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活的焦虑吗?估计你会不屑地说:这还用说吗?如今谁活的不焦虑呢?
想想梳头发时大把脱落的头发、逐渐增高的发际线、无数个难以入睡的夜晚和脸上难得一见的笑容。
焦虑似乎早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没错,在这个日新月异、生活成本越来越高的年代,焦虑越发普遍:
没得到的,就拼尽全力追赶;已经拥有的,费尽心思维持。
可是,我们为什么会被焦虑深深困扰?有什么好的方法与之对抗吗?
1. 大脑的构造,决定了我们容易被焦虑困扰
明明知道学习很重要,可是刚看了一会儿书就拿起手机玩了起来;
明明知道健康饮食很重要,可是依然挡不住垃圾食品的诱惑。
人类作为高等动物,拥有世界上最聪明的大脑,具备低等动物所不具备的理性和智慧。
可是很多时候,为什么我们的行为却不听大脑的指挥?
这是因为,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实际上有三重大脑,它们分别为:
本能脑、情绪脑和理智脑,而非我们以为的理智脑。
而且本能脑和情绪脑支配行动的力量至今依然强大,连理智脑也得甘拜下风。
本能脑源于约3.6亿年前的爬行动物时代,结构很简单,只有一个条件反射模块。
依靠这个模块,大脑能够对环境快速做出反应。比如遇到危险就逃跑,遇到猎物就进行捕食。
到了大约2亿年前,哺乳动物开始上场,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哺乳动物进化出了情绪。
比如,恐惧情绪,可以让自己远离危险;兴奋情绪,可以让自己专注捕捉猎物。
而在距今约250万年前,人类才从哺乳动物中进化出来,逐渐演化出了理智脑。
和最后才进化出来的理智脑相比,原始脑和情绪脑的结构虽然简单得多,但已经能够很好地适应环境,而且具备以下特点:
厌恶等待和不确定,偏爱确定和及时满足的事情。
原因在于,在资源匮乏充满危险的环境中,生存作为头等大事,丝毫的迟疑和等待,就会有丧命的危险。
比方说,如果不及时享受食物,就可能会被饿死;如果不及时对危险做出判断,就可能成为敌人的口中餐。
而且,理智脑中类似思考和分析这样的功能因为太耗费体能,容易对生存构成威胁,一直被本能脑和情绪脑所排斥,理智脑虽然想反抗但势单力薄总是失败。
所以,反馈周期短、立刻可以看到结果的事深受我们喜欢,比如打游戏、刷视频。
而对于反馈周期长、结果不确定的事情,比如看书、学习提升等我们总是缺乏耐心。
因而,当一件事迟迟看不到结果,我们就会被焦虑和烦躁情绪重重包围。
2. 大脑的偏好,决定了我们容易走向焦虑
那么,大脑还隐藏着哪些我们难以察觉的秘密呢?来试着记住以下两组数字:
A. 8 5 9 3 6 1 7 2 4
B. 1 2 3 4 5 6 7 8 9
假如用10秒钟时间,你能记住哪组数字呢?是不是第二组?
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无论是记忆还是思考,都更喜欢有规律的事物,对乱七八糟毫无规律的事物不太敏感。
比方说,熊孩子不听话,你揍了他一顿,熊孩子老老实实听话了,我们的大脑就会把这两者联系起来,并当成是规律记忆。
熊孩子以后再次作妖的时候,我们就会毫不犹豫地采取这种方法驯服熊孩子;
你尝试着用一种新的烹饪方法做了一道菜,被家人连连称赞,吃了个精光。
我们的大脑就会把这两者联系起来,认为这种方法才是首选的打开方式。
当下次我们还打算做这道菜时,脑海中马上想到的一定这种方法,而非老方法。
如果你理解了这一点,那么就能很好地理解:为什么看到那些和自己有过类似经历、而如今走向成功的例子,能够强烈地鼓舞到我们,并让我们产生马上行动的想法。
可是,真正能和例子中一样,走向成功的又有几个人呢?如果付出了许多,却迟迟看不到结果,难免会陷入焦虑之中。
不知道你想过没,大脑经过一番思考,为什么会得出如此不理智的结论呢?
