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老来得女,写下一首诗,却一语成谶预言了女儿的死亡

厉论彦 2024-08-29 16:11:07

声明:本文为原创,内容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文中有5秒广告,解锁即可阅读全文,无需支付任何费用,感谢各位看官支持原创,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白居易老来得女,曾写下了一首诗,结果一语成谶预言了女儿的死亡!

01 从乱世中崛起的诗魔:白居易的早年岁月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出生于唐代安史之乱的余波中。

他的家族原本栖居在山西太原,由于战乱和社会动荡,家族不得不迁移至河南,后又因战火频繁,迁往江南的苏州。

这样的家庭背景和不稳定的生活环境,为白居易后来的文学创作注入了深刻的现实主义色彩。

在苏州,白居易的家庭相对安稳。尽管他们的生活并不富裕,但对于教育的重视却从未减少。

信息来源:中国诗歌网

白居易自幼便显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他的父亲,一位小有学问的官员,认识到儿子的才华非凡,便着手为他打下坚实的文学基础。

他们的家中常有经典之书,如《诗经》《楚辞》等传世之作。

自幼热爱学习的白居易,常在夜深人静时犹持灯烛,一遍遍翻阅那些泛黄的书页。他的记忆力极强,能迅速掌握和背诵大量的文学材料。

童年时期,他已能吟诗作对,其诗作中不仅流露出对生活细节的敏锐观察,还透露出对社会矛盾的初步理解。

白居易十四岁那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市集上的诗歌比赛中大放异彩,赢得了众多文人墨客的称赞。

这次经历极大地激发了他的文学热情,也使他开始梦想着未来能够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以求有机会为国家为民族做些贡献。

随后的几年,白居易的文学造诣与日俱增。他的诗歌开始带有一种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不再仅仅是文艺的炫技,而是融入了对社会现状的批评与反思。

当他二十岁时,已经是当地小有名气的青年才俊。他的诗歌不仅在苏州小范围内流传,在更广的江南地区也逐渐被人所知。

白居易二十二岁那年,决定前往长安参加科举考试。长安,那个全国的文化和政治中心,对他这样一位来自江南的年轻才俊充满了无限的吸引力和挑战。

他在科举考试中一举成名,展现出非凡的文才,不仅仅通过了考试,还被赋予了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开始了他的官场生涯。

在长安的初年,白居易的文学才华和坚定的理想主义得到了朝廷的认可。他与当时的文坛巨擘如元稹等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他们共同讨论诗歌,探讨政治理想,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的文化和政治进步做出贡献。

在这样的环境下,白居易的诗歌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他的作品更加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

尽管文名日隆,白居易在官场上却逐渐感受到了来自各方的压力和挑战。

他的直言不讳和锐利的批评让一些权势者感到不安,这也为他后来的政治生涯埋下了隐患。

他在诗中对当时社会的黑暗面进行了无情地揭露和抨击,这使得他与朝中一些人产生了激烈的矛盾。

白居易的诗歌因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被后世誉为“诗魔”“诗王”。他的诗不仅仅是艺术的表现,更是一种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批评。

通过他的笔,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深陷乱世但依然坚持文学理想的诗人形象,以及他如何在动荡的社会大潮中,保持个人的诚信和才华。

02 喜悦之余的悲凉预言:白居易老来得女兴奋作诗

经历了多年的仕途风波和个人生活的起伏,白居易在四十多岁时终于迎来了生命中的一束光芒——他的妻子杨氏为他生下了一个女儿。

这对于晚年得女的白居易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喜悦。

信息来源:央视网

他为这位新生的小生命起名为金銮子,这个名字充满了期望与珍爱,意寓着她如同珍贵的宝座一般,是家庭中不可多得的宝贝。

女儿金銮子满周岁之际,白居易按照传统习俗,为她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庆祝仪式。长安城内外的亲朋好友都被邀请来到他的府邸,府内外装饰着彩灯和绸带,处处体现着节日的气氛。

府中的侍女和家仆们忙碌着准备宴席,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美味佳肴和甜点。

庭院中响起了悠扬的琴声和欢快的歌舞,宾客们的笑语也给这座古老的府邸增添了几分生机。

在这样喜庆的氛围中,白居易忍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提笔为女儿作诗,记录下这一刻的情感与希冀。

然而,诗的内容却不免流露出一丝忧虑和悲观,暗示了未来可能的不幸。

“行年欲四十,有女曰金銮。生来始周岁,学坐未能言。惭非达者怀,未免俗情怜。从此累身外,徒云慰目前。若无夭折患,则有婚嫁牵。使我归山计,应迟十五年。”

