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由智联招聘与泽平宏观联合发布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2》研究报告中指出,一线城市中北京、上海人才净流入占比上升,深圳、广州平稳。
从人才净流入占比看,2021年北上深广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1.0%、2.1%、1.4%、0.95%,上海最高、广州最低。从人才净流入占比变动趋势看,北京因严控人口、疏解产业,人才净流入占比逐年下降,直至2020年有所回升,2021年继续创新高,主因2021年人才引进政策放宽;上海人才净流入占比变动呈“V”型,2021年人才净流入占比为2.1%,重回榜首且创近五年新高,主因上海新经济促进政策初见成效且落户政策放宽;深圳、广州2021年人才净流入较去年基本维持不变。
1)北京:2017-2021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2.3%、-2.7%、-3.9%、0.2%、1.0%,2021年净流入占比继续增加,主因企业招聘恢复较快、2021年北京放宽人才引进政策;2021年上海代替天津,成为北京人才流出第一目标城市,人才从北京净流向上海。从人才流入流出看,2017-2020年北京人才流入占比从7.3%降至6.0%,2021年回升至6.4%。近年人才流出占比明显下降,2019-2021年人才流出占比从10.2%降至5.3%。北京的人才流入和人才流出均居全国城市首位,但过往流出逐年攀升、流出明显大于流入,使得人才呈净流出趋势,直至2020年之后人才流出明显放缓,净流出转为净流入,2019-2021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3.9%、0.2%、1.0%。
从来源看,2021年人才向北京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36%,其中天津占比第一,为7%,北京对周边城市虹吸作用明显。人才流入北京主要因为北京经济体量大、收入水平高,2021年GDP规模达到4.03万亿、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8.15万元,仅次于上海、排名第二。根据智联招聘数据,2021年北京市平均招聘薪酬为12993元/月,为重点城市中最高水平。2021年7月北京人社局印发《北京市引进毕业生管理办法》,适用对象新增“毕业两年内初次就业”的毕业生,同时放宽年龄限制,本科从24岁增至26岁、研究生从27岁增至30岁,人才引进政策明显放松,2021年北京人才流入占比提升。
从去向看,北京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43.2%,高于2020年的42.8%。其中,流出北京的人才中9.1%流向上海,流出上海的人才中9.7%流向北京,北京和上海互为人才外流目标城市的第1位,北京流向上海和上海流向北京的人才在全国流动人才总量中占比分别为0.5%、0.2%,人才从北京净流向上海。北京持续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与津冀对接协同产业。根据北京市发改委,截至2020年底,全市不予办理新设立或变更登记业务累计达2.34万件,全市累计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2872家,疏解提升区域性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980余个。北京周边城市群人才承接能力则较弱,人才从北京流出的前十城市中津冀城市有3个,仅占13%,低于20年的14.5%。
2)上海:2017-2021年上海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1.2%、0.9%、0.5%、1.2%、2.1%,2021年人才集聚明显,主因上海新经济促进政策初见成效且放宽落户政策,减少了人才流出。从人才流入流出占比看,2017-2020年上海人才流入占比从6.1%降至4.7%,2021年人才流入占比基本保持稳定,而人才流出占比明显下降,2019-2021年上海人才流出占比从4.8%降至2.6%,降幅明显。
从来源看,2021年人才向上海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38.8%,高于2020年的37.8%,上海人才来源集中度有所上升。其中,长三角城市有3个,合计占比10.5%,低于2020年的15%。人才流入上海主要因为上海的经济体量大、薪酬水平高,新经济促进政策初见成效且上海放宽人才引进政策。2021年上海GDP规模超4万亿、人均可支配收入8.2万元,均位列全国城市第一。根据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数据,2021年上海的中国互联网百强企业数、企业互联网业务累计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20家和35%,居全国各省市第2位和第1位,“在线新经济”发展效果明显。2020年11月新版《留学回国人员申办上海常住户口实施细则》中取消留学生回国后首份工作地不在上海的限制并新增3个留学生激励政策;上海市2021年新版《上海市引进人才申办本市常住户口办法》将人才引进落户通道由16个增加到18个,落户通道明显放宽;在21年底放宽五大新城和自贸区的落户政策,本地应届研究生可直接落户。
