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带着副官回老家接母亲和妻儿,母亲觉得儿媳配不上她,建议休了

张郃历史文化 2025-01-02 01:56:02

他带着副官回老家接母亲和妻儿,母亲觉得儿媳配不上她,建议休了

民国时期的四川,一位即将主政一方的将军风尘仆仆地赶回老家。他要接上母亲和结发妻子,共赴锦绣前程。可谁知,当母亲看到这位陪伴儿子二十余载的儿媳,却觉得她相貌平平,言行举止也不够大家闺秀的模样,实在配不上即将位居高位的儿子。一时间,这位母亲心生一计,竟想着要儿子另择良配。然而,事情的发展却远超众人想象。这位儿媳究竟做了什么,让刁难她的婆婆彻底转变了态度?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一、少年缘:

清末岁月,四川达州的小镇上,一个十岁的少年背着粗布包袱,踏着晨曦来到了周家裁缝铺。这个少年就是日后的川军将领刘湘,他父亲刘世举带着他来拜师学艺。

那时的刘家,住在达州城外的一个小村子里。刘世举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一年到头种着几亩薄田,勉强糊口。为了让儿子能学一门手艺,刘世举东拼西凑,终于在这年初春托人引荐,带着刘湘来到了周师傅的裁缝铺。

周师傅在达州城里开了二十多年的裁缝铺,手艺在当地颇有名气。那天,周师傅正在店里裁剪一件大襟袄子,见到刘世举父子,便放下手中的剪刀。刘世举连忙上前,双手递上一包用油纸包着的腊肉,这是他特意准备的拜师礼。

"世举兄,这礼太重了。"周师傅推辞道。但刘世举坚持,说这是他们父子的一点心意。

周师傅收下礼物后,仔细打量着眼前的少年。只见刘湘生得眉清目秀,举止端庄,虽然衣着朴素,但神情坚毅。经过一番考量,周师傅欣然应允收他为徒。

从此,刘湘便在周家裁缝铺学习。他天资聪颖,不到半年就掌握了量体、裁剪、缝制的基本功夫。闲暇时,他还主动帮周师傅打理账目,将铺子里的收支记得清清楚楚。

周师傅膝下只有一女,名叫周氏。周氏比刘湘大两岁,经常帮着父亲收拾店铺,整理布料。刘湘来学艺后,两个年轻人朝夕相处,渐渐熟络起来。

1905年深秋的一天,周师傅突然病倒了。他将刘湘唤到床前,颤抖着手指了指在一旁垂泪的女儿,说道:"湘儿,你在我这里学艺三年,为人忠厚,做事妥帖。我这个女儿,就托付给你了。"

刘湘听罢,郑重地跪在床前,说道:"师傅放心,我一定会照顾好师姐。"

不久后的一个清晨,周师傅含笑离世。按照当地习俗,刘湘守灵三日,料理了周师傅的后事。其后,他便正式接管了裁缝铺,和周氏成了夫妻。

在那个物价飞涨的年代,刘湘和周氏白天做工,晚上算账,将裁缝铺经营得井井有条。周氏不仅帮着打理生意,还常常熬夜赶工,为顾客赶制衣裳。夫妻二人相敬如宾,日子过得清贫却安稳。

二、携手创业:

1908年初春,一纸告示贴在了达州城的告示栏上:四川陆军速成学堂开始招生。这一消息很快传遍大街小巷,不少年轻人跃跃欲试。刘湘在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回家与周氏商议。

"官府张贴的告示上说,凡是年满十八岁,身体健康,识字过百的青年都可以报名。"刘湘坐在堂屋里,将告示的内容对周氏说了一遍。

周氏当即表示支持,她说道:"你读书识字,又懂账目,完全符合报考条件。这是个难得的机会。"

就这样,刘湘踏上了赴成都的征程。临行前,周氏将一个包袱塞到他手中,里面装着她连夜赶制的两套新衣和一双千层底布鞋。

来到成都后,刘湘凭借着过人的记忆力和勤奋刻苦的精神,顺利通过了考试。在学堂里,他不仅学习军事技能,还要研读《孙子兵法》等兵书。每当收到周氏寄来的家书,信中总是叮嘱他要好好读书,不要辜负了这来之不易的机会。

而在达州的周氏,不仅要打理裁缝铺的生意,还要照顾刘家的老人。她将铺子里的账目记得清清楚楚,每个月都会寄一些钱给在成都读书的丈夫。邻居们都说,刘家娶了个好儿媳,勤快能干,又孝顺老人。

