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稳坐华野司令,并不负责指挥,毛主席看中了他什么才能?

春秋谈国际说 2023-08-25 14:24:51

1948年5月,陈毅走到人生重要拐点。

中央军委初步决定将陈毅调离华东野战军,到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任职。

在征求华东方面的意见时,毛主席接到来自粟裕的强烈反对,粟裕声称:华东离不开陈军长。

此语双关。既将陈毅肩负华东领导之重担点出来——不光是华东野战军一把手,还有华东军区司令员之重要职责,又将陈毅在华东部队系统中渊源已久的威望点出来,多的新四军军长,已经成为华野的一面精神旗帜。

粟裕的意见成为最后扭转中央态度关键,毛主席定调,陈毅仍到中原任职,但在华野的司令员兼政委职务保持不变,华东军区司令员职务亦不变。

其后,直到新中国成立,华东军区和第三野战军相继撤销番号,陈毅一直是当仁不让的华东一把手。

事实上,陈毅在华野期间,并没有担负太多作战指挥的责任,绝大部分经典战役都是粟裕指挥的,1948年5月之后更是完全脱离华野指挥位置,不再参与华野工作。

这不免令人好奇,陈毅身上究竟有什么魔力,能让中央一直对其信之不疑,用之不弃呢?

首先要说的,就是陈毅的情商。

情商到底有多重要?似乎在别的野战军,统帅有没有情商并没有太大关系。

比如西野彭老总,彭总性格与打仗一样,大刀阔斧,雷霆万钧,经常痛批手下诸将,火星四溅,不留情面,当年贺炳炎仗打不顺,彭总又说了他几句,导致双方拍桌子大吵一架,。如果改一改是极好的,但彭总仍是把情商觑若无物的。

刘帅与202倒都是人情练达的高手,但这二位习惯于板着脸训人,刻意营造紧张氛围,以抵消人情世故方面的松驰感。陈赓大将谁的玩笑都敢开,但唯独见了彭总和202不敢嬉皮笑脸。

东野那位大家都知道,不近人情,不苟言笑,与罗帅、刘亚楼等人几乎没有什么私交,对下面的纵队司令也没有培养出太深的感情,大家不过都是工作关系罢了。

可见情商高不高,并没有太大关系。为什么到了陈毅这里,就要强调情商呢?这和华野特殊的状态有直接关系。

华野1947年初成立,在此之前,分为两大系统,一是罗荣桓挺进东北后留下的山东部队,二是新四军部队。

这两部分部队历来没有什么交集,人数、战绩、干部资历等方面基本颉颃相敌,骤然间合并成一个野战军,而且由相对年轻的粟裕负责指挥,两家部队之间关系肯定不会多么融洽。

举个例子,宿北战役时就曾发生过不愉快。当时两军尚未正式进行建制上的合并,只是进行配合作战,由粟裕统一指挥。陈毅甘心让贤,但山野的部分老将并不能像陈老总一样光风霁月,对年轻的粟裕并不完全相信。

叶飞一纵受命穿插隔断胡琏整编11师与戴之奇整编69师,山野前指出现连续误判,第一次是误判国军全线溃退,下令猛追,一纵三旅向前猛冲,冲过去之后都发现整编11师并没有撤退,而是收缩兵力。两个团被隔断在敌人后侧,差点被包围。

战后叶飞怒而质问山野前指负责人,你是怎么判断出敌人全线溃退的,该负责人拒不回答。

第二次,当我军与国军搅在一起后,山东八师遭到国军飞机大炮猛攻,山野前指负责人遂要求各部陆续撤退。叶飞反映情况说,部队正在前沿阵地和敌人作战,开阔地,大白天,敌前撤退无异于找死。该负责人说,你撤不撤我不管,我们要撤了。

好在后来打赢了,一俊遮百丑,这些矛盾并没有写进官方军史。

但事实是存在的,秉性耿直的叶飞把这些事写进了他的回忆录。想说明什么问题呢?山东部队和新四军部队作风很不对路,哪怕叶飞已经提前开到山东,转隶山东野战军已一年有余,这种隔阂依然存在。

粟裕指挥作战没问题,但在抹平两军差别,统一部队的作风方面,他是力有不逮的。

靠谁?就靠陈毅。陈毅一来是老资格,红军时期地位高的吓人,红一军团、红一方面军谁也不敢不承认他的威望,山东诸将大多是115师系统,渊源正是红一,陈毅一来,甭管你多老的资格,在陈毅面前乖乖立正站好,屁都不敢大声放一个。

偏偏陈毅不耍老资格,两军合并后不装不横,有事说事,对谁都是一团和气。俗话讲抬手不打笑脸人,有陈毅在顶端一力弥合,两边的将领们也都不好再说什么。

与粟裕的关系处理的也极为巧妙。粟裕在作战室谋划指挥事宜,起初大事都要请示陈毅,陈毅一律批准。但次数多了,粟裕总觉得束手束脚放不开。陈毅每到这种时候,就找人去外面下象棋,对人说,粟裕这个时候必须全神贯注,我们大家都不要打扰他。

这话说的自然而然,让粟裕听着也不会不好意思。

当然,这只是一般性的情商体现。

陈毅情商的集中输出,是为粟裕站台。

1948年初,陈毅受命到中央汇报工作,刘少奇让他到华北各区介绍经验。整个过程中,陈毅集中火力夸了两个人,一是彭总,一是粟裕。

夸彭总什么呢?西北野战军兵力最少,抵挡的敌人却不比其他战区少,西野打仗顶呱呱。

华东和西北相隔悬远,为什么要夸彭总?

