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EARTS-HF研究剧透!看LVEF≥40%心衰治疗如何成功破局?

小雁的记事本 2024-09-24 08:52:52

2024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2024)将于当地时间8月30日~9月2日在英国伦敦隆重召开,心力衰竭(心衰)领域备受瞩目的重磅研究——FINEARTS-HF研究结果终将揭晓。而就在近日,拜耳宣布FINEARTS-HF临床研究达到主要终点。

这项Ⅲ期临床研究在左室射血分数(LVEF)≥40%心衰[包括射血分数轻度降低的心衰(HFmrEF)和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人群中,首次探索了新型非甾体类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RA)非奈利酮的疗效和安全性[1]。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非奈利酮显著降低心血管死亡和总体(首次和复发)心衰事件复合终点。

FINEARTS-HF研究亮点&看点

专攻心衰治疗“高地”:

LVEF≥40%心衰人群占比大,长久以来治疗药物选择有限;

创新药物成功“破局”:

非奈利酮具有独特药理学优势,心血管获益如期而至;

纳入人群高度贴合临床:

覆盖广泛且极具临床代表性的HFmrEF和HFpEF高危人群[1];

中国患者入组占比高:

全球纳入患者最多的是中国大陆(428/6001),国人证据可期[1]。

专家寄语

金玮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长久以来,LVEF≥40%心衰人群面临治疗困境,临床上仍缺乏改善结局的确证药物。作为心血管医生,我们特别希望HFmrEF/HFpEF能像HFrEF一样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并有相对稳定的标准治疗方案。随着FINEARTS-HF研究达到主要终点,这个愿望即将实现。FINEARTS-HF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LVEF≥40%心衰治疗有望“破局”。这一突破性成果可能会推动未来心衰治疗指南及时更新,非奈利酮作为能够改善患者预后的有效手段,将促使形成新的HFmrEF/HFpEF标准治疗方案,为这类心衰患者带来福祉。临床上,LVEF≥40%心衰人群诊断不足、治疗不足的现状也有望随之改变。

  一、 心衰现状:LVEF≥40%心衰人群庞大,但治疗进展未达预期,亟需突破

心衰作为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表现或晚期阶段,具有高患病率、高住院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患者机体功能和生活质量差,是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全球有超过6400万例心衰患者[2],中国是心衰年龄标准化患病率最高的亚洲国家[3],我国25岁以上心衰患者人数达1370万[4],且患病率呈持续升高趋势[5]。

根据LVEF的不同,心衰可分为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LVEF≤40%)、HFmrEF(LVEF 41%~49%)和HFpEF(LVEF≥50%)。全球心衰负担数据显示,心衰患病率的总体增加趋势主要由HFpEF患病率增加所致,而HFrEF患病率则保持稳定甚至下降[2]。实际上,LVEF>40%患者是我国心衰的主要人群(占比64%)[6]。可见,HFmrEF和HFpEF在心衰人群中占比高,但长久以来其药物治疗进展未能达到预期,经研究证实可改善心血管结局的药物非常有限,临床仍存在巨大的未被满足的治疗需求。

传统“金三角”药物(RAS抑制剂、MRA和β受体阻滞剂):用于HFrEF的证据比较充分,但在HFmrEF/HFpEF的临床研究一直未能达到主要终点[7-11]。以MRA为例,TOPCAT研究显示,螺内酯未能降低HFpEF患者心血管死亡、心搏骤停和心衰住院的复合终点,仅在亚组分析中提示可降低心衰住院风险[9]。

新型药物(SGLT2i):研究证实SGLT2i可降低LVEF>40%患者心衰住院或心血管死亡复合终点风险。但即使在SGLT2i治疗基础之上,HFmrEF/HFpEF人群仍存在较大残余风险,亟需突破性疗法进一步改善心血管结局。