1910年春,刘湘从陆军速成学堂毕业。他被分配到川军某部,开始了他的从军生涯。从此,他走上了一条与裁缝铺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

每逢战事紧张,刘湘就会给周氏写信,叮嘱她要照顾好自己和家里的老人。周氏则会在回信中告诉他,家里一切安好,让他不必挂念。她还会在信中絮絮叨叨地说起铺子里的生意,说起街坊邻里的琐事,让远在军营的刘湘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随着时局动荡,刘湘在军中逐渐崭露头角。他带兵打仗,屡建战功,从一个普通士兵一步步升到了连长、营长。每次升迁,他都会第一时间写信告诉周氏这个好消息。

在刘湘打仗的日子里,周氏不仅要照看铺子,还要照顾双方的父母。她省吃俭用,将铺子赚来的钱都存了起来。街坊邻居都说,这个女人不简单,一个人撑起了整个家。

那些年,刘湘在外为国征战,而周氏则在家中默默支持。她不仅将刘家的老宅收拾得井井有条,还添置了几亩良田。每当有人问起刘湘的消息,她总是笑着说:"他在外头打仗,为国出力。我在家里,把家看好就是了。"

三、权位之争:

时光飞逝,转眼到了1935年初,刘湘已经在四川军界站稳脚跟。这一年,他即将担任四川省政府主席。在正式就任前,他带着几个副官回到达州老家,准备接母亲和妻子一同去成都。

刘母听说儿子要来接她去省城,早早就收拾好了行装。可当她看到多年未见的儿媳周氏时,顿时眉头紧锁。只见周氏虽然穿着整洁,但衣着朴素,说话还带着浓浓的乡音。

一天,刘母将亲信刘文彩叫到身边,压低声音说道:"文彩啊,你看看这个周氏,一点都不像个大家闺秀。我儿如今要当省主席了,她这样能配得上吗?"

刘文彩面露难色,轻声回答:"大嫂,这事儿还是要问问刘主席的意思。"

刘母却不依不饶,继续说:"你去帮我想个办法,趁着还没去成都,把这事儿办了。"说着,还从荷包里掏出一锭银元塞给刘文彩。

刘文彩接过银元,转身就去寻找刘湘。他将刘母的计划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刘湘,说老太太想要在河边设计周氏。

刘湘听后,立即想出一个化解之策。他对刘文彩说:"你去告诉我娘,说你见到河里有异象。"

那天下午,周氏正在河边浣洗衣服。夕阳的余晖洒在河面上,波光粼粼。刘文彩特意带着刘母来到河边,指着水中的倒影说:"大嫂您看,周氏的影子在水中怎么变得如此不同?"

刘母定睛一看,只见河水中周氏的倒影被夕阳映照得光彩熠熠。刘文彩又说:"这是天意啊!水中的周氏头戴凤冠,身披霞帔,分明是咱们刘家的贵人。"

刘母将信将疑,又让刘文彩带她换了几个位置观看。每处看到的景象都是一样的:波光中的倒影确实美丽非凡。

当晚,刘母将这件事告诉了刘湘。刘湘说:"孩儿也看见了,这确实是天意。"刘母听后连连点头,说道:"既然是天意,那就不能违背。"

从那天起,刘母对周氏的态度有了明显转变。在准备去成都的路上,她还特意让人给周氏准备了几身新衣裳。周围的人都说,这是老天爷显灵,保佑了刘家的这门姻缘。

但谁也不知道,那天下午的"异象"其实是刘湘提前安排好的。他让人在河岸边的特定位置布置了几面特制的镜子,又选了一个阳光最好的时辰,才营造出那般奇妙的景象。这个办法既保全了母亲的面子,又化解了这场危机。

从此,刘母不再提起要改换儿媳的事。她还时常在外人面前夸赞周氏贤惠,说自己有个好儿媳,是祖宗积德才换来的福气。

四、情义考验:

到了成都后,刘湘一家住进了宽敞的宅院。府上的客人络绎不绝,多是达官显贵。这些人的太太们个个衣着光鲜,举止优雅,说话时还常带着几句英文洋文。

一次宴会上,几位官太太围坐在花厅喝茶。她们谈论着巴黎来的最新时装,说起刚从上海买来的胭脂水粉。周氏坐在一旁,只是静静地听着,偶尔露出尴尬的笑容。

第二天一早,周氏便对刘湘说:"甫澄,你看那些太太们多有气派。我一个乡下人,实在配不上你现在的身份。"说着,就要收拾行李回老家。

刘湘闻言,立即叫来两个年轻丫鬟陪周氏说话解闷。这两个丫鬟是特意挑选的,一个会弹琵琶,一个会写毛笔字,陪着周氏说说笑笑,教她认字读报。

但周氏仍然觉得自己不够格。一天,她把从小看着长大的表妹叫来。这表妹在成都女子师范读过书,知书达理。周氏对表妹说:"你比我年轻,又有学问,不如你嫁给甫澄当小..."话还没说完,就哽咽起来。