陈毅敏锐地观察到一个现象,中央在1947年发文表扬西野很多,而对其他野战军表扬较少,大概是西野担负的任务最重而提出的要求最少,死干死打,令人敬佩。陈毅例来是不吝于赞扬别人的。他这样夸彭总,是为整个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亮态度挣脸面,政治上是得分的。

夸粟裕是为什么呢?

他知道粟裕的难处,年轻资历不够,镇不住山东那帮老将,光靠他陈老总在华野内部站台还不够,在中央、在其他大战区夸,这是多大的脸面?不仅显得陈老总居功不自傲,更显得粟裕指挥才能是货真价实、有目共睹的。

这番苦心,毛主席焉能不知。这样一个头脑灵活、情商超高的人做华野司令,对于维护好华野这个大集团的和谐稳定还是很有必要的。

正巧在那时,中央正在考虑第二次挺进敌后,考虑让粟裕单独率三个纵队过长江杀到东南,部队番号都起好了:东南野战军。陈毅的宣传进一步印证了毛主席的判断,粟裕值得托付。

陈毅超高的情商,在开国十大元帅中是数一数二的,人缘极好,又会办事,很得人心。这一点,是粟裕一生都没学到的。

当然我们说,如果只凭情商,就让陈毅稳坐司令之职,长期居于粟裕之上,这怕也说不通,毕竟要给粟裕一个名份。

陈毅还有其他方面的本事,比如军事才能。

陈毅自1941年起担任新四军第二任军长,一直是当仁不让的军事主官。那时新四军点多面广,布满整个江苏和安徽,粟裕还没有升到新四军指挥员的高度。基本上新四军的军事指挥和战略统筹,都要靠陈毅。如果陈毅只是一个写写诗打打哈哈的老好人,哪能驾驭得了几十万新四军。

抗战胜利后,陈毅再度受命北上山东,率山东野战军打津浦路战役,在国共两军都在积极进军抢占津浦线的混乱形势下,陈毅指挥了津浦路三战,一通乱棍把国军打的找不着北, 虽说最终没能把国军压制在安徽和江苏,但有效遏制大批国军北上,山东得以打成国共两军各占一半的局面,这在战略上是极其优秀的。

不能因为后来鲁南苏北一系列战役没打好,而否定陈老总的军事眼光。也不能处处以粟裕的军事天才,来对比和低评陈老总的水平。毕竟粟裕是不世出的天才,无师自通型的超世之姿,全中国也没有几个。

陈毅在山东较为突出的一次军事谋划当数莱芜战役。莱芜战役固然是粟裕亲自指挥的,但战役设想是陈毅提出的。这一点,粟裕本人也是承认的。

怎么回事呢?

粟裕起初针对国民党军进攻临沂的阵形,提出过一个初步方案,即先打较弱的右路。

当时国军分左中右三路进攻,每一路都有一个比较强的整编师为骨干,左路骨干是胡琏整编11师,中路骨干是张灵甫整编74师,右路骨干是黄百韬整编25师。

但很快发现这个方案无法实现,因为陈诚命令三路大军齐头并进,不给粟裕各个击破的机会。

粟裕随即改变了计划,以放弃临沂为代价,吸引国军继续前进,制定了三个打击方案,我们就不细说了,核心原则就是哪一路攻的快,突出了,就打谁。

说实话,这个计划也有点牵强。后来的实践证明,如果按这种打法打,也不会有什么战果。

形势僵持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粟裕有点钻牛角尖了。我们现在常提一个概念叫路径依赖。粟裕自苏中战役以来,历次战役都习惯在局促狭小的空间极限腾挪,遇到这种敌人分路进击的战局,本能反应是如何寻觅战机,如何各个击破,不知不觉纠缠在僵局中了。

这时陈毅提出了著名的弃南打北之议,即放下南线密集的敌人,到北线莱芜、蒙阴一带寻找战机。

粟裕一看局势,略加思考,豁然开朗,遂有莱芜大捷空前的胜利。

粟裕执迷于局中,陈毅为何能破解僵局呢?

在具体的战役指挥上,陈毅当然不如粟裕。但在战略全局上,陈毅的功力不容小觑,他能看出局面好坏,而且由于没有什么路径依赖,更能跳出局面看问题,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粟裕晚年口授回忆录,提到莱芜战役时这样说:“我觉得陈毅同志的设想非常高明,并做了进一步分析。”

这并不是虚词,莱芜战役纵然变化万端,纵然精彩纷呈,逻辑起点却是陈毅关键设想,一下子打开了战役的局面。

可以说,陈毅在军事上绝非外行,也绝不是庸弱之辈,只是在粟裕耀眼的天才下,显得稍有些暗淡罢了。

这是中央一直让陈毅在华野当统帅的另一重考虑。

还有一重考虑,就是华东野战军与华东军区之协调。

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也是分庭抗礼的,军区真神太多。华东军区政委是华东局书记,华东方面真正的一哥,小饶同学。

军区副司令张云逸,资格甚至能和陈毅有一拼,参加过黄花岗起义的……

对比看看西北,不论野战军还是军区,都得听彭总的。东北后来那位一号也成了党政军的实际话事人,中原军区202是一号。

要钱要粮要兵,其他军区内部都没有太大阻力。当然我们不是说华东军区有阻力。只是这样的关系实在尴尬,粟裕事事都需要向军区请示,还要注意口气方法,不能闹出情绪和矛盾。但在战事孔急,大军交争的情况下,难保不会舌头和牙齿打架。

在这种情况下,陈毅的作用更加凸显了。有他在,至少饶同学要给他一个面子,很多事情陈毅就可以定,通知一下饶就可以了。

总之,1948年5月之前,陈毅地位稳如磐石,绝非幸致,而是他多年军事生涯造就的。

19 阅读:4194
春秋谈国际说

春秋谈国际说

国际新闻发烧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