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萍将军对南街村的看法,发人深省!

翊笔绘梦 2025-01-17 20:06:25

1994年,军事调研员陈干群收到了一套纪实电视片。拆开一看,竟是张爱萍老将军的秘书寄过来的,在纪录片的下方,还压着一沓厚厚的信纸,抬头写着:“河南临颍县南街村走共同致富道路的典型材料……”

“豫南第一村”:远方有个南街村

在党的十三大上,张爱萍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按理说,这一层职务挂在身上,张爱萍只能算是退居二线,距离退休还有一段距离。

1988年,在全国人大会议上,张爱萍宣布卸任国防部长等职务,自此,正式开始了他的退休生活。张爱萍似乎是铁了心要和官方政治活动划清界限,顾问委员会每次开会,他都是请假,对送来的各类官样文件,他翻也不翻一下。

每逢重大节日、庆典,有关部门给张爱萍发请帖,老将军总是耐着性子说道:“我一把老骨头,已经是解甲归田了,就一普通老百姓,政务性的活动我就不去了。”

1988年,张爱萍被授予一级红星勋章,他捏起勋章端详了一下,小声嘟囔:“退都退了,要这个干什么?”随后,就顺手把这荣誉勋章挂到了孙儿的脖子上:“送给你。”

儿子张胜曾评价老父亲:“在我们看来,他是一个天真的人。”

退休了之后,张爱萍每天都要看几个小时的报纸和书,一边看一边拿着本《辞海》,时不时还要抬起头来,像是自言自语——“我就说是他们用词不当。”

除了和文辞句法较真外,张爱萍还极为关注报刊报道的社会事件。张胜记得:“很长一段时间,父亲不是让我们读“先进农民代表”、“学雷锋典范”,就是眼泪汪汪地要给山区的学生寄钱寄棉被。”

从1992年起,河南漯河地区的南街村生产产值突破了亿元大关,这个富裕村引起了中央媒体的关注,一时间,《解放军报》、《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数十家媒体纷纷涌入了南街村,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典型”、“豫南第一村”等等报道漫天飞舞。

人们关注着这个异军突起的小村庄,从1992年到1994年,关于南街村的报道越来越多,公众对南街村的了解也愈来愈深入,一些人甚至不远千里前去一探究竟。

1994年,张爱萍在报纸上看到了有关南街村的报道:南街村起初也搞包产到户,但是没过多久,村里就出现了贫富不均的现象,于是村党支部合计了一通,决定重新走集体化道路。

集体化道路也能快速致富?这让张爱萍顿生好奇之心。

力挺南街村:“要让全国党政军民都了解一下”

报纸上写道:“南街村通过走集体化道路,没几年,产值就突破了亿元大关,村民顺利脱贫奔小康……南街村是当今社会中,仅存的没有腐败堕落的一方净土。”张爱萍越读越欢喜,捧着报纸,拿给夫人李又兰和儿子张胜看:“你看看,你也看看,都认真看看!”

李又兰和张胜只说:“这都是哄老头老太太的。”张爱萍却不服气,给在郑州解放军电子技术学院的政委李殿仁打去了电话:“你去南街村实地考察一下,再把这个实际情况告诉我。”

没几天,李殿仁就回了信:“比报纸上说的还好哩。”同时附赠了一部南街村的纪实电视片。纪录片中的南街村,俨然是一座拔地而起的小城市:宽阔的水泥马路、崭新的楼房、优美的绿化带、人们出入于各类工厂……

李殿仁告诉张爱萍:“楼房是村里统一建造的,家具和家电也都是统一配置的,村民不仅可以拿工资,平时还能受到组织分发的米面粮油和蔬菜等各色食品。”

“可把他开心坏了,大半夜的,拿着李殿仁寄来的片子翻来覆去地看了不下七八遍。”李又兰只能叮嘱他别熬坏了眼睛。

当夜,张爱萍就提笔给中央电视台写去了一封推荐信:“恳请播放纪实电视片《南街村》……观之心境愉悦,深受教育,感慨万分!不禁想恳请中央电视台把此片在全国普遍播放几次,让全国党政军民都了解南街村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特色,以受教益和启迪。”

