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汝清《闻名的淮剧之乡》

慧神州春 2024-05-29 16:28:37

作者:清风徐来(江苏宝应:徐汝清)

宝应地处扬州东北角,和淮安盐城毗邻,广大群众一直喜欢唱淮剧听淮剧,是闻名的淮剧之乡。宝应县淮剧团曾唱遍大江南北。

我的老家在宝应东荡水泗乡冲林村,传统淮剧《杨家将》《打金枝》《秦香莲》《蔡金莲》《王玉莲》《李翠莲》《探寒窑》《金殿认子》等等,村民们都能唱几段。和兄弟乡村一样,冲林村过去也有一个业余淮剧团,每年春节都唱六天戏。有时应群众要求,一直唱到大年初九一十。那时,都是一进入腊月门,就开始排戏,还要特地从外地请师傅指导排戏。逢到国庆节、中秋节等重大节日,还要加演几出。记得每逢正月初一傍晚谢幕时,淮剧团长都要对支持剧团的村民当众感谢:东大河鱼蟹簖某人自献人民币200元,西大河扳罾户某人自献大米200斤,北荡放鸭户某人自献豆油20斤,南荡放鹅户某人自献香烟5条…从前的农村,老百姓没有其它的文化活动,他们把登台唱淮剧作为自娱自乐的极好机会,没有人谈报酬的。淮剧团那一点菲薄的收入,主要来源于湖荡水面,就是以上那些人的慷慨赞助了。但尽管这样,并不影响那些淮剧迷们的积极性。所以,淮剧在我的家乡一直受人欢迎,一直红红火火。

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立四新,横扫封资修,淮剧也难逃厄运。但是演员们悄悄地把淮剧衣箱道具杂物全都转移到芦苇荡,轮流看管,才逃过这场劫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走上了快速发展的康庄大道,各项文化事业日渐繁荣,淮剧也才得以重见光明。

上世纪八十年代,水泗水上交通业发展到鼎盛时期,机动班取代了篙撑桨划的人工小帮船。每条机班船上都有一两个淮剧爱好者,带着小铜锣和快板,声情并茂地为旅客们演唱淮戏。旅客们听到熟悉而精彩的淮戏,如同久旱得雨露的禾苗一样心花怒放。演员们是跟一路船来唱一路戏,旅客们自然是一路行来一路听,不时还跟着哼上几句,当船要停靠码头时,演员便手托小镗锣,到各座位前转一圈,笑呵呵地说:“请各位驾驾事,帮帮忙。”大伙听了立即慷慨掏出口袋里的零碎钱,放进镗锣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机船上唱淮戏的人确实挣了不菲的钱,更有人靠着唱淮剧,摆脱了贫困,度过那个艰难的年代。

进人新世纪以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更加讲究生活质量,更加追求精神享受。水乡的村庄每年春节依旧要唱几台戏,不过都是请的宝应淮剧团或者淮安、建湖、泰州等地的职业淮剧团,其经费都是本村在外埠的创业者企业家们赞助的,有的村企业家们赞助的钱较多,能一直唱到正月十二才结束呢。

如今,县城的淮剧活动更是五彩纷呈。每个社区都有一个文艺宣传队,每逢重大节日,他们配合党的各项中心工作,自编自演各种淮剧节目。每天下午,城区内每个广场,淮剧唱腔、二胡等乐器伴奏声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夜晚,主城区最大的淮剧看点就有几处:天元大酒店大门前,叶挺桥东首公园内,白田广场地段,等等。这几处每天晚上都聚集着数百名铁杆戏迷,有广场附近的,有从几里十几里外专程赶来的,有步行来的,好多人是骑电动车来的,有的成双结队,还有的抱着孙子牵着孩子。这些壮观的演出,有各个社区精心安排的,有淮剧爱好者自发组织的,文武场结合,话筒扩音等设备齐全,演员和乐器伴奏者都是不计报酬的自愿者,自发前来演出的。演员们精彩的表演,不时博得广大观众热烈的掌声。他们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歌颂党的改革开放,赞美社会主义的好人好事,反映时代的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推动着社会的文明、和谐与进步。

尽管岁月沧桑,斗转星移。可我坚信,随着我们伟大的文明古国经济文化的日益繁华,淮剧这门古老的艺术还会不断迸发出新的生命力,在宝应水乡大地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0 阅读:1

慧神州春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