二、 临床研究:迎难而上,探索不歇,FINEARTS-HF结果数据令人期待

FINEARTS-HF研究是一项全球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Ⅲ期研究,共纳入6001例LVEF≥40%(HFpEF或HFmrEF)症状性心衰患者,全球纳入患者最多的是中国大陆,达到428例。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为非奈利酮组(10 mg、20 mg、40 mg,每天1次)或安慰剂组。主要研究终点为心血管死亡和总体心衰事件(包括首次或复发的因心衰住院或急诊),包括事件数及至事件发生时间[1]。

根据之前公布的FINEARTS-HF研究基线特征,纳入人群具有以下特点(图1)[1]:

年龄较大且临床症状明显:平均年龄72岁,NYHA Ⅲ~Ⅳ级者占31%,平均堪萨斯城心肌病调查问卷量表总体症状评分(KCCQ-TSS)为67分;

各LVEF组别均有代表性分布:LVEF 41%~49%、50%~59%、≥60%者各占36%、45%、19%;

心衰高危人群:中位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为1041 pg/ml,60%的患者曾因心衰住院,且54%曾在90天内住院;

心血管-肾脏-代谢(CKM)综合征风险高:26%曾发生心肌梗死,平均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为62 ml/min/1.73m2,48%的患者eGFR≤60 ml/min/1.73m2,39%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30 mg/g,45%体重指数(BMI)≥30 kg/m2,40%合并糖尿病;

基础药物治疗较充分:袢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ARB、ACEI、ARNI、SGLT2i的使用比例分别为87%、85%、44%、36%、9%、14%。

图1. FINEARTS-HF研究患者基线特征总结

与同期其他HFmrEF/HFpEF研究相比,FINEARTS-HF研究纳入了更高比例的近期(6个月内)心衰住院患者,患者基线NT-proBNP水平更高,平均KCCQ评分更低,接受SGLT2i和ARNI治疗的患者比例更高[1]。

可见,FINEARTS-HF研究专门针对LVEF≥40%心衰人群的治疗痛点,纳入人群覆盖广泛HFmrEF和HFpEF高危患者,更具临床代表性。研究已达成主要终点,意味着HFmrEF/HFpEF治疗获得全新突破,非奈利酮可帮助LVEF≥40%的广大心衰患者改善心血管结局,并将推动改写相关指南、改变现有治疗格局,这也是临床对此高度关注并充满期待的根本原因。

三、 创新药物:非甾体类MRA非奈利酮,与传统MRA有何不同?

FINEARTS-HF研究是非甾体类MRA首次在HFmrEF/HFpEF患者中探索疗效和安全性的Ⅲ期研究,其之所以能够取得阳性结果,与创新药物非奈利酮密不可分。

盐皮质激素受体(MR)现已明确为心衰的治疗靶点,传统甾体类MRA通常因不良反应而在临床中应用受限,对HFmrEF/HFpEF也缺乏足够疗效。作为新型非甾体类MRA,非奈利酮具有独特的分子结构、理化特性以及药理学特点,对MR选择性更高、拮抗效力更强、性激素相关等不良反应更少,可全面抑制由MR过度活化导致的炎症、纤维化、心脏重构和靶器官损伤[14]。去年发表在Cardiovascular Innovations and Applications杂志的一篇综述文章指出,非奈利酮治疗心衰等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机制包括改善左室功能、抑制心肌纤维化、减轻心肌肥厚以及降低血压等(图2)[15]。

图2. 非奈利酮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理机制图

非奈利酮在心衰领域的前期探索中展现出较大的治疗潜力。Ⅱ期研究(ARTS/ARTS-HF)发现,非奈利酮可降低HFrEF合并慢性肾脏病(CKD)/2型糖尿病(T2D)人群的NT-proBNP水平[16,17]。Ⅲ期临床研究(FIDELIO/FIGARO/FIDELITY)证实,非奈利酮可为T2D合并CKD患者带来明显心血管获益,其中心衰获益包括显著降低基线无心衰病史患者新发心衰风险32%、总体人群心衰住院风险30%、心血管死亡或首次心衰住院风险18%[18]。