从去向看,2021年上海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49.0%,低于2020年的53.3%,流出上海的人才集中度下降。其中,长三角城市有3个,合计占比17.8%,低于2020年的34.6%。人才流出上海主要因为上海控制人口规模和产业转移,2016年上海“十三五规划”及《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5-2040)》均要求2020年及之后上海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人以内。2021年上海人才流出占比明显下降,主因落户政策放宽,包括放松居转户评价标准,张江科学城用人单位引进的人才居转户年限由7年缩短为5年、重点产业的骨干人才年限由7年缩短为3年,2021年上海居转户公示落户人数3.77万人,是2020年的2倍。
3)深圳:2017-2021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1%、0.4%、0.2%、1.3%、1.4%,近两年人才集聚明显,主因深圳经济发展速度快、创新发展水平高,引才留才能力强,由于深圳人口承载力有限,近年深圳也开始控制人口有序增长;深圳和广州互为人才外流目标城市的第1位,人才从广州净流向深圳。从人才流入流出占比看,2017-2021年深圳人才流入占比从5.1%降至4.3%,人才流出占比从4.9%降至3.0%,人才跨区流动性下降。由于流入流出占比降幅相当,近两年人才净流入占比保持平稳,2020、2021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1.3%、1.4%。
从来源看,人才向深圳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41.2%,低于2020年前十来源地的43%,深圳的人才来源集中度有所下降。其中,珠三角城市有3个,合计占比18.7%;流入深圳的人才中10.8%来自广州,流入广州的人才中9.8%来自深圳,深圳和广州互为人才来源城市的第1位。人才流入深圳主要因为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创新发展水平高。2016-2021年深圳年均GDP增速为9.5%,高于北京、上海、广州9.4%、8.9%、7.6%,也高于全国的8.3%。深圳还拥有华为、腾讯、平安等众多著名企业,尤其是互联网企业,吸引大量人才。根据《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草案),2035年深圳常住人口或将控制在1900万,七普数据公布后深圳也开始控制人口有序增长。2021年5月《深圳市户籍迁入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中将核准类的学历型人才底线从全日制大专调整为全日制本科,同时收紧落户年龄。根据深圳人社局数据,2021年深圳新引进人才22.9万人,较19年减少18.2%。
从去向看,深圳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52.9%,低于2020年前十来源地的53.7%,深圳的人才去向更加分散。其中珠三角城市有5个,合计占比32.4%,高于2020年的31.0%。流出深圳的人才中12.4%流向广州,流出广州的人才中16.9%流向深圳,深圳和广州互为人才外流目标城市的第1位,深圳流向广州和广州流向深圳的人才流出在全国流动人才总量中占比分别为0.37%、0.47%,人才从广州净流向深圳。2021年流入、流出深圳的行业人才中IT|通信|电子|互联网占比达30.7%、29.0%,均远高于其他9个城市,深圳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人才流动频繁。
4)广州:2017-2021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5%、0.5%、0.6%、0.9%、1%,人才净流入且持续稳定增长,主因广州经济发展速度快、生活成本在一线城市中最低;广州人才流向珠三角城市占比42.1%,高于北京流向京津冀、上海流向长三角城市,珠三角城市群人才内循环更强。从人才流入流出看,2017-2021年广州人才流入占比从4.3%降至3.7%,人才流出占比从3.8%降至2.8%,呈逐年下降趋势,人才跨区流动性下降,由于流入下降幅度小于流出下降幅度,使得总体人才呈净流入,并且占比不断增加。
从来源看,人才向广州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39.1%,低于2020年前十大来源地的41.0%。其中珠三角城市有3个,合计占比20.2%,占比较去年略有下降。人才流入主因广州经济发展速度快,并且生活成本在一线城市中最低。2021年广州GDP两年复合增速为9.3%,为重点城市中最高。根据英国经济分析智囊机构经济学人智库(EIU)发布的《2019年全球生活成本调查报告》,在全球133个城市样本中,上海与深圳排名并列第25位,北京、广州分别排名49、68位;2020年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的房价收入比分别为25.5、19.1、30.6、15.3,广州房价和生活成本在一线城市中最低。
从去向看,广州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55.5%,低于2020年的58.2%。其中珠三角城市有6个,合计占比42.1%。与之相比,北京流出人才中13%流向京津冀城市群,上海流出人才中17.8%流向长三角城市群,深圳流出人才中32.4%流向珠三角城市群。广州人才流向珠三角城市群城市的比重明显更高。一方面是因为珠三角多为粤语城市、文化相近,另一方面是广州高校数量较多,广东省人才为求学向广州集聚,毕业后从广州回流至省内其他城市。根据教育部数据,广州普通高校数、211高校数分别为37、6所,分别排名第5、6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广州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人数为130.7万人、位列全国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