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致信毛泽东要改造思想,毛罕见回复你总以采取老实态度为宜

海科评社会 2024-05-27 00:40:21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冯友兰在美国学成归国后,满怀报国之志,要用自己的笔杆子来对抗侵略者,就是这样一个知识分子在蒋介石逃向台湾后。

主动向毛主席写信要学习先进思想,毛主席罕见回复,你总以采取老实态度为宜,就是这句话改变了冯友兰后来的文学创作思路。

01冯友兰与蒋介石

冯友兰出生于1895年,因其父亲公务繁忙,平时的学习情况大多由其母亲监督,冯友兰在小时候就酷爱读书,经常在学习之余,阅读父亲的藏书。

后来冯友兰考入北京大学,因为对于哲学很感兴趣,所以报考了哲学专业,自此对于哲学有了系统的学习。

冯友兰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又进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在导师杜威的带领下对哲学进行研究学习。

学成归国后,受到清华大学罗家伦的邀请,出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兼职秘书长,后来冯友兰出访英国结束的归途中,曾经在苏联做过短暂停留,去了解这个强大的国家。

在清华大学的演讲中,冯友兰还因为讲到了苏联见闻和《秦汉的历史哲学》,触动了蒋介石的敏感神经,蒋介石集团特务以冯友兰的立场涉嫌倒向毛主席的理由给抓捕审问,后来经过冯友兰的好友向各方领导的求情之下,终究还是被无罪释放。

冯友兰被抓这件事还是在各方媒体的报道中,引起全国舆论的轰动,冯友兰也在这个事件中成为声名一时无两的进步教授,受到很多人的追捧。

经过这件事情之后,冯友兰在当时是面临两个艰难的选择,首先就是选择和蒋介石就此决裂,加入毛主席的阵营,另一个选择就是选择继续谨小慎微的生活下去,像以前那样生活,在经过冯友兰多日的考虑,冯友兰还是选择了继续以前的生活。

但是冯友兰在这件事之后还是在思想上有了一些转变,以前的时候认为学生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读书,现在觉得学生也不能一味的死读书,身处乱世,更应该思索救国之道,甚至在学生运动中,还会隐藏被追捕的学生。

在抗战时期,蒋介石经常会宴请去重庆的各界知名人士,冯友兰也曾经被蒋介石邀请过几次,向他们询问各地的现况如何?冯友兰曾经看过当有人说出不好的话语,蒋介石就会勃然大怒,这让冯友兰很反感蒋介石的作为,但是又不得不顺着蒋介石。

在1943年的时候,冯友兰曾经跟蒋介石写过一封信,信中的主要意思就是要求放开政权,实行立宪,句句言辞恳切,蒋介石在看过信后非常感动不禁流下眼泪,还表示接受冯友兰的建议。

此后,还邀请冯友兰参加蒋介石组织的全国代表大会,会后蒋介石宴请冯友兰一起吃饭,在饭局上,亲口承诺将冯友兰内定为中央委员,但是冯友兰委婉的拒绝了蒋介石的拉拢,还说一旦做了中央政委,就没办法像以前那样跟年轻人讲话了。

在即将倒台之际,蒋介石曾经邀请冯友兰一起去台湾避难,但是冯友兰拒绝了,选择坚守清华大学以迎接解放军的到来。

02总以老实态度为宜

蒋介石避让到台湾之后,曾经跟蒋介石有过来往的各界人士心中都有些惴惴不安,很多人开始跟毛主席写信,表示会弃暗投明,冯友兰也不例外。

冯友兰在信中表示以前讲封建哲学,帮了蒋介石的忙,现在下定决心改正错误,计划在五年之内,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重新写一部中国哲学。

冯友兰将信寄给毛主席的时候,心中还是感觉非常担忧,首先自己以前与蒋介石确实有很多往来,还担心毛主席的公务繁忙,没有时间看到自己的信件。

让冯友兰没想到的是毛主席很快就给冯友兰寄来了回信,信中说,我们非常欢迎人们进步,但是也不要急于求成,总以采取老实态度为宜。

看到毛主席的回信,冯友兰有些不理解,心中还感到反感,认为自己有什么不老实的,直到多年后,冯友兰才慢慢明白毛主席信中的老实态度是指不要说大话,空话。

如果不能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而贸然下笔写作,那写出来的充其量就是对着马克思主义的语句进行生搬硬套,写出来的内容只是在夸夸其谈,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这是毛主席给冯友兰指出了第一次的前进方向。

在想明白毛主席的意思后,冯友兰才开始动笔在自我批评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撰写《中国哲学史新编》。

