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90年代,如果你有一张大学文凭,其含金量不言而喻。
那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拥有如此学历,找好点的工作并非难事。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么?答案是否定的。
故事的主人翁是来自湖南的张进生。毕业于名校湖南医科大学,还考取了北大研究生,甚至继续攻读了博士学位。
如此高学历的人才,本应有着大好的前程。
可令人意外的是,这位高材生的生活却并不如意,不仅失业近20年,就连简单的温饱都是问题,只能依靠国家低保艰难度日。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位北大高材生落入如此窘境的?
农村娃的逆袭之路1966年,张进生出生在湖南省常德市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家里有好几个孩子,父母又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以至于家庭条件比较贫困,甚至经常连饭都吃不饱
但好在张进生从小就非常聪明,为此他的父母感到很欣慰。
当时的农村孩子能够上学非常难得,但在父母和哥哥姐姐的共同努力之下,张进生成功进到了学校学习。
上学以后,张进生的聪明才智很快就展现了出来。
老师还没讲完课,张进生就已经学会了,而且每一次考试都能名列前茅,老师也逐渐重视起这个聪慧的好学生。
为此,张家父母也很开心。不仅如此,就连张进生的哥哥姐姐也主动放弃了学业,为的就是帮助家里干活赚钱,好让弟弟安心学习。
而张进生也没有辜负一家人的期望,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湖南医科大学。
时间回到1990年,张进生踏入湖南医科大学,豪情满怀。
他如同一只展翅的雄鹰,飞向了求知的天空。然而,一切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美好。
医学院的挑战张进生怀揣着全家人的期望和梦想,踏入了湖南医科大学的校门。
初到校园,他被崭新的环境和丰富的知识深深吸引,医学人文气息更坚定了他成为优秀医生的决心。
张进生很快就适应了大学生活,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在课堂上,无论是复杂的人体解剖学还是深奥的生理学原理,张进生都能轻松掌握。他善于归纳总结,常常用独特的方法帮助同学们理解难点。
考试成绩更是屡创新高,多次获得奖学金。这样出色的表现,让他成为了老师们眼中的得意门生,同学们心目中的学习榜样。
然而,医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
在一次解剖课上,当张进生看到血淋淋的尸体以后,瞬间就头晕目眩、四肢无力的感觉,根据他的了解,自己这是晕血症。
为了克服这个困难,他查阅了大量心理学书籍,也尝试过逐步接触,希望能慢慢适应血液的存在。可这些努力收效甚微,他的症状并没有明显的改善。
无奈之下,在临床操作课程上,张进生总是站在最后一排,尽量的远离尸体。只要是接触到鲜血的课程,他都要躲得远远的。
为了不让家人担心,张进生决定把这个问题隐瞒下来。一方面希望出现奇迹可以改变自己的症状
从那以后,张进生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之中,他也考虑过向老师坦白自己的问题,也考虑过换专业,但最终还是因为热爱医学继续了下去。
职场的艰难大学毕业以后,张进生进入到天津一家某综合性医院实习。
作为一名刚刚走出校园的医学生,他渴望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患者带来健康与希望。
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很快就给这位年轻人当头一棒。
在医院的实际工作中,张进生很快就发现自己非常不适应。
在医院见到鲜血太过常见,而且实习生做的基本上都是为患者换药、抽血、处理伤口等简单的操作,这让他几乎整天处在晕血的症状之中。
不仅如此,张进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性格又比较内向,经常在单位和患者、同事的相处当中因为表意不清而产生误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进生的主管和同事们发现了他的不适应,虽然平时并没有表现出来,但是心理对他已经没有那么信服了。
不久之后,张进生就被安排到办公室做一些简单的文书工作,主要负责辅助同事们的工作。
自己堂堂湖南医科大毕业生,竟然为学历低的同事做简单的辅助工作,有时候他忍不住怀疑自己当初选择学医的初衷,这让他感到非常沮丧。
