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和”字者,能集众智、用众力,无敌于天下

造命者说 2020-09-23 18:49:20

善用“和”字者,能集众智、用众力,无敌于天下

我们经常说: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以和为贵、和谐社会等等,“和”可以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一种良好的状态。《道德经》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与人和睦相处可以取得双赢的结果,而与人不睦甚至发生激烈冲突,有极大的可能导致双方受损,没有一个赢家。所以,我们都想努力地做到“和”,集众智、用众力,从而无敌于天下,那么究竟要怎样做到呢?先看看古人在这方面是怎么做的吧。

战国时期,廉颇、蔺相如的故事为大家熟知,蔺相如原为宦者令缪贤的舍人。他先是对缪贤叛逃到燕国进行了劝阻,理由是:虽然燕王私下说愿意跟您交朋友,但那是因为赵强燕弱,你把赵国这个靠山给背弃了,燕国只会把你捆起来送给赵国处置。还让缪贤赶紧去请罪,赵王没有怪罪他。于是得到了缪贤的认可。在秦昭王要用十五座城交换赵国的和氏璧时,缪贤举荐他去办这个事,因为大家都知道秦国没安什么好心。蔺相如在秦国以大无畏的精神发挥聪明才智,不但保全了和氏璧,也保全了赵国的面子和利益,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后来的“渑池会盟”也是勇斗秦昭王,显示了赵国的威严,同时赵国军队加强戒备,让秦国不敢轻举妄动。

蔺相如屡立奇功,被赵王封为上卿,地位还在大将廉颇之上。这让廉颇很是不满:我作为大将在沙场建立无数功勋,蔺相如不过下层小民,靠着能说善辩而位居我之上,我不服!遇到他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蔺相如听说后是怎么做的呢,他尽量避免与廉颇见面,甚至远远望见廉颇的车驾都要回车躲避(现在的邯郸还有一个巷子叫“回车巷”呢。)。蔺相如的下属都感到十分羞耻,蔺相如说:我连秦王都不怕会怕廉颇将军吗?秦国之所以还不敢大举进犯赵国,就是因为我和廉将军在啊。我之所以避让,是先考虑国家的利益,而后才去想个人的私怨啊!廉颇听说了这番话十分惭愧,便发生了“负荆请罪”的故事,两人从此结为生死之交。

以上是赵国的故事,然后说说燕国和齐国。

前文说到,燕王联合四国讨伐无道的齐国,后来乐毅这个联军统帅带领燕军孤军深入,可谓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然而在攻击莒和即墨两地的时候,却遇到了一个硬茬子,他的名字叫田单。田单是临淄的一个小官,燕国军队攻打齐国安平时,他看到战火马上烧到这里,并且这城太小,守不住啊,城破时大家都纷纷出逃。田单非常聪明,预先让人用铁皮包上车轴头,在人们争相涌出城门时,车轴都互相碰断损坏,被燕军俘虏,只有田单一族因铁皮包裹车轴得以幸免,逃到了即墨。

当时齐国大部分地区都被燕军占领,仅有莒、即墨未沦陷,乐毅于是集中兵力围攻这两个地方。即墨大夫出战身亡。这时候田单因为包车轴这事,被大家认为足智多谋,共同推举他担当起了守城重任。乐毅围攻两城,一年未能攻克,便下令解除围攻,退至城外九里安营扎寨,并且安抚百姓,不但不抓捕,还赈济难民,企图政治攻心。然而过了三年,城还未攻下。这就奇怪了,一口气七十余城都攻克了,这两座城怎么还打不下来呢?

原来,田单在即墨城中,首先进行了“造神运动”稳定人心。他下令让城中人吃饭时,先在庭院里撒一些饭菜祭祀祖先,四方的飞鸟都被吸引盘旋落到城中,燕军很是惊讶,田单于是让人散布说:会有天神派军师下界来帮助我们。他让一个士兵作为神师,每当发布号令,必称奉神师之命。其次,田单使反间计给双方拉仇恨。让人散布说:我就怕燕军把齐国俘虏割去鼻子,让他们在攻城军队的前头开路,那样即墨城就完了!又说怕燕军掘毁我们的城外坟墓,那样齐国人就寒心了。燕国人倒也听话,都照着做了。城中守军看到投降的人被割鼻子,坚守的决心更加坚定了,看到城外祖宗的坟墓被挖毁,都痛哭流涕,争相请求出战,怒气倍增。田单知道这样的军队已经可以死战了,于是又进行了第三步:身先士卒。带头拿起工具和士卒一起筑城,把自己的妻妾编进军队,还分发全部食品犒劳将士。

