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澜是全国知名度很高的知性而优雅的女主持人。在全国观众印象中的她一直是一头干练的短发,带着亲切的微笑,杨澜一生碌在第一线。从媒体,到公益,再到创业,加班加点、飞来跑去是常有的事。她的人生,不断在挫折中翻盘,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鸡汤和正能量,助力我们逆袭人生。
杨澜一生遇到了很多挫折,不管是婚姻还是事业,但她却总是乐在其中,笑着面对所有挑战。对于杨澜而言,比起安稳的小日子,拓宽边界、探索自身可能性,或许才是她的人生目标。作为首届电视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的获奖者,中国知名的主持人,杨澜无疑是成功的。
但与今天泛滥的“成功学”不同,她并没有如我们想象中的那样,沿着阶梯一步步向上爬。杨澜的半生,是在不断归零。“所谓远见,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掌握和对未来趋势的预测。它不要求当事人有多么聪明,而在于能否在正确的时间做出正确的决定。”
1990年,杨澜从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了,正赶上《正大综艺》节目组招聘主持人。制片人宣称,想找一个纯情的、善解人意的女主持人,这对杨澜本该是很有利的。谁知道她上来就火药十足地反问:“为什么在电视上女主持人总是一个从属的地位,为什么她就一定是清纯、可爱、善解人意的,而不能够更多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呢?”
在外人看来,杨澜一定是疯了。黄金档节目,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新人而言是多么重要的机会,而她却在面试的时候直怼导演。没想到,这番话给导演辛少英留下了深刻印象,她看到了杨澜身上的那股灵气和思考深度。正因如此,杨澜从上千人中脱颖而出。
在《正大综艺》上,杨澜的国际视野、叛逆精神与赵忠祥等老艺术家形成鲜明的碰撞,观众更喜欢她所带来的新鲜感。入行第四年,杨澜就拿下了“金话筒奖”,成为当时炙手可热的女主持人。然而,处于事业上升的杨澜却做出一个大胆决定:放弃坦途,赴美留学。在外人看来,杨澜一定是疯了。
在那个年代,想要出国留学,杨澜必须扔掉“铁饭碗”,放弃当红节目主持人的位置。一旦被拒签,就完全没有了后路。杨澜认为,虽然自己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这成绩只是一个空架子,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和眼界,她随时会摔下高台。
在大使馆排队的两个小时里,她一直感到焦躁不安。亲眼看着前面那个人被拒签,更让她把心提到了嗓子眼。轮到她的时候,手心里已经都是汗了。幸运的是,签证官查看她的简历后,认为她这么好的条件,“应该不会有移民倾向”,就在她的申请表上签了字。“睿智,有时不在于为别人指点了多少迷津,而在于能否在恰当的时候给自己一个正确的选择。” 1996年,在哥伦比亚大学深造后,杨澜顺利拿到了硕士学位。在这两年里,她暂别了喧闹的电视演播厅,安心研究国际关系。为了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杨澜几乎每天都泡在图书馆。
在研读硕士的最后一年,杨澜怀上了第一个孩子,母亲的身份让她感到幸福而奇妙。也就是在这时候,上海东方电视台的摄制组决定制作《杨澜视线》,从台前到幕后,杨澜都亲力亲为,怀孕还要高负荷工作可不是什么舒服的事。她常常访谈到一半就跑去厕所呕吐,简单清理完后,用粉底和口红掩饰自己的憔悴。
完成采访后,杨澜还要跟后期工作人员商讨节目的剪辑,然后开始策划下一个选题。在呕吐中出色完成了一期又一期的节目,直到临产前的三个月才回家待产,这一年,她拿了一个学位,生了一个孩子,做了一套节目。普通人或许会疲于如此劳累的生活节奏,但杨澜乐于其中,得心应手。
在经历过1993年申奥失败后,中国这个古老国度忽然化身疾行的巨人,似乎要冲到世界前沿。这时候的杨澜放弃了国外的机会,毅然回到祖国,想要成为这个伟大时代的见证者、参与者,她要在祖国的土地上实现自己的梦想。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她没选错路。“面对强硬的无奈,有些人承认自己的局限,有些人埋怨世事的无常,杨澜的选择无疑是前者。”
1997年初,杨澜进入了凤凰卫视,创办《杨澜工作室》。在这个一对一的高端访谈节目上,杨澜采访了一百多位嘉宾。从商界精英、体育名人,到世界级学者、国家元首,不同的价值观碰撞出了美丽的火花。没有华丽的配置,《杨澜工作室》却频频夺得台里的收视率第一。
杨澜又一次走上人生巅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她决定离开凤凰卫视。这个时候的她,怀上了第二个孩子,沉浸在二胎妈妈的喜悦中。
这时的杨澜,不当主持人,也不在家相夫教子,竟然选择了创业。其实,杨澜清醒得很。在20世纪初,国家出台政策鼓励组建广播电视集团,许多媒体人纷纷走出体制内,投入到创业的大潮中。杨澜也想要在这次机会中实现自己的梦想,她要通过电视节目传递有价值、有哲思、有人文关怀的内容信息。
在她的努力下,阳光卫视终于在2000年诞生。但这一次,杨澜没能走上人生巅峰。为了打造高品质的《杨澜访谈录》,杨澜不惜重金投入,从工作人员到工作设备、从场地规模到后期布局,通通要求最好的。每天加班熬夜,换来节目良好的口碑,但公司却一直处在亏本状态。
最后,杨澜左思右想,终于把阳光卫视转让出去。亲手割舍这份用心血孕育的成果,她难忍内心的愧疚、痛苦,崩溃大哭。“我要的幸福是丰富而有价值的生命,是充满爱和温暖的情感世界,请不要让我取舍。”
杨澜用大量的工作来迎接创业失败后的挑战,熬夜加班成了她的家常便饭。她不但继续做她的《杨澜访谈录》,他还从商场第一线抽身而出,回到到自己熟悉的文化传播事业和社会公益事业。她是在回归。
2007年,杨澜再次做出了大胆的决定:将《杨澜访谈录》的阵地从上海转移到北京。这意味着,共同磨合了几年的工作团队将面临解散。很多人都认为,杨澜的选择太疯狂了。
放弃完美合作的团队,从零开始组建新的团队,这当中需要多少磨合,重新投入多少精力,不必细想也知道。但为了能让《杨澜访谈录》成为一个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杨澜哪怕再不舍,也总要做出抉择。
但在北京的工作并不顺利。从前只需要费心寻找采访突破口,如今却还要把有限的工夫用来修改错别字。那一年,她40岁,却说自己“才刚刚开始”。如今,杨澜已然年过五十,却依然没有要闲下来的打算。她用了半生来明确自己的目标,年岁的增长丝毫未能熄灭她追梦的热情。
敢挑战,是勇气;敢放弃,更是智慧。杨澜的每一次“疯了”,都不是心血来潮的盲目尝试,而是基于对形势的深刻分析和判断。回首这一路也不难发现,她并没有莽撞地更换自己的领域,而是坚持追逐自己的媒体梦想,在媒体行业做深做细。她在不同的阶段积累知识和经验,又不甘安于现状,懂得把握社会发展的潮流,成为行业的先锋者。她很清楚,自身的领悟力和行动力并不会被“归零”,而是在一次次挑战中变得完美。
杨澜的一生都在不断力争上游,机会永远在“归零”中诞生,我们应该从杨澜身上获取积极的动力,做自己的人生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