这是因为大脑喜欢有规律的事物,也包括思考方式本身。
比如,从局部到整体的思考方式。举个例子,修车师傅经常靠着汽车发动起来的声音,判断故障。
再拿上面的例子来说,局部就是:我们和成功人士有着类似的成长经历。
整体就是:经过努力克服重重困难,也会和成功人士一样,走向成功。
关于这一点,正如畅销书《思考,快与慢》中卡尼曼教授所讲:很多时候大脑都想走捷径,去寻找相对比较简单的决策过程。
很多时候人类的思考,不是科学、客观地去思考这个问题是什么,而是去思考这个问题像什么。
3. 焦虑,源于自我价值感的缺失
我们被焦虑重重包围,很多人把原因归结于生活压力大,但从深层次的角度看,其实这只是压垮我们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
如果持怀疑态度,那么请试着认真思考以下问题:第一,你是如何认识自我的?
第二,是他人的评价,还是和周围人的比较,或是其它什么方式?
山本耀司曾说:“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我们要把自己抛出去,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什么是“自己”。那么,你撞上的是什么呢?估计大部分人从小的教育和环境都难逃比较吧?
比如“你怎么笨,连这么简单的题都学不会”“张叔叔家的儿子今年考上了重点中学”“李阿姨家的闺女现在可牛了,是项目负责人”等等。
这种话听多了,以至于我们在骨子里已根深蒂固地认为“如果自己不够优秀或成功,就不配得到他人的认可”。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因为我们的自我价值感都是建立在比较之中的。
而所谓的自我,早已只剩空壳。
比如,生活不顺时就垂头丧气、自我贬低,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春风得意时就目空一切,觉得别人理应羡慕自己。却无法意识到:内在的自我一直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无法客观理性地看待自身的优缺点,找不到自己独特的价值,也无法正确地看待别人。
这样的我们,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和评价,也会暗自和他人进行对比,甚至为了迎合他人的目光,忽略自我真实的感受。
当我们长大成年后,依然如此。
比如,听到某某混得好的消息时,下意识的第一反应是在内心感慨自己和对方的差距,焦虑也就在所难免。
而后才是礼貌地向对方祝贺和赞美,但内心的波澜和不安也只有自己清楚。
但自我价值感强的人,却能够坦然接受自己,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能看到自己的价值,不会妄自菲薄看轻自己,也不会轻易拿自己和他人作对比。
最后,想和大家聊聊对抗焦虑的方法,希望能对你也有所帮助。
冰山模型,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与提出的,全面描述一个人个体素养要素的模型。
这个模型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一种更为有利的工具。
它不仅能够满足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而且成为进行人员素质测评的重要依据。
冰山模型将人个体素质的不同,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
受冰山模型的启发,我也发现了对抗焦虑的冰山模型,暂且称之为冰山模型法吧。
假如把目标分为“冰山以上部分””和“冰山以下部分“,或简单地称为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
如果我们做一件事时,专注于隐性目标,就会大大地减少被焦虑困扰的可能。
举个例子,比方说我想要减肥想让身材变好,制定了2个月减重10斤的目标。
如果我每天起来称体重,盯着体重不放,在体重不变或增加,在看到某女星一个月迅速瘦身30斤的新闻时,难免会焦虑困扰。
这时候,说不定哪天坚持不下去就放弃了。
但是,假如我把所有的关注点都放在体脂率和心肺功能的变化,而不和任何人比较体重这样的显性目标呢?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当腰围减少了,整个人变得轻盈,整个人都有型了,体重的减轻是不是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这是因为一件事物的改变,内因才是关键,而外因其实是内因改变的表现而已,所以如果只关注显性目标,只会让人变得焦虑和烦躁。
当然,运用这个方法的前提是,必须要找到目标的隐性目标才行。
你是否被焦虑所困扰呢?欢迎交流讨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