在经过长达数月的思虑之后,张进生感觉自己不适合临床工作,他决定辞掉医院的实习工作,回到学校继续深造,希望通过更高深的知识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继续深造辞职以后,张进生马上就报考了北京大学研究生,即便是他临床实操能力欠缺,但还是仅凭借着优异的理论成绩成功的考取了北大医学研究生。
进入到北大校园以后,张进生重新找到了曾经学习时的状态,一股脑地把精力全部都投入到医学理论的研究中去了。
张进生的学习成绩十分出色,成绩经常名列前茅,就这样,曾经多次获得导师颁发的奖学金。
这让张进生信心大增,便决定继续奋发苦读,最后终于拿下了北大研究生学位。
不仅如此,不久之后他还考取了北京大学的博士学位。
在读博期间,张进生对医学知识越来越痴迷,专业知识的也越来增长得越丰富。
他的精湛学术赢得了很多专业人士的赞扬。并且还获得了一个名为“英国皇家医院”的邀请。要知道,一般的国际医学院轻易不会发出这样的邀请,这足以证明张进生的优秀程度。
张进生刚把出国深造的计划和家人说明,可一想到家里的经济条件,马上就又感觉非常为难。
张进生很苦恼,他的父母都是农民,出国又需要很多钱作为支撑,可即便加上自己那点奖学金依然是杯水车薪。
再加上一家人对张进生的继续深造的做法本来就不理解,而且家里的经济条件也无法支撑他继续学习了。
2003年,他顺利辞去了北大的博士学位,但却在心底萌生了巨大的迷茫与焦虑。
两年后,2005年,张进生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他放下书本,告别了都市的繁华,返回故乡,开始了种地的生活。
这个选择让许多人感到不可思议,可他却觉得,这是内心最真实的呼唤。
辍学回家可张进生脑子里每天依然都是他的研究,在这巨大精神压力和对学业迷恋的双重作用之下,他渐渐地患上了抑郁症。
因此,北京大学医学院还贴心的为张进生办理了休学手续,并给予了长达半年的时间进行治疗和修养。
休学手续办理好以后,张进生就回到了湖南老家。
村里人对这个北大研究生充满了好奇,一时间各种议论声传来。议论声传到了张竞生的耳朵里,让他不胜其扰。
他天天感觉天旋地转的,大脑要么太清醒,要么太空,感觉有点像神经之类的疾病。
就这样,张进生一连消失了一年多,已经超过了北大给出的修养时间,因此最后被学校以“超过休学时间为由”退学了。
张进生决定外出去闯一闯,说不定可以闯出一个名堂。他先后去到过厦门、西安、上海、深圳等地,但都因为“高不成低不就”以失败告终了。
但最后他又辗转回到了北京,他发现没有一个地方适合自己沉下心来搞研究。
在这之后,张进生还给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发去了自荐信,但最后就像石沉大海一样没有收到任何回复。
不死心的张进生,一直徘徊在北京。身上的钱渐渐的花光了,他也不肯先找个工作对付着。
张进生研究生时的同学还借了一些钱给他,但依旧于事无补。最后没钱了就去住桥洞,没饿了就去捡起别人丢掉的食物吃。
就这样,张进生在北京过了三年,最后被收容所发现了,送到了长沙的收容所,几经辗转才把他送回了湖南老家。
张家人看到张进生时,几乎都认不出来了。头发、胡子长得打绺,把整个脸都盖住了,身体瘦的皮包骨,衣服也是破破烂烂,两只鞋子款式还不一样,跟“乞丐”没什么分别。
看到张进生的落魄样,张家人既心疼又愤怒,心疼的是张进生从小就没出过什么苦如今跟遭了大难一样,愤怒的是一个四肢健全的人怎么会落得这步田地?
张进生更是没脸面对家人,一家人辛辛苦苦多年供他读书,自己最后竟然成了一个“满肚子学问的流浪汉”。这些年的心酸也都一股脑地涌了出来,他当场崩溃大哭。
张家人赶忙走上前安慰,嘴里说着人回来就好,眼睛里却闪着泪花久久不散。哭罢多时,一家人才一起走回张家。
艰难度日虽然张进生不争气,但不管怎么说他还是张家人,一家人对张进生依然非常照顾。
张家人发现,张进生好像变得和原来不一样了,回家之后也没再提过学习深造的事。
在家休养了一段时间以后,张进生就想去附近找工作,好减少一点家里的生活压力。
大家都听说了张进生的事,怀疑他拿书的手根本就干不了活,很多用人单位都不愿意用他。
无奈之下,张进生只得回家帮助父母做一些农活。虽然有时候村里人也会议论几句,但是张进生全当做没听见一样。
哥哥姐姐家都住的不算远,也经常会回来帮忙,张家的日子也算过得去。
可渐渐的,张进生的父母年岁大了,劳动能力基本丧失了,繁重的农活再也做不了了,张进生的生活来源又断了。
但好在国家为没有劳动能力、伤残人士提供了低保的政策,张进生依靠着低保的补助,和哥哥姐姐的接济,也算能吃饱穿暖了。
时间如梭,转眼间张进生已经是接近60岁的老年人了,身体依然硬朗,有时候他会坐在门口的石头上呆呆地看着远方出神。
他是否在惋惜自己的人生?是否寻还在找自己的人生方向?是否在后悔当初没有无数机遇之中慎重选择?
结语张进生是不幸的,他在最好的年华错过了最宝贵的东西。但同时他又是幸运的,无论他走到哪一步,一家人都永远坚定地和他站在一起。
时至今日,大概张进生已经意识到看清楚自己太晚了吧,如果能够早早的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说不定张家又是了另外一番景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