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多年,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去婆家过年,对回娘家越来越抗拒

小妖的感情日记 2025-02-15 11:50:03

“今年过年回娘家还是来婆家过?”手机屏幕亮起,大姨的消息弹了出来。小芸微微一笑,毫不犹豫地回复:“一放假就回婆家,和大家一起热闹。”

她放下手机,思绪却飘回到几天前——母亲打来电话时,电话那头隐约传来电视节目的声音。“今年春节回来住几天吧?你爸想外孙了。”母亲试探性地问道。小芸沉默片刻,最终轻声回答:“妈,今年可能不行,按惯例,我们得先去婆家。”

挂断电话时,她听见母亲那头短暂的沉默,随后是一句略显失落的话:“好吧,你们忙,路上注意安全。”那一刻,她心里有些酸涩,但更多的是释然。

小芸的公婆已经去世多年,公公有六个兄弟姐妹,婆婆有五个兄弟姐妹,如今只剩两位阿姨和一位舅舅健在。但丈夫这一辈的人丁兴旺,堂哥堂姐加起来足有十几位,每到逢年过节,他们都会带着孩子回到老家团聚。安静的小院瞬间变得生机勃勃,孩子们在院子里追逐嬉戏,大人们围坐在长桌旁谈天说地,笑声此起彼伏。

相比之下,娘家显得格外冷清。父亲兄弟二人,叔叔仅有一个儿子;而她和表弟都是独生女。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她和表弟通过努力,先后离开了家乡,来到城市发展。如今,表弟定居省外,逢年过节很少回家。老屋门前的小路早已被杂草侵占,曾经熟悉的邻居也搬走大半,整个村子仿佛失去了往日的活力。

婆家的大姨在这个大家庭里德高望重,为人处世极有分寸,无论贫富贵贱,她总能让人感到温暖。尤其对小芸一家,她更是关怀备至。小芸有两个孩子,日常开销不小,大姨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总是在不经意间给予帮助。每次见到孩子们,她都会笑眯眯地从包里掏出几袋零食,一边递过去一边说:“哎呀,又长高了!快尝尝这些好吃的。”逢年过节,她还会趁人不注意,悄悄把一个厚厚的红包塞进小芸手里,“别嫌少,给孩子买点新衣服。”

堂兄弟姐妹之间有着深厚的情谊,虽然大家曾约定不给孩子压岁钱,但堂哥嫂们看到小芸家有两个孩子,总会偷偷塞红包给他们。有一次,堂嫂拉着小芸的手笑道:“你们家孩子多,这是点小心意,拿去买糖吃!”不仅如此,每逢聚会,堂兄妹们还会主动帮小芸照看孩子,让她有时间放松一下。大家围坐在一起聊起童年的趣事,那些无忧无虑的日子仿佛就在昨天。

至于孩子们,更是乐此不疲地融入这个大家庭。每次回到老家,他们总是迫不及待地冲向田野,与其他堂兄妹追逐嬉戏。村子里回荡着欢笑声,那种无忧无虑的快乐,是城市生活无法给予的。他们对这片土地有着天然的亲近,这是属于他们的根。

然而,每次小芸带着孩子回娘家时,家里几乎没什么人。两个孩子只能窝在沙发上玩手机,偶尔抬头问一句:“妈妈,什么时候回去啊?”没有同龄的玩伴,没有热闹的氛围,甚至连村子本身也变得陌生起来。曾经熟悉的小路旁杂草丛生,儿时的伙伴早已各奔东西。故乡似乎正在一点点褪色,变成记忆中的模糊剪影。

小芸母亲常常念叨:“要是你在附近就好了,咱们一家人还能多聚聚。”可现实却是,即使小芸真的留在本地,也无法改变家庭结构单薄的事实。小芸母亲希望她常回家看看,但每次回去,她总觉得缺少某种深层次的联结。或许是因为人口太少,或许是时间冲淡了情感,总之,那份归属感已经不再强烈。

婆家的大家庭,成员众多,关系融洽,大家互相扶持。每到节日,聚在一起,热热闹闹的,充满了浓浓的烟火气。大家一起准备年夜饭,一起贴春联,一起守岁,那种温馨的氛围,让人心里充满了幸福感。而娘家,虽然父母对小芸宠爱有加,但因为人口少,缺乏大家庭的那种温暖与互动。每次回到娘家,看着空荡荡的屋子,心里总会涌起一丝落寞。

小芸越来越喜欢待在公婆家,和堂兄弟姐妹们相处愉快,在这个大家庭里,小芸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亲情的力量。在这里,小芸不是一个人,有那么多亲人陪伴着,关心着。而对于娘家,小芸并非不爱,只是随着故乡亲人的逐渐减少,她在那里越来越缺少那种归属感。每次想起小时候在娘家的点点滴滴,想起父母对她的爱,心里总是五味杂陈。

也许,家不仅仅是一个有血缘关系的地方,更是一个能让我们心灵得到安宁,情感得到寄托的港湾。无论娘家还是婆家,都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

0 阅读:0
小妖的感情日记

小妖的感情日记

记录农村生活的点点滴滴,社会大小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