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旱季控温注意好,花生长得旺不烂根,这方法要知道
在广袤无垠的高原地区,旱季的到来总给农作物的生长带来严峻的挑战。尤其是花生这种对生长环境要求颇高的作物,在高温与干旱的双重作用下,极易出现生长不良甚至烂根的情况。但只要掌握了科学的控温方法,就能让花生在这艰难的环境中依然茁壮成长,生机盎然。
我们先来看看花生在不理想生长环境中的表现。在未经精心调控温度的高原旱季,花生往往会遭遇诸多问题。高温使得土壤水分迅速蒸发,土壤湿度常常降低到正常水平的一半以下。在这种极度干燥的土壤中,花生根系的吸水能力大幅减弱,数据显示,正常湿润环境下,花生根系每日吸水量可达 2 - 3 升,而在严重干旱时,吸水量能锐减至不足 0.5 升。根系长期得不到充足水分,生长发育受限,进而影响地上部分的生长,叶片发黄、变小,光合作用效率降低,产量自然难以保证。
而高温还会带来另一重威胁——烂根。高温使得根系细胞代谢紊乱,细胞膜结构可能受损。当温度超过 35 摄氏度时,花生根系细胞膜的完整性就会受到影响,细胞内物质外渗,这就为各种病菌和害虫的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一旦遭受侵扰,花生根系迅速溃烂,严重时,根部烂根比例可达 30%以上,整株花生甚至会死亡。
相比之下,精心调控温度环境下生长的花生则展现出截然不同的一面。那些经过科学管理的花生田,即使处于高原旱季,也依然生机勃勃。它们的根系粗壮且发达,在湿润且温度适宜的土壤中,根系每天能够高效吸收充足的水分和养分,维持植株的正常生长。地上部分叶片浓绿、厚实,光合作用效率高,能够制造和储备大量的营养物质。
那么,究竟该如何在高原旱季实现对花生生长温度的精准调控呢?首先,土壤的翻耕与覆盖至关重要。在播种前,要对土地进行深翻,深度达到 30 - 40 厘米。这样的深度能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为花生根系的生长创造良好条件。播种后,在土壤表面覆盖一层厚度约 5 - 8 厘米的稻草或地膜。稻草覆盖能起到遮阳保湿的作用,有效地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据数据统计,覆盖稻草的土壤,其水分蒸发量能减少 60% - 70%。而地膜覆盖不仅能保持土壤水分,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温度,在旱季夜间,地膜下的土壤温度比开阔裸露土壤高 2 - 3 摄氏度,为花生根系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生长温床。
灌溉也是调控温度的重要手段。在高原旱季,要根据土壤湿度和花生生长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灌溉计划。一般来说,每周进行 2 - 3 次灌溉。灌溉时要采取小水漫灌的方式,确保水分均匀渗透到土壤深处,避免大水漫灌造成土壤板结,影响根系生长。当土壤温度超过 30 摄氏度时,适当增加灌溉频率和水量。每次灌溉的水量要保证土壤湿度达到[X]% - [X]%之间。通过合理的灌溉,不仅能满足花生对水分的需求,还能通过水蒸发吸热的作用,调节土壤温度。
此外,合理密植与间作套种也有助于调控花生生长环境的温度。在高原旱季,采用合理的种植密度,能有效避免花生植株之间的过度竞争,使空气流通更加顺畅。种植密度一般控制为每亩[X] - [X]株。间作套种也是一种科学的种植模式,例如玉米与花生间作,玉米植株高大,能为花生提供一定的遮荫,降低光照强度和温度,为花生创造一个较为凉爽的生长环境。与传统花生单作相比,间作玉米后,花生生长环境的平均温度可降低 3 - 5 摄氏度。
病虫害的防治同样不可忽视。高温干旱的环境为病虫害的滋生提供了有利条件。花生易受到叶斑病、根腐病和蚜虫等病虫害的侵袭。加强病虫害的监测与预警,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生物防治可以利用害虫的天敌,如赤眼蜂防治蚜虫;物理防治可以通过悬挂黄板诱杀害虫;化学防治要在病虫害达到防治标准时,选择低毒、高效的农药进行喷雾防治,避免农药对花生生长和环境造成污染。
在高原旱季,通过科学合理地调控花生生长环境的温度,我们就能为花生的生长发育创造出一个理想的生长环境,使其茁壮成长,避免烂根的情况发生,从而实现稳产高产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