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贝叶遗文,见于红楼梦文本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怡红院迷路探曲折》,原文如下:
如今父母俱已亡故,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伏侍。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模样儿又极好。因听见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去岁随了师父上来,现在西门外牟尼院住着。
这里的贝叶遗文指的是贝叶经,贝叶经是指刻写在经过处理的热带植物贝叶棕上的佛经。经过多道传统特殊工艺处理后,能防虫,防水,防变形,用贝叶抄写的经文能够千百年流传下来。
贝叶经被喻为“百科全书”和“运载历史文化的神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极具特色的宝典。这是一种古老的佛教经典,其名称来源于使用贝多罗树(梵文Pattra)的树叶作为书写材料。贝叶经起源于古代印度,随着佛教的传播而流传到斯里兰卡、泰国、缅甸等地区,并最终传入中国,尤其是在云南的西双版纳地区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保存和传承。
贝叶经,从狭义上说,是刻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的佛教经文或经典,但实际上它记载了天文历法、社会历史、法律法规、民情民俗、医理医药、生产生活、人生礼仪、伦理道德、文学艺术、叙事长诗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非物质文化的“活化石”。它的制作工艺主要分四步:
第一,取贝叶:
先从贝叶树上砍下叶片,用刀将贝叶一片一片修割整齐,按三至五片的数量捆成一卷,放入锅中蒸煮,加酸角或柠檬,使贝叶表面上的皮脱落,贝叶变成略带淡绿的白色,捞出来后用细沙一片一片搓洗干净,然后将贝叶压平晒干。
第二,制匣:
这里重要指的是制作贝叶经以两片木尺为标准。把一片片晒干压平的贝叶紧紧夹在两片木尺中间,木尺两端用绳子扎紧,用特制的钉子沿着木尺两边的孔把贝叶钻通,再穿上搓好的线,按五百至六百片贝叶订为一匣,然后用墨线弓按照书写格式,把墨轻轻打在贝叶上。
第三,刻写:
用小尖刀把文字刻写在打好墨线的贝叶上。刻写完毕后,用植物果油掺锅烟子的黑灰,涂在刻好字的贝叶上,用扭干水的湿布擦拭一道,使贝叶上的文字清晰显现。
第四,装帧:
这是四道工序的最后一道工序。把刻写好的贝叶装订成册,在贝叶的四周涂上一层金粉或红漆、黑漆加以保护和装饰。
贝叶经的内容包括佛教经典、传说、故事、诗歌以及历史记载等,贝叶经多为佛教经典,还有一部分为古印度梵文文献,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它们不仅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研究佛教历史、语言文字、宗教艺术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原始资料。贝叶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用“斋杂”和“瓦都”两种文字写。“贝叶经”很早记载于《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丁卯,法师方操贝叶,开演梵文。”唐代柳宗元在《晨诣超师院谈禅经》诗中写道:“闻持贝叶书,步出东斋院”。李商隐在《安国大师》一诗中说:“忆奉莲花座,兼闻贝叶经”。唐代诗人皇甫曾《锡杖歌,送明楚上人归佛川》:“口翻贝叶古字经。”这些记载中的“贝叶”均指佛经。
在古代的河南南阳有一座与开封报国寺、洛阳白马寺、嵩山少林寺齐名的园林式寺庙——菩提寺,因该寺内有镇寺之宝“贝叶经”而声名远播。据历史记载,该寺所藏的“贝叶经”是唐朝玄奘取经归来存放于此的。经文系古梵文书写。梵文是古代印度书面语言文字,相传为大梵天王所说之书。梵文在印度北方多为方形,在印度南方多为圆形,此贝叶经字体为圆形,系印度南方所著经书。其内容是《楞严经》,与洛阳白马寺所存《法化经》,同为从天竺国取回的圣经。
红楼梦显隐两本书,“欲洁未曾洁,云空未必空”,显文本里的妙玉因钦慕都中有观音遗迹和贝叶遗文,所以随师父来到京城。从诗词曲赋分析出来的妙玉其实是如假包换的贾府千金,贾珠和贾珍原配的三女儿,巧姐的姐姐,迎春和探春的亲妹妹。妙玉和姐姐迎春一起被贾母分配给贾赦和邢夫人,这个多余的负担导致贾赦不满,于是妙玉被贾赦和邢夫人两个人送到邢夫人的老家附近的尼姑庵,委托邢夫人的侄女照看。红楼梦的真实故事发生在晚明,具体的都城指的是洛阳,因此妙玉所出家的尼姑庵应该在河南南阳的菩提寺附近。
注:本文参考部分专业文献。
这样研究是难出成果的。首先红楼是字字不能改的,每一个字都有用的,不是“贝叶遗文,观音遗迹”,而是“贝叶遗址,观音遗言”。其次,要研究这八个字,里面有人物原型,“遗”在这里作“遗漏”就不一样了,“址”谐音“字”,“言”作“字”讲,那么,八个字的意思就是:“观音”“贝叶”都漏了一个字,观音当为“观世音”,贝叶当为“贝叶棕”,遗漏的两个字是“世,棕”,也就是说妙玉进京为了得到“世宗”名号,即妙玉原型是嘉靖。道号“妙一飞升”,妙玉性格和嘉靖极为相似,继续研究,可以发现,妙玉的每一次出场,都是嘉靖的故事,请茶就是嘉靖初入京的“小宗改大宗”,谐音“小盖钟”,请黛玉宝钗喝体己茶,就是汇聚文武重新组阁,三个酒器(旧器)改作茶具(察举),分别是:募兵制,青词,十年大礼仪斗争改朱家祖宗为颛顼。非常具体,故事套故事,顺带还说了张献忠(刘姥姥)也存在“小宗改大宗”的故事(味淡了些,并拿走了小盖钟),太多细节,要仔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