田单在这坚守,终于等到了某些转机。有人在燕昭王面前挑拨说:乐毅这两座城,不是他不能攻下,而是不想攻下,这是他想倚仗兵威来收服齐国人心,自己好南面称王啊。燕昭王非常聪明,下令设置盛大酒宴,拉出说此话的人斥责道:先王倡导礼待贤明人才,就是为了给我这个缺少德行的继承人打好基础啊。无道的齐国趁着我们国家动乱残害了先王,我对此痛心疾首,无时无刻不想着报仇。谁能使我成功,我愿意和他分享燕国大权。现在乐毅先生为我大破齐国,报了旧仇,齐国本来就应归乐先生所有。乐先生如果能拥有齐国,与燕国结为友好的邻邦,抵御各国的来犯,这是燕国的福气、我的心愿啊!你怎么敢说这种话呢!于是将挑拨者处死。又赏赐乐毅妻子王后的服饰,赏赐他的儿子王子的服饰,并给配备了君王车驾,派宰相隆重地送到乐毅那里,立乐毅为齐王。乐毅十分惶恐,不敢接受,一再拜谢,并宣誓以死效忠燕王。

可惜啊,好景不长。不久,燕昭王去世,燕惠王即位。惠王当太子时就与乐毅有矛盾。田单听说了,便派人去燕国又用起了反间计,散布谣言说:乐毅与燕惠王有矛盾,害怕被加害,所以不敢回国,他现在名义上是在攻打齐国,实际上是想拥兵自重在齐国称王。但是齐国人心还没有完全归附,所以他需要时间安抚人民,等待时机称王称霸。齐国人最怕的是燕王派别的大将来攻城,那样即墨就会被攻克了。虽说还是老一套说辞,但在燕惠王这好使啊。燕惠王本来就不信任乐毅,轻易就中了反间计,便派骑劫代替乐毅为大将,要召乐毅回国。乐毅知道燕王换将居心不良,于是投奔了赵国。从此,燕军将士都愤愤不平,内部矛盾越积越多。

乐毅一被逼走,田单就开始大展身手了,让我们不得不感叹,名将好多时候都是由庸才成就的。他让士兵们都全副武装潜伏在城下,只以老弱病残登城守卫,又派人去燕军中送投降书,燕军不疑有诈,都非常高兴。田单又在城中募集了大量的金银珠宝,让一些富商去贿赂燕军大将,说:我们马上就投降了,现在把财富献上,但请保全家族性命。燕国将军大喜,立刻应允。在田单的连环计策下,燕军戒备更加松懈。

田单在城中搜罗了一千余头牛,给牛披上大红绸衣,绘上五彩天龙花纹,在牛角上绑束尖刀,在牛尾绑上灌好油脂的苇草,然后点燃,趁着夜色,从预先凿好的几十个城墙洞中,赶牛冲出,后而紧随着五千名壮士。牛尾部被火燎烧,都惊怒地奔向燕军大营。燕军大惊失色,看到牛身上都是天龙花纹,碰到的不是死就是伤。加上城中敲锣打鼓齐声呐喊,响声惊天动地。燕国军队万分恐惧,纷纷败逃。齐军趁乱杀死燕军大将骑劫,追杀逃亡的燕军,所经过的城邑都叛离燕国,再度归顺齐国。田单的军队越来越多,乘胜而入,燕军日日望风而逃,逃到黄河边,齐国失去的七十几座城都复归。田单于是前往莒城迎齐襄王回国都临淄,襄王册封田单为安平君。

赵王很是爱才、重才,把观津封给乐毅,来应对燕国和齐国的威胁。燕惠王又来找乐毅说事了,说,乐将军你不能听风就是雨把燕国抛弃了啊,你这样做怎么对得起先王对你的恩情呢?乐毅真是个明白人,就说了:吴王阖闾重用伍子胥,吴国的势力迅速扩张;而继任的吴王夫差不听他的话,把伍子胥逼着自杀了。夫差不懂得伍子胥的价值,所以把伍子胥的尸体沉入江中也不后悔。伍子胥不能看到君王器量的不同而惨遭横祸。我投奔赵国是为了免去自身的灾祸,让我去谋算燕国,使先王的英名蒙上耻辱,我在道义上是绝不会做的。古君子与人绝交不会口出恶言,我虽然不成器但也知道这个道理,我背叛了自己的国家也不会去说燕国的坏话而为自己洗涮名声。请大王明鉴。燕王于是封乐毅的儿子乐为昌国君,而乐毅也为燕赵两国的睦邻友好关系作出了贡献,最后死在赵国,谥号望诸君。

田单出任齐国国相后,有次路过淄水,见到一个老人渡淄水时冻得直哆嗦,便解下自己的皮袍给他披上。齐襄王听说后十分厌恶,说:田单对别人施恩,是打算夺我的国位,我不早下手,恐怕以后会有变故!说完一看左右无人(人都被他说的话吓跑了吧),只在殿阶下有个穿珠子的人,襄王便召他过来问道:你听见我的话了吗?回答:听见了。襄王问:你觉得怎么样?回答说:大王不如把此事变成自己的善行。大王可以嘉奖田单的善心,田单有善行而大王嘉奖他,那么田单的善行也就是大王的善行了。襄王说:好。于是赏赐田单酒宴。过了几天,穿珠子的人又来见齐襄王说:大王应该在群臣朝见时召见田单,亲自慰劳他。然后布告国内寻找百姓中饥饿者,予以收养。襄王这样做后,派人到街头里巷去探听,大家都说:哦!田单疼爱百姓,是大王的教诲呀!

