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第九部后记讲道:我看到的那些古文中,只有悲剧的结局,无一例外。是的,杨慎在《临江仙》写的那名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印证了当年明月的想法,完美的地括了多少叱咤风云的大英雄功成名就后的失落、孤独感,他们英世伟业的消逝,像滚滚长江一样,汹涌东逝,不可拒,一切终将被历史的长河带走。
比如朱元璋,无论他雄才武略,残暴无比,落寞,痛苦,流泪,追悔,始终要退居历史舞台,成为过去的事,无人抗拒。朱元璋出身于贫农,整个童年在四面通风的茅草屋度过。为了吃饭,给地主刘德家放了十二年的牛。家里没钱,他没读过书。年少的他眼睁睁地看着亲人一个个死去,而无能为力。为了有饭吃,他毅然决然选择当和尚。后来,和尚当不成,他加入到起义军,从此走上了新的人生轨道。
他与汤和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先后战胜陈友谅、张士诚,于公元1368年朱元璋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在应天府称帝,国号为大明。接着,他以“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为口号,一步步结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统治,先后平定四川、广西、甘肃、云南等地,统一中国。
他打了一辈子的战,在位时也是忙着干公务,不但把自己的工作干完了,也代劳了儿子孙子的那份。可以说他奋斗一生,为子孙积攒下了一大笔的财富。在他看来,只要后世子孙按他的政策治理,国家定能万世太平。
可是,他准备闭上眼睛时,他的子孙的眼睛却只盯着他手中握着的财富和权力,冷冰冰看着这个老人。
这无疑是朱元璋一生中最大的悲哀。
这话从何说起呢?
1.忧虑的朱允坟
朱元璋病逝后,皇太孙朱允纹继位。朱元璋走时很安心,但上位的朱允坟却变得忧虑。他看不到太阳,因为有九个人的身影时不时笼罩到了他的头上。而这九个人身影就是朱元璋的九个儿子,分别是辽王、宁王、燕王、谷王、代王、晋王、秦王、庆王和肃王。他们有自己的王府、军队和三个护卫。他们九个中都是是肩负着守护边界的重任,是保卫大地主的地主武装。其中,燕王和晋王的势力最大哦,各自带有十余万军队。而拥有朵颜三卫这支当年最强大武装的宁王,更是公认打仗第一强人。
朱元璋在世时,对朱允炆讲起这样安排脸上还洋溢着得意笑容。朱允炆提醒道,如果外敌来犯,确实由叔叔帮着对付;可是朱元璋在世时,对朱允炆讲起这样安排脸上还洋溢着得意笑容。朱允炆提醒道,如果外敌来犯,确实由叔叔帮着对付;可是叔叔们有二心,想造反,那要如何对付他们呢?叔叔们有二心,想造反,那要如何对付他们呢?
2.起兵造反的朱棣
面对要上门干掉自己的建文帝,作为朱元璋的儿子,燕王朱棣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只有两条路,一是乖乖被就范,被干掉;二是起兵造反。朱棣知道自己不能再坐以待毙,选择了第二条路秘密准备造反,开始招募士兵为护卫,在王府内进行军事训练。
凭借多年苦心经营的兵力和谋略,在1399年七月起兵,以铲除皇帝身边奸臣,为国消除灾难为名义,杀出北平,经过你死我活的斗争,化险为夷,最终1402年六月攻占南京,七月宣布称帝,年号永乐。
建文帝在位,要削藩,朱棣为藩王,反对,造反;此刻,朱棣为王,他同样要削藩,活下来的藩王肯定要反对。但是这些藩王已经没有像朱棣一样有能力奋起反抗,只有乖乖被削的份。
可以说,朱元璋死后的大明,并不像他所设想的那样永世太平。子子孙孙的各种斗争从未间断。明朝也在建朝两百多年后,被清朝所取代。虽然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但是这对当年励精图治的朱元璋来说,何尝不是一种悲剧,是什么呢?
以上是我个人看书后的见解,各位看官,你们觉得对吗?欢迎在评论下方留言,发表您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