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强国路阔步新征程丨湘潭守护绿水青山书写时代答卷

湘潭在线 2024-09-30 18:00:47

守护绿水青山 书写时代答卷

——写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

文/廖艳霞 黄艳红 王兵 赵勇

仲秋时节,莲城大地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这生机蕴藏在蓝天白云中。2023年湘潭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2021年多10天,3个指标达有监测数据以来最佳。今年1-8月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优良率再创佳绩,市民呼吸新鲜空气达220天,创2021年以来同期最高。

湘江之畔湘潭之光秋润迷人。

这生机蕴藏在一江碧水中。“一江两水一库”水质均达到Ⅱ类标准,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优良率达到100%。水府庙水库、涟水、韶山灌渠获评湖南省“美丽河湖”。

这生机蕴藏在如黛青山中。“国家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建设有序推进,全市森林覆盖率稳定在42.42%,森林蓄积量达到1051万立方米,湿地保护率稳定在72%以上。

蓝天白云下的湘潭城市中心。

近年来,湘潭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牢记殷殷嘱托,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美丽湘潭建设迈出坚实的步伐,莲城大地不断书写新的绿色奇迹。

生态环境治理

——换来绿水青山带笑颜

8月底,湘潭环保志愿者在韶山市韶山乡平里村一处小水库发现“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近两年来,除世界级濒危物种桃花水母外,还有珍稀鸟类彩鹮、“国宝”中华秋沙鸭等珍稀动物相继来潭做客。

野生动物的身影是生态环境的晴雨表。

涓水河畔白鹭飞。(全媒体记者 陈旭东 摄)

近年来,湘潭始终扛牢重大政治责任,“守护好青山绿水、蓝天净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空气质量提升明显,天更蓝。

自2021年以来,湘潭市重拳出击,常态化推进、科学化治理、精细化管控大气环境,打好蓝天保卫战。湘钢投资约60亿元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改造;对全市76家企业开展VOCS综合治理、21家企业开展工业窑炉治理;全省率先推广燃油清净增效剂,优化交通管控措施;“天地空”一体化科学监测体系,科学、精细化管控大气质量;创新开展临界天气应急管控措施、分级分类管控,尽量避免重污染天和轻度污染天。

湘潭县中湾村成片的莲花引得游人醉。 (全媒体记者 陈旭东 摄)

2023年,湘潭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PM2.5平均浓度、空气质量优良率3项指标均达有监测数据以来最佳,空气质量得到显著改善。相较于2021年,优良天数增加了10天,优良率上升了2.7个百分点,改善率居全省第三;PM2.5浓度下降了5微克/立方米,改善了11.6个百分点,改善率居全省第一。2024年1—8月,湘潭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再创最佳;市城区优良再创2021年以来同期最高。

地表水质稳定改善,水更清。

湘潭市完成入河排污口整治、饮用水源地整治,并持续开展“洞庭清波”专项“回头看”行动;完成市城区24条黑臭水体基础治理,尤其是完成了唐兴桥、爱劳渠这两条“硬骨头”水体返黑返臭治理问题;开展城区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提升攻坚行动,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推进,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由2020年的58.6%提升至76.6%。

2023年,全市14个国省地表水水质考核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达100%,其中涓水入湘江口水质改善明显,提升至Ⅱ类标准;湘江湘潭段和涟水水质已稳定保持在Ⅱ类标准。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优良率达到100%。

土壤治理全国示范,地更净。

湘潭市以国家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建设为契机,先行先试,完成262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任务;稳步推进国家土壤先行区重点项目建设,探索形成水输入型污染耕地源头防控典型经验获全国推介;率先开展全市全域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成因排查;完成55个“一住两公”重点建设用地污染状况调查,有效管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全市净土保卫战工作始终走在全省前列。

2023年,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1.54%,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持续推进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治理”获国务院办公厅督查室通报表扬;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获省政府真抓实干督查激励表彰。2024年全国农业生态环境管理培训班在韶山市举办,“湘潭经验”再次在全国推介。

