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常州疾控:“粽”享美味,大有讲究

讲述常州故事 2024-06-10 20:52:35

端午节到了,各式各样的粽子摆到面前,令人食欲大动,垂涎欲滴。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诗中写道:“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北宋文学家苏轼也曾写过:“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从古至今,粽子已成为端午时节餐桌上必不可少的成员。而现代人吃粽子在一饱口福之余,还开始对营养健康有了新的要求。那么,就让我们来学习一下如何健康吃粽子。

粽子的成分

粽子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春秋时期原料仅有糯米;南北朝时期原料除了糯米外,出现杂粽,米中掺杂肉、红枣、赤豆等;元、明时期,出现了豆沙、猪肉、松子仁、胡桃等配料;时至当代,粽馅也越来越丰富多样,佐以蛋黄、咸肉、蜜枣、砂糖等食材,咸甜皆宜。尽管粽子的种类很多,但是主料大多还是以糯米为主。

食用粽子的潜在风险

糯米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B族维生素以及钙、磷、铁等微量元素。值得注意的是:

由于糯米几乎都是支链淀粉,支链又很短,冷后老化回生的程度很低,和大米相比更加柔软可口,使得其容易与淀粉酶作用,葡萄糖分子释放速度更快,所以属于高升糖指数食物(GI=87),升糖速度比大米(GI=82)还快,因此高血糖人群食用粽子具有一定风险;

为了让成粽更加鲜香,厂家在制作时会添加猪油、酱油、味精、盐等调味品,小巧的粽子成了高脂肪、高盐、高热量食物,肥瘦相间的肉块或蛋黄,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含量也会随之增加,对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的人造成风险;

粽子黏性比较大,容易引起胃排空延迟,增加反流机会。过多的粽子会刺激胃酸分泌,加重反酸、嗳气、烧心、疼痛等症状,甚至会导致溃疡穿孔和出血。大快朵颐之后胃肠负担加重,引起食滞,如果又吃冷的粽子,对肠道蠕动缓慢的老年人来说,特别容易堵在肠腔里,凝结成块甚至诱发肠梗阻,老年人、儿童和心血管病患者、肠胃消化功能较弱者都应少量食用;

另外,粽子属于“营养较为单一”的食物,碳水化合物含量充足,含有不少糖和脂肪,吃太多会导致身体能量过剩,增加肥胖的概率和身体负担。

如何健康吃粽子

巧妙搭配,健康食用

可以选择黑米粽、红豆粽、杂粮粽,增加杂粮红豆薏仁等粗粮在粽子中的比例,减少食用负担。选用瘦肉,鸡肉鱼肉替代肉粽中高脂馅料。

适量适时,量力而食

粽子属于高热量食品,一个普通肉粽的热量约为450~600大卡,相当于9罐汽水的热量,且饱腹感延迟,食客易不知不觉中过多食用。因此,一次吃粽子别超过50克,即半个或1个粽子。同时佐以低糖酸奶、麦茶等饮品以助消化。食用时间选择在中午,并且在餐后半小时后适量运动,增加肠胃蠕动助消化。

烹煮保存尤为重要

粽子属于高糖、高水分的食品,是微生物滋生生长的优良环境。因此,储存在冰箱里的粽子吃的时候一定要热透,否则极易发生食物中毒;已包好的粽子应尽快吃掉,不宜保存太久,最多只保存3-4日,吃时亦要再次加热。

端午节,愿每个人都能品尝时光的香甜,在仲夏的日子里平和安康,愿您和家人生活:“粽”有幸福和甜蜜,“粽”有情意和顺利!(疾控宣 靳艺 王君君 霍湘云 杨晓灵 张逸)

来源:常州疾控

0 阅读:3

讲述常州故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