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里的一天,宝妈们在社区活动室热烈讨论着孩子们的问题。
一个妈妈忽然说:“告诉你们,我儿子特别‘辣’。
”大家瞬间来了兴趣,听她继续抱怨:“他说话老是夹枪带棒,小朋友们都不喜欢和他玩。
”另一位妈妈听了深有同感,“我家的宝宝也是,一不顺心就哭,弄得家里鸡飞狗跳。
”还有一位妈妈分享道,她的孩子天天炫耀家里的好东西,结果在幼儿园没人愿意和他玩。
听着各种问题,我不禁感叹,原来孩子的性格真是个大学问。
"小辣椒"性格:情商低还爱怼人说到“小辣椒”性格,我先想到了同楼的那个小男孩。
上次在小区游乐场,他和另一个小朋友为了一辆玩具车吵起来。
那孩子指着玩具车就喊:“你的车又破又旧,给我玩吧!
”我心里嘀咕,这样说话,谁愿共享玩具呢?
后来了解到,他的妈妈把这种“嘴尖牙利”当聪明,整天夸他。
这种性格的孩子往往自尊心强,但容易因为不懂尊重他人而得罪人。
其实,6岁前是语言习惯培养的关键期,家长在这个时候要注意引导孩子学会用更礼貌和友善的方式表达。
我有次特意对女儿做了个小实验:当她嫌弃晚饭不好吃时,我教她说:“妈妈,今天的菜有点咸,明天能少放点盐吗?
”慢慢地,她学会了用更舒服的方式表达心情,而不是直接抱怨。
现在,她会对同学说:“你的小汽车好酷!
能借我玩一会儿吗?
”这样的转变,无需大费周章,每天示范几次礼貌用语就能见效。
"小绵羊"性格:总在委屈求全邻居的糖糖也是个让人心疼的小娃。
有次她的妈妈邀我去家里玩,糖糖把她最爱的小熊饼干全分给其他小朋友,自己却说不饿。
我看得直心疼。
这种总是委屈自己满足别人的行为,往往是家长长期的教育使然,总是让孩子“懂事”、“忍让”。
但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发展成讨好型人格,事事只顾迁就他人,自己却内心压抑。
为了教会女儿如何在合适的时候拒绝别人,我采用了“红绿灯法则”:绿灯代表请求(比如“我想要...”),黄灯代表商量(如“我们可以...”),红灯代表拒绝(如“我不愿意”)。
一次,女儿的玩具被人抢走,我引导她说:“我现在想自己玩(绿灯),我们可以轮流玩(黄灯),你不能直接拿走(红灯)。
”通过这种方法,她既学会了表达自己的需求,又能与人和谐相处。
"小孔雀"性格:爱显摆招人嫌孩子爱炫耀,这可能是因为缺乏安全感。
朋友的儿子就因为在幼儿园炫耀家里的豪车,结果别的小朋友不愿跟他玩。
显摆不仅不能赢得朋友,反而容易引发矛盾。
我带女儿参加跳蚤市场时,特意让她用旧玩具换其他孩子的东西。
她用10块钱买的二手绘本换到了心仪的小发卡后,突然明白了:真正的珍贵并不是物品的价格,而是交换过程中的快乐。
为了更好地帮助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建议家长们可以带孩子做以下三件事:
1. 每周写3件别人做得好的事(培养欣赏力)。
2. 每月做1次公益捐赠(明白分享的价值)。
3. 把“我比你...”改成“你这个好厉害”(转换表达方式)。
"小炮仗"性格:点火就炸难成事表姐家的孩子一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发脾气,有次因为搭积木失败,竟然把家里的玩具摔了个稀巴烂。
孩子情绪失控往往让人头疼,但背后是需要家长正确引导。
我想起李玫瑾教授的话:6岁前不管,14岁就敢用自杀威胁父母。
在家里,我设置了一张“情绪温度计”,女儿一有情绪就让她指着墙上的表情图,说出自己的感受,从“爆火山”降到“小浪花”才能说话。
有次她拼图失败大哭,我拿出“冷静三步曲”:深呼吸像吹生日蜡烛那样5次,把问题画在纸上(她画了个歪扭的城堡),想两个解决办法(拆掉重来/请妈妈帮忙)。
渐渐地,她学会了自己冷静解决问题,现在会说:“我需要冷静3分钟。
性格矫正黄金期在3-6岁,但纠正错误行为永远不晚。
我常用的五个方法是:
1. 每周家庭会议:每人说3件开心或难过的事。
2. 角色扮演游戏:互换身份处理矛盾。
3. 情绪储蓄罐:每控制住脾气就存1块钱。
4. 绘本疗法:用故事引导,比如《菲菲生气了》。
5. 错误日记:把冲突写成故事讨论。
教育专家曾说:“每个问题孩子背后,都有需要成长的父母。
”当我们埋怨孩子不听话时,或许该先看看自己是否作出了正确的示范。
就像我戒掉熬夜刷手机的习惯后,女儿也学会了准时睡觉。
性格培养没有捷径,但播种习惯,总能收获未来。
愿每位家长都能陪伴孩子走出性格误区,共同迎接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