蓝天白云、繁星闪烁,青山绿水、鱼翔浅底已成为湘潭常态。

五个试点赋能

——迎来绿色转型新天地

秋阳下的锰矿,大道宽广,农田金黄,国家矿山公园绿意醉人。以湖南裕能、湘潭电化、湘潭厚浦为龙头骨干的新能源材料产业集群发展生机勃勃。

秋阳下的锰矿国家矿山公园,绿意醉人。(全媒体记者 陈旭东 摄)

这座历经“百年之殇”的“中国锰都”,依托生态综合治理,快速崛起成一座现代化绿色产业园区。

从退出28家涉锰企业、关闭147家采矿企业,到实施一系列污染综合治理工程,撬动基础民生建设投入50亿元,再到成立雨湖高新区,探索产业转型之路,引进入园企业201家,培育上市公司湖南裕能等。2023年,该园区实现亩均税收绝对值居全市园区之首,实现生态环境、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

这是湘潭多模式探索污染耕地源头防控的一个典型案例。作为国家级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湘潭还抓源头防控,实施湘潭县中湾村灌溉渠底泥污染治理项目,探索水输入型污染耕地源头防控经验获部、省充分肯定。

作为伟人故里,湘潭市敢为人先、担当作为,2022年一口气争取了全国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建设、国家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全国首批“三线一单”减污降碳协同管控试点“三个先行试点”,干出一个绿色新湘潭。

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两年以来,湘潭不断完善试点管理体系及政策体系、拓宽资金渠道、打造绿色金融样板,气候投融资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减污降碳协同效果显著。

截至2024年6月底,湘潭市绿色贷款余额447.12亿元,试点以来增加268.75亿元,增长151%,试点示范效果在今年全国气候投融资与碳金融专题培训班上被推介;推动湖南裕能、崇德科技等新能源企业成功上市,实现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建立十大减污降碳项目清单,引领减污降碳建设,2023年单位GDP能耗下降4.3%;污染物削减明显增强,截至2023年底,湘潭市“十四五”期间氮氧化物(NOx)及挥发性有机物(VOCs)重点工程累计减排量分别达到7453吨、2137吨,排名全省第二、第三。

湘潭市还以全国首批16个“三线一单”减污降碳协同管控试点为契机,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利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规范开发建设活动,共利用“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审批环评项目900余项,否决不符合管控要求项目40余个,护航湘潭市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试点成果在湘潭高新区和湘钢应用,试点项目顺利通过生态环境部验收。

去年12月,湘潭市入选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发布《国家碳达峰试点(湘潭)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升级,能源资源利用水平稳步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试点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逐步显现;到2030年,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明显成效,能效水平获得大幅提升,战略性低碳新兴产业格局基本形成,试点建设的创新举措和改革经验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为如期实现碳达峰、加快推进碳中和,提供“湘潭样板”。

今年6月,湘潭市入选全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支持城市,湘潭市将投资2.06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奖补1亿元,省级财政补助0.2亿元,市、县财政配套0.86亿元。)对全市33个农村黑臭水体进行系统治理,力争2年内全域基本消除较大面积农村黑臭水体,实现水质更有保障、村容更多改善、村庄更加宜居,加快乡村全面振兴,推动湘潭高质量发展。

绿色赋能,给转型提供更为广阔的天地,湘潭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工作获国务院激励表彰。

突出问题整改

——提升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

“与我想象中的‘脏乱差’完全不同,这里有一种‘洁净美’。”这是我们走进雍和物流(易俗河港区码头)的切身感受。

爱劳渠百亩湖公园风景优美,成为市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全媒体记者 陈旭东 摄)

如今,这里还建设了港口智能过磅系统,打造成了一家无人值守、智慧管理的绿色港口码头。雍和物流还淘汰所有燃油车,组织300台新能源货车运输矿粉,并自购了一批新能源货车即将“上岗”,将建设湘潭市首个货车快速充电补给中心,建设20个充电桩,计划上5G无人设备,打造5G+智慧港口码头。

蜕变源于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2021年4月6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发现湘潭港口码头存在污水直排湘江等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后,湘潭市高度重视,督促这3家港口码头高速高质高效整改,彻底解决历史遗留生态环境问题。

