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人类起源:从神造到科学,新理论改写历史?

风语幽谷回声 2025-01-13 09:17:26

在人类文明长河中,“我们究竟从哪里来”始终是萦绕心头的关键问题。早期,宗教多以神造论解释人类起源,如东方女娲抟土造人、西方上帝用尘土造人等,赋予其神秘超自然色彩。

但科学领域对人类起源的探索从未停歇。在分子人类学诞生前,古生物学依靠化石探寻人类进化线索。从地猿化石到南方古猿化石,再到其他人属物种化石,每一块化石都像珍贵拼图碎片,为拼凑人类进化历程提供依据。不过,由于化石记录的不完整性与解读复杂性,人类进化全貌仍模糊不清。

随着分子人类学兴起,DNA成为研究人类进化的有力工具。动物学分类中,人类属人属智人种,约31.5万年前在非洲首次出现。

此前有动物学家认为人属仅人类幸存,可大量化石表明,数百万年前地球上还存在地猿、南方古猿等其他人类,我们甚至曾与尼安德特人共存,后尼安德特人灭绝。现存的大猩猩等类人猿和灭绝的森林古猿,都与人类及原始人存在关联,这一观点已获广泛认可。

几十年来对人类基因组变异的研究显示,非洲现有人类种群与单一祖先种群的差异呈树状模型,即由共同祖先逐渐进化而来。但这与非洲大陆的人类化石和考古记录难以印证。

自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和《人类起源》,人类进化关系的争论就从未停止。实际上,达尔文未明确人类是猿类后代,现代科学家也驳斥了认为存在人类与猿类间缺失一环的观点。理论上,人类可能在数百万年前有共同祖先,但这一祖先并非简单谱系中缺失的一环,而是分化为不同谱系的节点。

可惜,这种古老灵长类动物至今未被确定,甚至可能永远无法确定,因为即便在进化关系更近的人类谱系中,化石证据也存在诸多不清晰之处。1875年,赫胥黎就曾指出,要补充完人类进化的所有节点几乎不可能。

大量化石表明,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常常有不止一个物种同时生存。如今,凭借特定化石标本和物种自然特征,能较准确确定它们的发现位置和生活时间。

但对于这些物种的生存方式、灭绝或进化原因,只能基于化石采集地的丰富背景信息进行科学推测。研究人员在推测进化场景、填补人类进化历史空缺时,需查阅海量化石资料,运用精细挖掘技术、地球化学、测年技术等专业手段,整合遗传学、生态学等多学科领域的数据与工具。

分子人类学作为新兴分支,通过分析人类基因组和DNA遗传信息,为研究人类起源等问题提供新视角和方法。其依据是DNA传代时会发生突变,科学家利用突变规律反推人类进化时间线和分支。分子人类学研究支持人类走出非洲学说,该学说认为现代人类是约5至10万年前走出非洲的史前人类后裔。

通过对Y染色体单倍群及线粒体SNP的研究,提出东南亚人群迁徙的南线假说,即祖先离开东非进入阿拉伯半岛,沿印度洋海岸进入东南亚,包括我国云南,后向北部内陆扩张;还有北线假说,即史前人类约5至6万年前从北非进入地中海东部,再分别进入中亚和欧洲。

然而,2023年5月17日,《自然》杂志发表的《人类非洲起源的若干支》论文挑战了主流的人类单一干支群起源观点,提出多支起源理论。

科学家检测非洲当前人群遗传物质,并与早期智人人种化石证据比较,发现全新人类进化模式。他们将东、西部非洲人及南部非洲44个现代纳马人的基因组数据引入多种进化和迁徙模型。结果显示,纳马人具有独特遗传多样性。

新模型分析发现,当代人类中最早种群分化发生在12万到13.5万年前,当时两个或多个遗传分化较弱的智人人种已相互混杂数十万年。种群分裂后,不同干系种群持续基因混合,形成复杂谱系。

其与传统基因建设模型相比,人类共同祖先种群的化石遗骸在基因和形态上应更相似,当代人类种群中仅有1%至4%的遗传分化可归因于干系种群间的遗传漂变。

最终得出结论:人类进化的干枝并不强,现在人类的祖先并非来自单一干枝,而是由两支或更多支祖先经基因混合演化而来。这一理论颠覆了传统认知,表明人类祖先并非单一源头,而是多个分支经漫长基因交流与融合,最终塑造了现代人类。

人类起源的探索之路仍在继续,每一次新发现和理论提出都让我们更接近真相,但也凸显出真相的复杂深邃,需要我们持续用科学智慧与勇气去追寻。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