田单向齐王推荐貂勃。齐王的九个宠幸臣子都想中伤田单,就找由头,劝齐王派貂勃出使楚国,以感谢楚王派一万军队帮助齐国的恩情。楚王热情款待,几个月不放貂勃回去。九个人又一齐对齐王说,貂勃这么受楚国重视,这是倚仗了田单的权势啊,田单与大王之间,已经难分君臣上下了,他对百姓很好,对外族也很关怀,对贤良人才以礼相待,他这是想要称王的节奏啊。过了几天,齐王喝道:召国相田单来!田单非常惊恐,摘下帽子,光着脚,赤裸上身前来,退下时请齐王治他的死罪。过了五天,齐王却说:你没有什么罪。只不过要你行你臣子的礼节,我守我君王的礼节而已。

貂勃从楚国回来,齐王赐宴招待。饮到兴头上,齐王又喝道:召国相田单来!貂勃离开座位下拜说:你个熊孩子要作死呢(古人不会这样说的)?你比周文王、齐桓公还牛啊?周文王得吕尚尊为太公、齐桓公得管仲敬为仲父。现在大王您得安平君田单,却呼来喝去,你这是在往亡国的路上大胆向前走啊。何况自开天辟地以来,做臣子的功劳谁能比安平君更高?当年齐国被燕国打成那样,大王逃到城陽的山里,安平君以三五里的小城,几千人的军队,收复齐国千里领土,就算他自立为王,天下又有谁能阻止呢?

然而安平君是遵守道德礼义的人,所以现在才有了大王和王后,(这个王后还是淖齿杀王之乱时,现任齐王田法章改名易姓躲到莒地太史敫家做雇工。太史敫的女儿惊奇于他的相貌伟岸,不像普通人,常常私下送给他衣服和食物,两人日久生情、私定终身。)才有了国家现在的良好局面,你却在这“田单、田单”地大呼小叫,小孩子都知道不该这样做。大王您赶快杀掉那九个家伙向安平君谢罪,不然,国家就危险了!齐王从善如流,杀掉了那九个幸臣并流放其家族,给安平君加封掖邑这个地方。

从以上故事可以看出,“和”的珍贵程度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和”则国家强盛,不“和”则国家衰弱甚至灭亡。达到“和”的要素有以下几点:

适当的退让,并讲明利害关系。蔺相如虽然出身卑微,但是非常明事理,知道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先给矛盾的双方留出缓和的余地,不要使事情进一步恶化,然后再讲清道理,说明利害关系,只要稍微懂点事的人,自然就会听从而不会再选择对抗。

外部的压力通常是促进内部团结的重要助力。外部的敌人有时候不是一个消极的因素,而是促使组织或个人发展的重要条件。赵国的将相和之所以能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秦国的虎视眈眈;田单守即墨,也是利用了外部燕国军队的压力,同时也有自己的聪明才智在里面,不然压力有可能不是助力,而是直接把组织压垮。

信任是“和”的必要条件。没有彼此的充分信任,就不能一起好好玩耍,不能一起做成事情。当然,在这个信任中,也有种种的试探,种种的投名状、抵押品等。英明的君主总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予臣子以绝对的信任,这样臣子才能放开手脚去做事。当君主对立下大功的臣子不信任的时候,“和”就不存在了,衰落随之而来,燕惠王对待乐毅就是这样的。

对道德礼义的遵守是“和”的根本。道德礼义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守礼义就是要守名分,也就是在什么位置就做好那个位置应该做好的事情。乐毅就做得很好,为臣子就做好臣子的本分,不否定历史,不背叛自己的过去,虽然迫于形势投奔了赵国,却不做对自己原来的国家有害的事情,可谓守定自己立身做人的准则。田单也是,虽然立了天大的功劳却仍然守着自己臣子的本分,能忍则忍,不正面对抗,只是想办法沟通说服。礼义都是相互的,君主不以礼义待臣子,臣子也终将会不以礼义待君主,所以依靠自己所处的地位(也就是名),行一些非分之事是非常危险的。

不停地听取不同的意见并做出正确的决策,是保持“和”长远的必然途径。《荀子·礼记》说:“天地和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变化是这个世界的常态,很多君主的接班人不能保持原有的良好局面,一上任就把有功有能力的大臣全都搞掉,自己就真的是孤家寡人了。如何培养接班人,如何让接班人知道什么是核心利益,并让他维护核心利益是非常关键的。善于倾听是一种美德,要在变化中保持“和”的状态,只能是去了解最真实的情况并做出正确的决策。优秀的领导者总是要“兼听则明”的,“偏听则暗”的君主都当不长。

总之,圆融调和、思虑周详、拿捏有度,双方都要努力才会皆大欢喜、和和美美。使性子、耍脾气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使事情一团糟。被自己的私欲所左右,这也想要,那也想要,常思非分之想,常行非分之事,别人不来攻击这个人,天也要把他收了。所以要守好自己的名与分,和气对人,和气做事,自然顺利圆满。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