表妹连忙摇头,说道:"表姐,这怎么使得。"但周氏执意如此,一定要表妹留下。

那天晚上,趁刘湘在书房批阅公文,周氏把表妹带到他房里,然后转身把门反锁了。刘湘听到锁门声,抬头看见表妹惊慌的样子,便明白了妻子的用意。

"表妹不必害怕,这是你表姐的主意吧?"刘湘站起身,走到门边说道:"你先去耳房里休息。"

表妹如蒙大赦,飞快地躲进了耳房。刘湘则坐回案前,继续批阅文件。整整一夜,房里的烛火始终亮着。

第二天一早,周氏颤抖着手打开房门。只见刘湘还在案前伏案工作,床铺整整齐齐,一点没动过的样子。耳房的门依然紧锁,里面传来表妹均匀的呼吸声。

"婆娘,"刘湘头也不抬地说道:"你跟了我这么多年,连这点事都想不明白吗?"

这句话说得周氏一愣,随即泪如雨下。她连忙把表妹叫醒送走,又给刘湘端来一碗热腾腾的面条。

这件事后,周氏再也没提过要回老家。她开始认真跟着丫鬟们学习,不久就能认得不少字,还学会了用毛笔写自己的名字。虽然举止谈吐还是比不上那些官太太,但她不再为此自卑。每天除了料理家务,她就在房里读书认字,偶尔也和表妹通通信,说说体己话。

五、终得圆满:

婆媳之间的隔阂被化解后,刘家的日子越发和睦。当刘母得知表妹那晚的事情后,对周氏更是另眼相看。她常在亲朋面前说:"我这个儿媳妇,是老天爷赐给我们刘家的福星。"

随着刘湘在四川的地位日渐稳固,府上的规矩也越来越多。但周氏并没有因此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每天天不亮,她就起床督促厨房准备早饭,然后亲自给公婆送去。就连府上的老仆人都说:"大太太还是和从前一样,一点都没有架子。"

有一次,邻省来了个有名的算命先生,说要给刘府的主母看相。刘母立刻派人把周氏叫来,要她也算上一卦。算命先生看了周氏的面相后,连连点头说:"夫人天庭饱满,地阁方圆,是个旺夫益子的相貌。"

刘母听后十分高兴,当即赏了算命先生一锭银元。从那以后,她逢人便说:"我儿媳妇是天生的旺门福星,连相师都说她命中注定要助我们刘家兴旺。"

周氏不仅孝顺公婆,对下人也极为和善。每逢年节,她都会给府上的丫鬟仆人添置新衣。遇到下人家中有事,她总会设法帮忙。渐渐地,整个府邸上下一心,其乐融融。

刘湘每天公务繁忙,常常深夜才回府。周氏总是让人在书房里备着热茶和点心,自己则在一旁安静地等着,有时还会帮忙整理文件。渐渐地,她认识的字越来越多,竟也能看懂一些公文了。

一天晚上,刘湘看见周氏在灯下认字,问道:"怎么想起学这些了?"周氏抬起头说:"你现在位高权重,我得多认些字,免得看不懂那些公文,没法帮你。"

这番话传到刘母耳中,老人家感动得老泪纵横,说道:"这样的儿媳,打着灯笼也难找啊!"

日子一天天过去,周氏在府上的威望越来越高。就连那些最初看不起她的官太太们,也渐渐对她刮目相看。每逢府上办宴席,她总能把大小事务安排得妥妥帖帖,连外地来的客人都夸赞刘府治家有方。

后来,刘湘在一次家宴上当众说道:"我能有今天的成就,全靠老妻在背后支持。她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贵人。"此话一出,满座皆惊,众人这才明白,刘湘之所以始终不另娶,正是因为深知结发妻子的情义。

这一年的除夕,刘府张灯结彩,比往年更加热闹。年夜饭上,刘母特意让周氏坐在自己身边,亲自为她夹菜。看着其乐融融的一家人,府上的老人都说:难怪刘家大太太生得这样的好面相,原来是上天注定要让她来维系这个家啊。

0 阅读:0
张郃历史文化

张郃历史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