雍和物流在此前投入3.6亿元建设新堆场和配套环保设施的基础上,再投入9000万元,完善配套环保设施建设。

与此同时,湘潭举一反三,要求全市8个港口码头对标对表全面完成整改。湘潭“港口码头”问题整改入选全省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正向激励“十大典型案例”。

督察整改不仅摘除了湘潭港口码头头上的污染“帽子”,还有效推动现代港口经济发展。《湘潭港总体规划(2035年)》于2023年2月正式获批,开启了湘潭公铁水多式联运新征程。湘潭市还入选全国第三批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创建城市。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投运并接入充电设施智能服务管理平台的充电站场236座,充电枪1980根。

湘潭市还建成了医疗废物处置中心,结束了湘潭市医废外委处置长达16年的历史。“日处置医疗废物6.5-7吨,经‘高温蒸煮+破碎’处理后,委托湘潭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集中焚烧处理。”湘潭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医废处置中心建成一年多来,运行平稳有序。

民生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湘潭市高度重视历次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发现的、群众投诉反映强烈的、历史遗留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工作。近年来依法关闭绿心地区52家工业企业,退出48个违规项目,拆除富力城涉绿心60亩违建别墅、59亩古镇项目,对78亩人工湖进行复绿。全部拆除水府庙水库4.3万口网箱,全面退出369个拦库,实现水库水质由Ⅴ类提升到Ⅱ类。

据统计,今年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交办湘潭市群众信访件共229件已上报办结226件(含阶段性办结14件)办结率98.7%。历届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共交办湘潭市1929件信访问题,已办结1921件办结率99.6%。

一大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得以解决,涉生态环境信访件受理量逐年减少,2021-2023年受理量分别为3501件、1877件、1377件,2023年较2021年下降60.7%,群众获得感不断提升。

抓好能力建设

——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湘潭市坚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从制度、资金、技术、能力提升等方面入手,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

湘江上空惊现双彩虹。

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制定《湘潭市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完善优化执法方式、提升执法效能18个大项34个小项制度,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成功获评全省首批首家规范化建设示范单位。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考评体系,将污染防治攻坚战纳入全市绩效考核。

不断提升环境治理能力。在全省率先出台《湘潭市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办法》,全面加强环境执法监管。整合湘潭市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平台、湖南省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管理系统及环境质量监测专报等平台系统。近年来,投入157万元采购215件执法装备,提升硬件设备水平。3个县市实行“局队站合一”运行模式,县级监管执法能力不断提升,其中湘潭县分局“局队站合一”模式获得全省推介。深化行政和司法无缝衔接,在全省率先建立“公安与环保”联合办案机制,形成“公检法与环保”“监察与监测”联动执法、“监察与法制”联合会审、“监察与机关科室”联合办案的“三联”模式。2021年以来,全市共办理环境公益诉讼案件329起,办理环境违法案件507起,罚款3357余万元,行政移送22起(拘留27人)、刑事移送11起(拘留32人)。

不断加强环保队伍建设。落实“全年、全员、全过程”大练兵要求,突出实训、实战、实效,克服人员配备不够等不利条件,优化执法方式,创新执法手段,实现执法队伍,从整合到融合的重大转变。2021年以来,市生态环境系统先后荣获了生态环境部“三线一单”先进集体、省防范化解重大生态环境风险隐患“利剑”行动优秀单位、省防范化解重大生态环境风险隐患先进单位、省执法大练兵表现突出集体等称号,取得省第七届生态环境执法技能大比武集体一等奖、案卷评查一等奖等成绩;荣获湘潭市“地方敢闯”先进典型单位、市“真抓实干督查激励”工作先进单位、市“真抓实干”“争先创优”先进集体、市直清廉机关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受到市委通报表扬7次,在全市领先。市生态环境局领导班子被省生态环境厅评为2021年度、2023年度市州生态环境优秀领导班子,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在市委绩效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77人荣获部、省、市先进个人等荣誉。

0 阅读:3

湘潭在线

简介:湘潭在线是国家一类新闻网站,市委市政府新闻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