这首诗的每一个字都透露着白居易作为父亲的复杂情感——喜悦、期待、但又伴随着隐约的忧心。

诗中明确提到了“夭折患”,这不仅是对女儿可能面临的命运的担忧,更像是一种不祥的预感。

虽然是在庆典的背景下作出的诗作,但这种预言性的忧虑给本应欢快的氛围平添了几许阴影。

白居易的这首诗很快在文人墨客中传开,许多人都对这位大诗人在高兴之余表达出如此忧伤的情绪感到惊讶。

无人能真正理解白居易为何会有这样的预感,也没人能预测这预感将不幸地成为现实。

日子一天天过去,金銮子在父母的呵护下健康成长,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微笑都给白居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喜悦。

命运似乎早有安排,白居易诗中的忧虑未能消散。不幸的预感,最终在金銮子三岁时应验——她突发疾病,短短几日便撒手人寰。

他在女儿病重期间日夜守护在床前,尽管医者用尽了各种方法,但终究未能挽回金銮子的生命。

女儿的逝去,给这位已经历沧桑的诗人带来了深深的悲痛。

白居易的生活因此蒙上了一层悲伤的阴影,他的诗作也因此变得更加感伤。

金銮子的离世不仅验证了他那悲观的预言,也深深地刻画了一个父亲在巨大喜悦后所面临的惨淡现实。

03 终年悲诗与深切怀念:白居易晚年的思念与隐退

金銮子的早逝对白居易造成了极大的打击。在这之后,他的诗作频频涉及对女儿的追忆与哀悼,其中《病中哭金銮子》尤为人们所熟知。

这首诗全文透露着一种深沉的父爱与无尽的哀痛,展现了一个父亲对逝去骨肉的深切思念。

诗中写道:“岂料吾方病,翻悲汝不全。卧惊从枕上,扶哭就灯前。有女诚为累,无儿岂免怜。病来才十日,养得已三年。慈泪随声迸,悲肠遇物牵。故衣犹架上,残药尚头边。送出深村巷,看封小墓田。莫言三里地,此别是终天。”

在这首诗中,白居易用极其朴实而沉痛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女儿生前短暂相伴的回忆和对她死后的无尽思念。

在女儿去世后不久,白居易的身体也日渐衰弱。他决定辞去官职,隐居至洛阳一带的郊外。

在隐居期间,他的生活相对平静,远离了朝堂之争,但诗作中的忧伤与悲怆之情却愈发浓重。

白居易在隐居生活中,常常游历于名山大川之间,将他的感慨与哀思融入诗文之中,用诗歌来慰藉自己的心灵。

白居易晚年的诗作,尤其是关于女儿的诗篇,广为流传,深受人们的共鸣。他的诗作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悲欢离合,更触及了普遍的人性和亲情的主题。

即便在深度的悲痛中,他的诗仍展示了对生命深沉的感悟和对命运的沉思。

白居易最终在长安逝世,享年七十四岁。

他的一生虽历经坎坷,但在文学上留下了不朽的贡献,尤其是在表达个人情感与社会责任方面,展现了非凡的才华和深刻的人文关怀。

信息来源:趣历史

他的诗作至今仍被后世传颂,成为研究唐代文学和中华诗词的重要资料。

白居易的晚年虽然充满了对失去爱女的深切哀痛,但他通过诗歌传达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态度,却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他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珍品,也是感悟生命和面对逆境的哲理。

在中国文学史上,白居易以其深刻的现实主义风格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被誉为“诗魔”和“诗王”,永远地印记在了文学的殿堂之中。

结语

白居易,这位唐代伟大的诗人,在其漫长且多彩的一生中,无疑是一个情感丰富、对社会极具洞察力的文学巨匠。

他的诗歌跨越了个人的感悟与国家的命运,从青涩的文学起步到成为一名深具影响力的官员,白居易的每一步都映射着那个时代的文化与社会状况。

特别是在晚年,当他经历了人生中最大的幸福——老来得女,随之而来的却是无法预料的巨大悲痛。

他在女儿金銮子一周岁时所作的诗《行年欲四十,有女曰金銮》中,不仅表达了作为新父亲的喜悦,也预感到了未来可能的悲剧。

这首诗在喜悦的庆典背景下,流露出的忧虑与悲观预言,最终不幸应验在了三岁女儿的早逝。

这一转折点不仅深刻影响了白居易的个人生活,更深化了他作品中的情感表达。他晚年的诗作充斥着对女儿深沉的怀念与哀悼,如《病中哭金銮子》以其沉痛的笔触,直接表达了一个父亲对逝去女儿的无尽思念与痛苦。

白居易的一生和作品,展现了一个诗人如何通过文学来反映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重大主题。

他的文学旅程从充满希望的青年时期到充满哀伤的晚年,是一条充满教训的历史轨迹。

通过他的诗歌,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文学的美感,更能够体会到人生的真实感受与深刻启示。

参考文献:

1、中国诗歌网:白居易诗:现实关怀传世界2018-02-28

2、央视网:百家讲坛 白居易2013

3、趣历史:白居易——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0 阅读:0
厉论彦

厉论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