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水食物少了让人烦躁抑郁?解决血糖上升发胖问题,要这么做

李可乐知识分享 2024-11-12 10:01:14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碳水化合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主食,比如米饭、面条、面包,它们为我们提供了,日常活动所需的大部分能量。

曾经人们认为,只要摄入足够的碳水化合物,就能保持身体健康,然而随着近年来,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的流行,很多人开始对碳水,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看法。

一方面,我们担心吃太多碳水会导致血糖升高、体重增加,甚至引发一些代谢问题,另一方面,当我们减少碳水的摄入时,却常常感到情绪低落、容易发脾气,甚至感觉到抑郁。

谢女士今年45岁,最近也被查出血糖偏高,医生建议她控制碳水摄入,并减少主食量,以帮助降低血糖水平。

于是,她开始尝试将白米饭替换成了菜花饭,将面食替换成了低碳水的生菜包,一段时间后,她的血糖有所控制,但她也开始感觉到一种,前所未有的低落情绪。

谢女士的家人开始注意到,她的脾气变得越来越急躁,对日常的小事儿也会产生莫名的烦躁感。

以前她爱出门旅行,但最近她却宁可一个人待在家里,不愿意参与任何社交活动。

那么,碳水化合物为什么会与我们的情绪,如此紧密相连呢?

对于血糖偏高的朋友们来说,如何找到一个既能控制血糖和体重,又不会让情绪受到影响的平衡点?

血糖上升后,为什么会发胖?

实际上,血糖的上升,与体重增加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背后牵涉到多种生理机制,而其中最关键的一个点,就是胰岛素的作用。

胰岛素,是由胰腺分泌的一种激素,它的主要任务是帮助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细胞,以供能量使用,当血糖频繁上升时,胰岛素的分泌也会相应增加,从而导致一个恶性循环。

当我们摄入大量高糖、高碳水化合物食物时,血糖会迅速上升,胰腺会分泌大量的胰岛素来帮助稳定血糖。

这种反复的过程会导致胰岛素过度分泌,而长期如此会导致胰岛素抵抗,所谓胰岛素抵抗,是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导致胰岛素在细胞中的作用变得低效。

为了补偿这一点,胰腺需要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发挥同样的功能。

当胰岛素水平过高时,除了帮助细胞吸收葡萄糖外,它还有一个副作用——促进脂肪的合成和储存。

胰岛素不仅帮助葡萄糖转化为肌肉和肝脏中的糖原,还会将多余的葡萄糖转化为脂肪,并存储在身体的脂肪细胞中,尤其是腹部区域。

因此,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血糖长期偏高的人,往往会积累更多的腹部脂肪,并且更容易发胖。

胰岛素,还具有抑制脂肪分解的作用。

正常情况下,脂肪的分解是身体获取能量的一部分,当胰岛素水平过高时,脂肪分解的过程被显著抑制,意味着身体难以从脂肪中获取能量,而只能依赖于碳水化合物供能。

这使得脂肪更难被消耗,导致肥胖问题进一步加剧。

如果想改善这一情况,可以控制饮食中的高GI食物,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以及适度的运动,都可以有效减少血糖的剧烈波动,降低胰岛素的分泌,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控制体重。

高血糖确实要控制碳水,但并不是不吃

许多人认为,高血糖就应该彻底避免碳水化合物,可完全不吃碳水,也可能会对心理和情绪产生负面影响,毕竟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与大脑中“快乐激素”有关。

血清素是一种神经递质,它在调节情绪、缓解焦虑、促进睡眠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血清素的合成则依赖于一种叫做色氨酸的氨基酸。

色氨酸的有效进入脑中,又需要碳水化合物的帮助。

当我们摄入碳水化合物时,胰岛素的分泌会增加,这会使得血液中的其他氨基酸水平下降,色氨酸因此获得了“进入通行证”,更容易进入脑中并转化为血清素。

血清素的增加,可以有效提高人的情绪状态,让人感到愉悦和放松,特别是在面对日常压力的时候,碳水化合物可以为我们提供额外的情绪支撑,帮助缓解焦虑和提升心情。

相反,当碳水摄入不足时,色氨酸无法顺利进入大脑,导致血清素的合成减少。

这种情况下,人们就会出现情绪低落、烦躁、甚至抑郁的情况,尤其是在长期坚持低碳水饮食的过程中,这种负面情绪的积累可能变得非常明显。

一些人在节食或低碳水饮食过程中感到疲惫、不安,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生活质量,这都是因为血清素水平不足导致的。