基于非奈利酮独特的药理学优势及其在既往Ⅱ/Ⅲ期临床研究中展现出的明显心血管获益,FINEARTS-HF研究在启动之初就被预期可能会取得不错结果。现已证实,非奈利酮疗效确实达到预期,有望成为LVEF≥40%心衰的突破性疗法。

四、 覆盖心肾:非奈利酮更多心衰和CKD相关研究正在进行中

非奈利酮是首个获批用于改善T2D合并CKD患者心肾结局的非甾体类MRA,目前正开展多项研究进一步探索其在更广泛心衰和CKD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表1)。在心衰领域,MOONRAKER项目共包含4项Ⅲ期研究,除即将揭晓的FINEARTS-HF研究外,还包括REDEFINE-HF研究、CONFIRMATION-HF研究和FINALITY-HF研究,共纳入超过15000例患者,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心衰研究项目之一,旨在评估非奈利酮用于广泛心衰患者[包括HFrEF、HFmrEF、HFpEF和心衰住院患者(不考虑LVEF)]的疗效和安全性。在CKD领域,FIND-CKD研究将探索非奈利酮在非糖尿病相关CKD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表1. 非奈利酮在心衰和CKD领域布局的研究

五、 关注ESC2024研究发布时间,期待非奈利酮为心衰治疗带来佳音

ESC2024期间,除FINEARTS-HF研究外,还将公布非奈利酮心肾获益的其他分析。其中,FINE-HEART是一项新的汇总分析,纳入FINEARTS-HF研究、FIDELIO和FIGARO研究中超过19000例T2D合并CKD和/或心衰患者,旨在探讨非奈利酮对CKM综合征患者心肾预后的影响。

伦敦时间2024年9月1日上午11点(北京时间当天凌晨4点),在本届ESC年会的“HOT LINE 7”专题上,FINEARTS-HF研究和FINE-HEART研究将相继揭晓结果。FINEARTS-HF具体结果数据如何,让我们共同期待。

参考文献

1. Solomon SD, et al. Eur J Heart Fail. 2024; 26(6): 1334-1346.

2. Savarese G, et al. Cardiovasc Res. 2023; 118(17): 3272-3287.

3. Feng J, et al. JACC: Asia. 2024; 4(4): 249-264.

4. Hao G, et al. Eur J Heart Fail. 2019; 21(11): 1329-1337.

5.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等.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4; 52(3): 235-275.

6. Jingmin Zhou, et al. Circulation. 2019; 140(Suppl_1): A10820. 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10.1161/circ.140.suppl_1.10820

7. Yusuf S, et al. Lancet. 2003; 362(9386): 777-781.

8. Solomon SD, et al. N Engl J Med. 2019; 381(17): 1609-1620.

9. Pitt B, et al. N Engl J Med. 2014; 370(15): 1383-1392.

10. Bergström A, et al. Eur J Heart Fail. 2004; 6(4): 453-461.

11. Van Veldhuisen DJ, et al. J Am Coll Cardiol. 2009; 53(23): 2150-2158.

12. Anker SD, et al. N Engl J Med. 2021; 385(16): 1451‑1461.

13. Solomon SD, et al. N Engl J Med. 2022; 387(12): 1089‑1098.

14. 《非奈利酮在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专家组.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3; 15(10): 907-916.

15. Sun X, et al. Cardiovascular Innovations and Applications. 2023; 46(8): 1-11. DOI:10.15212/CVIA.2023.0060

16. Pitt B, et al. Eur Heart J. 2013; 34(31): 2453-2463.

17. Filippatos G, et al. Eur Heart J. 2016; 37(27): 2105-2114.

18. Filippatos G, et al. Circulation. 2022; 145(6): 437-447.

0 阅读:3

小雁的记事本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