒜茄子、渍大蒜、烂糊疙瘩、咸辣椒、五花菜、咸萝卜、咸土豆等,甚至连酱油也自家酿造,称之为清酱。

每当家里来了客人,更要根据客人的身份,拿出优质的咸菜来热情招待,这也算是对客人的一种尊重。不过这些习俗在吉林人民心中只不过是一些家常便饭而已。然而,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吉林大地上的百姓家的餐桌上诸如三鲜馅饺子、蜂糕、冷面、药膳、豆粥和黑、白面包等已经成为家常便饭了。到了冬季,家家都有爱吃汆白肉、猪肉酸菜炖粉条和野味的习惯。制菜习用大油和豆油与葱蒜,或是紧烧、慢熬,用火很足,使其酥烂入味;或是盐渍、生拌,只调不烹,取其酸脆甘香。这种嗜肥浓,喜腥鲜,口味重、用油大,味偏咸是最具代表特色的一大特点。另外,还因为气候寒冷,居家饮膳重视火锅,“白肉火锅”“野意火锅”等也曾经颇有名气,在东北地区盛极一时。

由于吉林省是一个多民族农业大省,民众常常将丰富的饮食营养成分,赏心悦目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巧妙地结合起来,形成比较具有吉林省地方特色典型的节日饮食文化。居民日习3餐,杂粮和米麦兼备,习惯了一“黏”二“凉”的黏豆包和高粱米饭饮食习惯。总的说来,可分为三类:

一类是用作祭祀的供品。是在清朝时代遗留到民间的一种习俗,主要以宫廷、官府、宗族、家庭的特殊祭祀、庆典等仪式中出现,特别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在人们生活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虽然这种现象早已凤毛麟角,但在少数偏远地区或某些特定场合,还残存着一些象征性的活动。

第二类是供人们在节日食用的特定的食物制品,是节日食品和食俗的主流。例如春节的年夜饭有讲究,家家户户都要包饺子,酱猪蹄(“刨财”),炖鸡爪(“会梳头”),家宴中往往少不了鱼(象征“年年有余”)。再如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千百年来传承不衰。中秋节的月饼,寓含了吉林父老乡亲对人间亲族团圆和人事和谐的祝福。正月十五的元宵,农历腊月初八熬腊八粥,农历二月二吃猪头、咬蚕豆,以及在结婚喜庆中喝交杯酒,祝寿宴中的寿桃、寿糕等,都是当地民众在节日习俗中的特殊的食品和具有特殊内涵的食俗。

第三类是饮食中的信仰、禁忌。至今有许多在农村世居的上年纪人仍然坚持在正月初一、二、三日忌生食,即年节食物多于旧历年前煮熟,过春节的三天只需回锅。坚守“熟则顺,生则逆”的信条,因而有的地方在除夕前就将一切准备齐备,过节(初一至初三)三天之内还有不动刀剪之说。再如居住在山区里有的地方妇女怀孕期间忌食兔肉,认为吃了兔肉生的孩子会生兔唇(三瓣嘴);还有的地方禁食鲜姜,因为鲜姜外形多指,唯恐孩子手脚长出6指(肢)。另外,还有初七、十七、二十七“人日子”,要吃面条,以保平安、吉祥、长寿等等。

从吉林省全省的民众生活饮食市场来看,可以列出很长的具有北方习俗特点的菜单来,如人参乌鸡、红烧地羊、烹大马哈、牛肉锅贴、鹿节三珍汤、白肉血肠、酸菜粉丝火锅、鸡丝拉皮、猴头飞龙、红油犴鼻、冰糖雪蛤、冬梅玉掌、镜泊鲤丝、游龙戏凤、两味大虾、烤明太鱼、酒醉猴头黄瓜香、神仙炉;还有受“白俄”的食风影响,好友相聚,常以红肠、扒鸡、花生米、茶叶蛋和面包佐餐,一次“小酌”往往几小时。此外,由于早年“闯关东”的山东人较多,鲁菜在吉林省有较大的市场,山东人或由鲁菜的传人开设的饭店较多。

朝鲜族和满族的烹调水平较高,再加上紧邻俄罗斯,并与朝鲜和韩国交往频繁,亦受日本民俗食风影响。“罗宋大菜”“韩式烧烤”“东洋料理”等等都相继潜移默化地渗透传播到省内一些城市,部分食馔不免也带点“洋味”。例如“三生”(生拌、生渍、生烤)菜、牛肉菜、狗肉菜、海鱼菜和泡腌菜;以及阿玛尊肉、白肉血肠、白菜包、芥末墩和苏叶饽饽等均带有浓郁的民族风情。清真菜在吉林省亦有口碑,全羊席和烤全羊脍炙人口。此外,传统的真不同酱肉、马家烧麦、熏肉火勺、老边饺子、参茸馄饨、稷子米饼,正宗朝鲜冷面、打糕、豆馅饺子、苹果梨泡菜、辣酱南沙参;老山记馅饼、馨香灌肠肉和近些年迅速兴起的吉菜系列,以及长白山珍宴、天池鞭掌席、抚松山蔬宴、松花湖鱼宴、庆岭活鱼、刨花鱼片、松塔麻花、皮冻焖子等随时随地都可以品尝到。