除此之外,碳水化合物还与其他神经递质的平衡有关系,比如,碳水的摄入还能影响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与我们的动力和奖赏机制密切相关。

适度的碳水摄入,不仅能保持情绪的稳定,还能帮助我们维持对日常活动的兴趣和参与感。

对于高血糖患者,完全杜绝碳水化合物会使得生活质量下降,从而影响长远的健康状态,合理控制碳水摄入,而不是完全杜绝,是更加健康的选择。

平时呢,可以适量地选择富含膳食纤维的低GI碳水化合物,如全谷物、燕麦、豆类等,既能避免血糖的快速上升,也能确保足够的色氨酸进入大脑,从而保持血清素的正常水平。

这样既能管理血糖,又不至于让自己的情绪受到影响。

普通人和高血糖患者,碳水摄入多少比较合适?

这需要根据个人的体质、健康状态,还有活动水平来具体衡量。

普通人的碳水摄入量,一般应占到总热量的45%-65%,这意味着一天中大约有一半的能量,应该来自于碳水化合物。

而对于高血糖患者,则需要适当减少碳水的比例,但并不是完全排除。

具体来说,高血糖患者可以把碳水化合物的比例,控制在总热量的35%-50%,这并不意味着高血糖患者需要彻底排斥碳水,而是要更加谨慎地,选择摄入的碳水来源。

例如全谷物、豆类和蔬菜等。

低GI食物,能缓慢释放葡萄糖,使血糖水平更为平稳地上升,避免因血糖剧烈波动,而引起的胰岛素过度分泌,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血糖的管理,还可以减少对胰岛素的压力,预防胰岛素抵抗的进一步发展。

在具体实施上,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应该均衡地分布在一日三餐中。

这样可以帮助血糖保持相对稳定,避免某一餐碳水摄入过多,或过少而导致血糖剧烈波动的情况,例如,很多人习惯于在晚餐时,大量摄入碳水化合物。

这样的做法,容易导致血糖在夜间上升,影响睡眠和身体的代谢节律,相反,将碳水化合物适量分配到每一餐中,不仅可以提供持续的能量,还能帮助调节情绪,减少空腹感带来的不适。

对于那些,需要严格控制体重的高血糖患者来说,可以在专业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适量减少碳水的摄入,但要注意避免走向极端。

总之,完全不吃碳水化合物是不可取的。

这样不仅会对情绪产生负面影响,还会因为缺乏足够的碳水化合物,而引起代谢问题,碳水化合物是大脑主要的能量来源,长期缺乏,可能导致注意力不集中、疲劳感加重,甚至是免疫力下降。

同时,碳水化合物还与蛋白质、脂肪的代谢密切相关,完全不摄入碳水会影响其他营养素的均衡摄入,导致健康问题的进一步恶化。

所以说呢,找到适合自己的碳水摄入比例,并且优先选择富含膳食纤维,和低GI的碳水化合物,是高血糖患者控制血糖的关键。

在日常饮食中,适当搭配蛋白质和健康脂肪,也能帮助减缓碳水化合物吸收的速度,使血糖水平更加稳定,这样一来不仅有助于控制血糖,还能帮助我们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保持生活质量。

结语

碳水化合物,作为我们饮食中重要的一部分,有其不可忽视的作用。

对于普通人来说,均衡摄入碳水化合物不仅能提供能量,还有助于心理健康,而对于高血糖患者来说,合理地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可以帮助控制血糖和体重,但并不是完全排斥碳水。

找到适合自己的碳水摄入平衡点,既能控制血糖又能保持心情愉悦,才是我们真正追求的健康生活方式,正如谢女士,在调整饮食后逐渐意识到的那样,健康不仅是数字上的达标。

0 阅读:3

李可乐知识分享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