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韩国外长赵兑烈最近犯了一个专业性错误,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的一句话,直接把韩国政府的外交底牌掀了个底朝天,不仅暴露了韩国政府的外交短视,更让韩国陷入了一场自我制造的战略困境。
他说的原话是“韩美同盟与韩中关系无法对等”、“对韩国而言,韩美同盟重于韩中关系”。这种赤裸裸的“拉一踩一”操作,就跟幼儿园小朋友吵架一样,“我跟谁谁谁好,不跟你好”,不仅幼稚,还是一种“跪舔式外交”,而且他说的这句话也绝非孤立事件,而是一系列亲美政策的集中爆发。就在他发表这番言论的前后,韩国政府接连对中韩合作“捅刀子”,从口头站队转向实际行动。
这些动作包括但不限于:以“数据安全”为由,封杀中国人工智能应用,暂停了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深度求索(DeepSeek)的新用户下载,多个政府部门甚至屏蔽了该服务。耐人寻味的是,西方同类产品却未被限制,针对性不言而喻。
其次,竭力配合美国对华半导体围堵。SK海力士近期被曝紧急审查中国半导体设计软件(EDA)的适用性,为迎合美国可能出台的对华技术限制政策铺路,此前,韩国已加入美国主导的“芯片四方联盟”,试图在产业链上与中国“脱钩”。
除此之外,军事捆绑加深:美韩日三国军事合作近期急剧升温,联合部署中程导弹、扩大驻韩美军演习规模等动作频频。赵兑烈甚至明言,若中美冲突,韩国将按《韩美相互防卫条约》支持美国。
其实赵兑烈在慕安会上的发言,以及韩国政府讨好美国的一系列动作,犯了两大专业性错误:
一是把“站队”说得太直白。外交的本质是模糊艺术,而“韩美同盟重于韩中关系”这种话,相当于在公开场合喊“韩国是美国的一条狗”,连韩国最大在野党都看不下去,李在明直言“无法承受疏远中国的代价”。
二是低估中国的反制能力:韩国半导体出口60%依赖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电池材料的75%从中国进口,若中国收紧关键技术材料出口,韩国产业随时可能“停摆”。这种“既要又要”的贪心,最终只会让韩国沦为大国博弈的夹心饼干。
一国外长,说话如此幼稚,只能说韩国政府的眼界也就这样了,韩国政府如此急于向美国递“投名状”,背后是三重危机:
第一重,执政党地位岌岌可危:尹锡悦的支持率已经跌至谷底,执政党的支持率也受到牵连;尹锡悦在受审时,同样在疯狂污蔑中国“干涉韩国内政”,执政党选择和尹锡悦“一条战线”,是为了避免被在野党牵着鼻子,将政党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
第二重危机是特朗普。如今这位懂王重返白宫,开始对民主党进行清算,而尹锡悦任上多次向拜登献媚,早就被特朗普厌恶,这也是之前尹锡悦政变时没有得到美国支持的主要原因之一;现在赵兑烈在慕尼黑提前划清对华界限,本质是向特朗普政府缴纳“投名状”。
第三重危机是安全幻觉绑架国家理性。韩国2.85万驻韩美军和“美韩联合司令部”的军事指挥权,让韩国政府产生了“离开美国活不了”的路径依赖,但这种依赖的代价正在显现:2024年韩国对华贸易顺差暴跌30%,而美国承诺的“经济补偿”却迟迟未兑现,即便如此,强化韩美同盟转移国内矛盾,依旧是执政党的救命稻草。
短期来看,有这三重危机在,韩国政府的亲美路线难以逆转,但中韩关系的韧性仍存,首先是经济捆绑难以切割:2024年中韩贸易额突破3600亿美元,占韩国GDP的18%。即便政治“降温”,三星、LG等企业仍在加速布局中国市场。
其次是反对派或成变量:李在明等反对派势力已释放信号,主张在中美间“走钢丝”。若韩国出现执政党更迭,韩国有可能回调对华政策,但受限于安全结构,调整空间有限。
面对韩国的摇摆,中国需采取“两手策略”:
保持战略定力:不随韩国政府的短视操作“情绪化反应”,继续扩大与其他国家的科技、经贸合作,比如加速国产EDA软件替代、深化与东盟半导体合作。
打疼“七寸”:若韩国挑衅升级,可通过限制石墨(电池材料)、稀土(半导体原料)等关键资源出口,让其产业界感受到切肤之痛。
分化韩国国内力量:加强与在野党、工商界的沟通,放大韩国社会对“经济依赖中国、安全依赖美国”矛盾的讨论,推动其内部制衡亲美势力。
赵兑烈的一句话,给韩国身上贴了张“美国奴才”的标签,但标签背后,是韩国企业对中国市场的焦虑、是半导体工厂对石墨断供的恐惧、是外交官在记者会上“希望问题不要政治化”的苍白辩解。
在大国之间选边站的小国,没有一个是赢家。韩国若继续把外交搞成“讨好秀”,剩下的恐怕只有“无穷的麻烦”——而这一切,原本可以避免,这也是韩国外交的幼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