如今的吉林人乃至全东北地区的人们,普遍以“菜品丰盛、品种花哨、出手阔绰,待客大方”为聚会用餐的饮食标准,并兼顾“以多为敬,以名为好”。每逢宴请宾客,特别豪爽、质朴、热诚、潇洒;那性情犹如长白红松般刚直,那襟怀宛如松辽平原般坦荡。“无酒不成席”在这里尤为突出,尤爱白酒、啤酒、果酒同饮,酒量惊人。还有的地方习惯引用桦树汁、人参茶、矿泉水,总要喝个“一醉方休”,这酒桌上的豪爽的确令人赞叹不已。

然而,如果在满族人积聚的地区,与汉族民俗饮食所不同的有一种被称作为“饽饽”的面制食品和萨其玛为代表的满族茶点,也是全国著名的美食糕点,还是“满汉菩翅烧烤全席”——清代的“宫廷主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满族人民的主食以面为主,主要原料是麦子、玉米、高粱、粟等。

满族主食的最大特点是黏、凉。过去满族游牧民在吉林居住的较为分散,各地都有自己地区代表性的典型食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御膳——栗子面窝窝头(俗称小窝头)。其主食还有菜包子、花花饼子、黏火勺、黏豆包、高粱米面饺子、菠萝叶饽饽;还有糕点类如芙蓉糕、绿豆糕、凉糕、豌豆黄。满族面食品种繁多,制作精美,所以又有“满点汉菜”的说法。满族人也有许多喜欢食用米粥、米饭。满族人的副食蔬菜则主要以大白菜、土豆、黄瓜、番茄、粉条、菌耳等为主。由于长白山上多盛产山珍,在市场上的筵席大菜档次偏高,名肴玉食琳琅满目。菜肴以肉食为主,其中主要有猪肉、羊肉(满族最突出的禁忌为不准杀狗,亦禁食狗肉,禁穿戴带有狗皮的衣帽。

据说,此禁忌习俗源于“义犬救主”的传说。又说,狗在牲畜中智力发达,忠实主人,为猎人的好助手而忌杀之)。菜肴的烹饪制作以烧、烤为主,而以蒸、炖、煮、炸为辅。满族民间农忙时日食三餐,农闲时日食二餐。主食多是小米和高粱米、粳米、干饭,喜在饭中加小豆或粑豆,如高粱米豆干饭。有的地区以玉米为主食,喜以玉米面发酵做成“酸汤子”。

东北大部分满族还有吃水饭的习惯,即在做好高粱米饭或玉米馇子饭后用清水过过滤,再捞出来放入清水中泡上,吃时用笊篱捞出,盛入碗内,清凉可口,这种吃法多在夏季。早年,由于我国北方冬天天气十分寒冷,入冬以后就再也没有新鲜蔬菜了,满族民间常以秋冬之际腌渍的大白菜(即酸菜)为过冬的主要蔬菜。这种用腌渍的方法储存蔬菜,约于清顺治年间传入吉林。将酸菜、白肉、粉条一锅炖是满族入冬以后常吃的菜肴,一直延续至今已经普遍于东北各地。如今,在吉林省各地有许多满族餐馆,有的已经长达百余年的历史,店内主要经营满族风味的民族特色菜肴。

——渍菜白肉火锅:火锅,古时叫“暖锅”,是一种烹调用具,引申为菜名,是满族人民比较古老的一种传统风味名菜,也是清朝宫廷中冬季常用佳肴之一。火锅由于其用料多,调料全,味道鲜,容器形状别致,盘碗摆列美观。渍菜白肉火锅原料首先必须是极薄的猪肉片,二是牛肉、羊肉、海鲜等,三是蔬菜、粉丝、冻豆腐等,四是芝麻酱、韭菜花、葱蒜姜末、腐乳、芥末、食盐、味精等佐料,吃时由个人任选自配。席间独具一种热烈融洽的气氛,深受满族人民的喜爱。

——菜包子:菜包子是满族农家春、夏、秋家常主食之一。什么面做皮都行,什么菜都能做馅,就连春季的各种野菜也行,用热水焯了后再用凉水投,切碎拌入佐料,有肉更好,无肉拌鸡蛋也行,光拌豆油、猪油也行,包完用热锅旺火(5-10分钟)蒸熟即可食用。

——花花饼子:即菜饼子。用小米面或苞米面等与各种菜末合在一起烙成的饼子,即花花饼子,成品黄绿相间,很好吃。

——黏火勺:即黄面饼子。是满族人家三季忙时的主要食品。制法是:先将黄米拉磨成面,再烀小豆或芸豆做馅,用油锅烙成饼子即可食用。

——黏豆包:同黏火勺制法相同,只是包成豆包用锅蒸熟蘸猪油和白糖食用。

——高粱米面饺子:将高粱米磨成面,面用滚开水烫了(有筋道),然后包成菜馅大饺子上锅蒸熟食用。

——菠萝叶饽饽:一般在农历六月初六日吃,采摘山上菠萝树的叶子(二年生最好),擦净叶上白毛,抹上豆油,铺上黄面,中间夹豆馅,用手一合即成,装满锅烧开捂一会儿,食时蘸荤油、白糖。

0 阅读:32

昕瞳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