在上世纪50年代,冯友兰的第一部《中国哲学史新编》才刚刚出版冯友兰在自述中提出在第一部作品编撰期间,当时苏联正在强盛时期,国内主张向苏联学习,我也不例外。

在认真研究过苏联的学者编写西方哲学史的方法后,仔细了解过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思想和主张后,在能够对马克思主义词句的灵活运用后,才写出来这部作品。

在上世纪70年代,当时盛行对学者的思考进行纠正,在冯友兰的字数有明确提出在被群众纠正思想的情况下出版了一部完全没有理论依据的,满篇尽是一些哗众取宠的词句。

在一次会议过后,毛主席邀请了冯友兰在内的许多大学负责人举行座谈会,在座谈会中,毛主席对冯友兰说,“你的作品我都看,好好鸣吧,百家争鸣,你就是独一家。”毛主席亲切的话语如果放在别人身上或许会让人大受鼓舞。

但是冯友兰谨小慎微的性格让他在听到毛主席的话后,开始反思自己,在这个“百家争鸣”的浪尖,是不是有些激进了。

冯友兰在后来的日子里愈加谨慎,对外发言也越来越少,就算是学校要求他提意见,他也只是提一些无关紧要的要求。

03冯友兰思想转变

后来有一次毛主席请了很多文人一起到家里吃饭,冯友兰在赶到的时候,已经有很多人已经到场了,后来在他们闲聊时,最后一个胡绳也到场了,毛主席看到屋内文人齐聚一堂的场景,忍不住的幽默到,你们都是打过笔仗的人,这话一出在场众人纷纷笑了起来。

在这次饭局中,毛主席跟在场文人们聊起来各自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唯物主义的理解。冯友兰在这场聚会中受到了很大的触动,还对他以后的哲学研究指明了更加明确的道路。

在以后与毛主席的来往中,冯友兰完全被毛主席的智慧和魅力所折服,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也更加透彻。

冯友兰在以后的日子里一直希望可以和毛主席再次进行一场面对面的交流,只是毛主席一直工作繁忙,始终没能实现。

后来毛主席逝世,冯友兰悲痛万分,在毛主席的葬礼上亲自做了一首挽诗,以寄托自己的哀思。

在毛主席去世后冯友兰仍然记得自己曾经与毛主席的约定,一直到1989年终于完成了全部的《中国哲学史新编》,后来冯友兰在文学领域始终坚持文学创作。

在1981年,已经81岁的冯友兰,经过口述完成了《三松堂自序》,在这部作品中叙述了冯友兰近百年的人生经历。

1951年,冯友兰作为中国代表团出访印度,印度总统还曾经在授予学位的仪式上,向下面的观众介绍了冯友兰发表的学术贡献和出版的文学作品。

后来冯友兰还曾经纠正说在这些作品发表时候,新中国刚刚成立,自己对马克思思想发地了解还有很多不足,所以这些作品并没有太大的实际价值。

在1956年,全国掀起了向科学进军的热潮,很多的学者和专家对此干劲十足,当时冯友兰已经年过花甲,同样对于新的挑战充满了兴趣,于是找到校长,表示自己的学识还算可以,只是还没有可以传承的接班人,他要挑选很合适的学生来传授自己一身的学问。

新中国的成立,向冯友兰这类知识分子同样做出来巨大的贡献,这些人用自己笔杆子揭露了封建社会下的黑暗,还有对于弱者的同情,在社会发生剧烈变革时,文人用自己的作品来唤醒民众的良知和解放民众思想。

在一个新的思想迸发时最容易接受的就是学生,在众多学生的奔走相告下,普通人慢慢的开始接受新的思想,最后才能蔓延到整个社会。

在这个过程中,这些文人学者无疑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他们把自己在外留学时学到的新思想经过加工,以文章或者小说诗歌的形式影响到学生,经过学生的口在传到更多人的耳中。

文人通常会用自己的文学作品来将自己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传扬出去,可以让更多人对自己的国家更有归属感,为自己国家感到骄傲。

文人在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可以营造出更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激发人们自身的积极情绪,从而促进国家文化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感。

总之文人在国家的建设中同样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通过文字把自己的思想,传递给更多的人,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

信源:

1、百度百科

2、中华文化大学:为天地立心——冯友兰的自我救赎(http://zhwhdx.ustc.edu.cn/zhwhdx/news/detail_151879.htm)

3、中国新闻网:他曾让蒋介石流下眼泪 媒体评价著名学者冯友兰(https://www.chinanews.com/n/2003-03-05/26/279119.html)

4、鸡西新闻网:毛泽东与文化名流(https://jixi.dbw.cn/system/2005/10/17/050158705.shtml)

0 阅读:1

海科评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