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劫持案件细节曝光,那位跪地的警察,道出了多少人的眼泪

酿星光 2021-01-24 21:03:45

今天,距离1月22日昆明劫持人质案,已经过去了2天,但是我的内心依旧无法平静,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大门口,此刻恢复了平静,不时有人自发地迈上台阶,为那位离开的同学献花送别。

看到这样的画面,泪水又不禁滑落,学校的大门,曾经是这个孩子每天要路过的地方,可此刻他将永远不会再来。

1月22日下午5点,这本是一个开心的日子,寒假来临前的最后一天,孩子们都心怀期待着迎接假期的到来。

放学铃声响起,同学们如鱼贯而出,一切像每一个上下学的平常日子,突然间,台阶下,混在一群家长中间的男子手持20公分的长刀,冲向这群可爱的孩子。

他面露凶色,一刀刀刺向路过他的每一个孩子,短短数秒间,7名孩子倒在了血泊中,还有一名孩子抢救无效,永远地离开了,医生说孩子身上的伤口足足有30cm。

一名孩子被他挟持着蹲坐在地上,台阶之下,人群混乱,他的一举一动牵动着每个人的心,这一切都是这个男人想要的,他终于得逞了。

他吸过毒,没有钱,他埋怨社会为什么不给他一次机会,他恨这个社会,原本他要报复的是警察,可一想警察只能杀一个,于是,他开始密谋一场对孩子的屠杀。

他甚至洋洋得意地说起了自己整个作案计划。

他怎么就没想过,这些无辜的孩子究竟做错了什么?

鲁迅说:"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而弱者愤怒,抽刀向更弱者。"

那冰冷的刀刃一刀刀刺向无辜的孩子,即使是他枪毙一万次,也不足以消解内心的痛楚。

至今仍然记得枪声响起那一刻,我内心的澎湃,子弹一枪穿过罪犯的头颅,一枪毙命,我庆幸那个孩子终于活着逃了出来。

这无疑是2021年最震撼的画面,这些勇敢的人们,亲手将这个人间恶魔送进了地狱。

这场无妄之灾注定是无数人心中无法抹去的痛,但我们更应该记住的是一群背负鲜血的战士。

那天,小男孩被劫持着,一位穿着灰色外套的男子跪在地上,刚开始大家都以为他是男孩的父亲,可后来证实,他是一名人民警察。

他想将孩子换下来,自己去救人质,为了取得歹徒的信任,他脱下了自己的衣服,他一步步靠近,想要确认孩子的安全。

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什么叫做责任,都说只有中国警察前面有个限定词"人民",穿上那身警服就是一辈子的责任。

他们何尝不知道危险,何尝不是以命搏命,那一跪,让我知道什么叫做舍生取义,让我感觉到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我是有多么安心,我知道无论发生什么,总会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会毫无保留地冲在前面,扼住敌人的头颅,将我们拽回地面。

枪声响起,一群警察冲向歹徒,保护现场,被劫持的孩子下意识想要回头,警察挡住了他的视线,那一刻我被这温暖的一幕震撼到了。

身为警察,他们不光有一颗勇敢保卫人民的心,还有能够感知群众需求的洞察力。

当天晚上,医院外警察轮班值守,孩子们已经被送到医院救治,照理说没他们什么事情了,可他们还是自发地守在门外,或许是一种自责,他们怪自己没能保护好所有的孩子,可是,当时的情况下,他们已经做到很好了。

除了警察,坚守职责的还有医生和老师。

案发当时,学校第一时间关上大门,避免歹徒接触更多的学生。

枪决歹徒那一刻,老师让同学们拉上窗帘,避免这恐怖的一面给孩子留下阴影。

医院里,有医生因为没能及时赶到医院而自责。整个救治中,所有医院的工作人员,自发地等候在急诊室门口,生怕错过一次需要人的时刻。

意外的发生谁也料想不到,警察、老师、医生、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将一切该做的、能做的,做到最好,他们联合起来,将伤害降到最低,可他们仍旧觉得自己做得太少。

有人挥刀砍向无辜稚嫩的孩子,就有人拼了命将孩子庇护在身后。

真正的英雄总是在我们需要的地方挺身而出,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案发现场,除了被挟持的孩子,还有一位离歹徒最近的蓝衣女子。

歹徒要求一位女记者上前,并且只有10分钟,尽管刚刚拿到记者证,她还是选择了勇敢站了出来。

她蹲在地上,尽量保持从容,她小心注视着歹徒的情绪,安抚他的情绪,距离歹徒最近时,她拿着可乐靠近。

没有人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她冷静地让人误以为她是个专业的谈判专家。

不害怕吗?

枪响那一刻,她看到了歹徒被爆头的那一刻,她踉跄着腿直哆嗦,跑向人群中,甚至走路都需要人搀扶着。

可需要上场和歹徒对峙时,她没有丝毫退缩,她清楚自己的每一份坚毅都将给警察和人质带来更多一份机会。

看惯了电视剧的精彩的枪杀案,临死之前,我们看到歹徒爆头的伤口处只有子弹大小的圆孔,可现实生活中,狙击手的爆发力可以达到碗口么大。

无法想象亲眼看到这一幕的她,需要多久才能恢复,希望这位勇敢的记者可以得到好的心理疏导。

这或许就是女性的力量,你以为她们柔弱,她们需要保护,可是最危难的时刻,她们反倒成为冲在前面的人成为别人的保护伞。

这次案件中,最值得一说的是那个被解救的少年。

事后,让人欣慰的是男孩没有受到过多的惊吓,脖子上依稀可见歹徒留下的一道道伤痕。

当时在现场,歹徒一直拿刀胁迫他让他哭,一次来扰乱警察的情绪。

可这位少年反倒和歹徒谈判了起来,他劝歹徒冷静,如果人质受伤了,他就没有谈条件得到资格了。

僵持之下,歹徒一直试图让孩子举着反光镜,干扰警方,机灵的男孩趁着喝可乐的间隙悄悄放下了反光镜,为狙击手赢得了瞄准的机会。

现场警察试图说服歹徒交换人质,明明内心非常害怕,但是当警察靠近时,他还是坚定地说:不要过来。

击毙歹徒那一刻,男孩奋力逃脱,那是距离死亡最远的距离,他没有犹豫,没有慌乱。

一个罪恶至极的歹徒,一个手无寸铁的少年,一个视他人生命如草芥,一个强忍痛苦心系他人安危。

善与恶的交锋,一个如蛆虫,一个如高山。

我们与恶的距离中有一句话:如果我们想办法找到所有犯罪的动机,是不是可以阻止下一次灾难的发生?

答案是不能。

善良可以选择,但恶却没有边界,它不知道哪一刻就原地爆炸,伤及无辜。

这次的案件中,歹徒说自己被社会抛弃,生活有各种不如意。

可谁的生活又容易了?

如果每一个直面困难的人都选择最极端的方式报复社会,地球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人生就是一个从黑暗走向光明的过程。

犯罪的人或许有千万个理由和动机,可当他们踩着无辜的人的血,呐喊着自己有多不容易时,他们永远失去平等对话的权利。

生活很难,但总有人在黑暗中舔舐着伤口,一步步走向光明。

当你埋怨生活对你不公时,最该做的不是找各种理由,而是问问自己到底做了什么,还能做什么。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