搁笔之后,张爱萍又给人民日报社寄了一份。

1994年7月,《人民日报》发表了张爱萍的推荐信,没过几天,中央电视台台长杨伟光来信,表示关于南街村的片子已经在地方台分两次播出,下一次重播在7月30日。

7月30日晚,张爱萍早早地就守在了电视机前,等待节目播放,可从下午五点等到深夜,也没等到《南街村》纪录片的播出。

“11点过去了,他还要等,我们只能和他说时间可能搞错了。”张胜劝了半天,只得提议道:“再问问电视台吧。”可张胜心里却清楚,在市场经济大流之下,人们对“南街村”模式的评价可谓是两极分化,电视台估计是拿不准,不准备播了。

果不其然,一通电话打去了中央电视台主播室,对方搪塞道:“因为临时出了些技术上的问题,没有播放,以后再行安排吧。”

张爱萍不死心,又等了一个月,夜夜守在电视机前,还是没见到南街村的纪录片,打电话过去问,就回答:“已经在安排了。什么时候播?这个具体的事件不好说啊。”

终于有一天,张爱萍拉着老伴李又兰提议道:“看这南街村,家家富裕、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我们去走动一下也好。”

张爱萍到访:“山穷水尽焉无路?柳暗花明南街村”

张爱萍平生最恨劳师动众,但年岁渐长,舟车劳顿,河南一行免不了要麻烦人。抵达郑州后,河南省委书记李长春陪着张爱萍夫妇来到了南街村。

走进南街村的“一条街”,虽不过一两千米,但沿街两侧都是大楼和厂房,墙面上悬挂着各式各样的标语——“信用第一,用户至上”,“政治挂帅、思想领先”。

张爱萍看着标语,不禁就红了眼眶:“放在二十年前的中国,只要是有墙的地方,就一定有这些口号。”

张爱萍一行人先是参观了南街村的农机站、种子站、方便面厂、啤酒厂、黄豆地和民兵营,见到厂房干净卫生、井然有序,土地规划合理,民兵们精神面貌良好,连连点头称赞。

参观到一半,张爱萍又突发奇想,提出要走进这街道旁的一户居民住所考察一下。村党支部书记拍着胸脯保证:“您今天随便看,您走进哪一家我们就看哪一家。”

张爱萍挑了一户不起眼的人家,笑容满面地走了进去,询问一番后才知道,这一户居民是新搬进来的,房屋面积约为92平方米,三室一厅,炊具、家具、制冷和取暖设备一应俱全,全部都是村里为其发放的。

户主是一位老太太,她说自己最满意的就是南街村的“高福利”:“我们村子里,粮、油、水、电都是免费供应的,光是节假日食品就有20多种,都是免费供应的。”

张爱萍参观完毕后心潮澎湃,于是提笔写下诗篇:“山穷水尽焉无路,柳暗花明南街村。各尽其劳同富裕,美好未来奋勇奔。”

1994年年底,锅巴生产线扩大到110条,日产锅巴110吨;方便面生产线扩大到了30条,日产方便面240吨。南街村人均收入达2500元,村办企业产值达8.02亿元,全村资产总额达6.6亿元,其中,流动资产1.8亿元。

步入21世纪后,南街村的集约化发展模式仍旧为中国农村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现如今,南街村共有集体企业26家,年产值超20亿元,村民依旧免费享受水电、医疗、住房、上学等多项福利待遇,过着有工资、有供给的幸福生活。

南街村的年轻人更愿意出门去闯闯,在他们看来,就算在外不如意,也可以回到南街村这个宁静的桃花源。

80后的李默性格内敛,但提起家乡南街村,她却是眉眼放光:“我是集体化道路的受益者。在南街村,从幼儿园到高中都有,外村的学生也可以来读书,不同的是,我们南街村的学生不要缴纳任何费用,而且如果没考上大学,还可以一直免费复读。”

“大学毕业后,可以选择直接回村工作,南街村会给每个人都提供就业机会。”但学习设计专业的李默更愿意暂时在外面接触广阔的天地,“村里没有我的专业对口的岗位,我想等到35岁的时候,回到县里开一家设计公司,承接村里和县上的装修、设计工作。”

李默表示,虽然部分年轻人会选择外出“见世面”,但是多数同伴都表示,会回村养老。“村里的福利好,出国的、在外地工作的……无论飞多远,结婚的时候也会回来,因为南街村会分配房子。”

现如今,为了留住回村发展的大学生,南街村还创办了基金会支持大学生创业。“不要担心住房问题,我们专门修了有围墙的复式小别墅电梯公寓,专门提供给对村企有帮助的硕博人才居住,这里还设立了门禁和独立的保安。”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