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历史中,有三处墓穴建于龙脉之上,历经数千年保存至今,无人能挖。
那么这三处墓穴的主人是谁,为什么到现在都不挖掘呢?
中华民族的图腾是龙,国人也常自称是龙的传人。
这种现代人没见过的生物,承载了华夏先民诸多美好想象。
在古代文化中,山川河流都不是随机形成的,而是依照某种特定的轨迹衍化而来。
在那些规模浩大又气势非凡的山水之中,藏着一种名为龙脉的东西。
它看不见摸不着,但能生发一种名为“气运”的能量。
虽然以现代科学来看,龙脉之谈只能算古人对自然的曲解,但是在古代,历来都有得龙脉者得天下的说法。
根据风水方面的观点,中华龙脉起源于昆仑山,后向四周不断延伸,终成如今的中国地形。
根据传统说法,有龙脉的地方就是风水宝地,亡者安葬此处能够惠泽后世,延续王朝统治。
在这里,有三座具有代表性的帝王陵寝,历经数千年依然沉眠。
这三座帝王陵中,乾陵存在的时间最短,有一千多年历史,武则天正是安葬于此。
据说起义军领袖黄巢占领长安后,曾命人寻找乾陵,但找了几个月都没有找到入口,最终只能作罢。
后来也有人寻找武则天墓,终因种种原因没能成功。
1958年,西兰公路正在修复,修到一半时发现石头不够了,于是就打算炸山取石。
这一炸,就将乾陵地宫的大门炸开了。
隧道内的结构十分坚固,挖掘的难度很大,郭沫若了解到情况后,曾提议挖掘乾陵。
周总理听后,没有同意他的观点,表示这件事可以留给后人来做。
之后的几年里,考古人员发掘了乾陵周边的公主墓、王子墓和大臣墓,出土了很多珍贵的文物,但是对乾陵核心位置的武则天墓有些束手无策。
1989年,又有人提议挖掘乾陵,国家文物部门以此展开了多次讨论,最后没有动工。
如今,乾陵已经成了一处旅游景点。
虽然社会上一直有要不要挖掘的声音存在,但当前保存文物的技术稍显不够,出土的文物不一定能保存得好,还不如不挖。
另外一方面,保留乾陵的意义也并不比挖掘小。
与乾陵相比,秦始皇陵可谓是气势恢宏、规模浩大,堪称所有帝王陵墓中最为气派的一处。
秦始皇嬴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也是号称前无古人的千古一帝。
他生前统一了六国,死后的陵寝之中也掩埋着千军万马,仅目前已挖掘出的陶俑和陶马就有8000多件,还有更多地方有待挖掘。
20世纪60年代,考古学家通过反复勘测,最终绘制了一幅秦始皇陵的大致布局图,立即引来世界考古学家的关注。
1974年陕西农民无意间发现秦始皇陵墓群,考古人员才发现,他们之前勘测到的地下布局图,只是秦始皇陵的冰山一角。
此后虽然有几个兵马俑坑问世,并在业界引起了巨大轰动,但是在核心区域的挖掘问题上,大家则是一致持保守态度。
原因很简单,秦始皇陵的核心区域储有大量水银,其体量远远超出人们的认知。
考虑到安全性,发掘工作需要慎之又慎。
与秦始皇陵相比,黄帝陵既算不上气派,也谈不上奢华,却自有一股威严气度。
这里长眠着的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黄帝。
汉高祖刘邦时期,黄帝陵旁增建了一座轩辕庙,汉武帝又盖了高台。
自两汉到清朝,祭祀黄帝的仪式数不胜数,无一例外的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和对宗族血脉的信仰。
1961年,黄帝陵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名单中,得到了系统而有效的保护。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帝陵几经修缮已颇具规模,同时附近也有很多遗迹,历史意义与文化意义十分深厚。
其中,有一个天鼋的石像立在登陵道上,十分醒目。
天鼋是古代神兽,传说黄帝在昆仑山遇到它,封其为守护神,之后天鼋就成了祥瑞。
黄帝陵中并没有精密的机关,也没有复杂的布局,甚至在历史上都没有配备重兵守陵。
但所有人都心照不宣的守护着黄帝陵,因为这是中华始祖的陵墓,无论如何都不能挖。
在现代社会,龙脉一说是玄之又玄且虚无缥缈的东西。
但建造在龙脉上的这三座皇陵,却是历史长河中举足轻重的瑰宝,也是文化传承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