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惊春清谷天”,当节气的轮转将时光带入清明,这个承载着千年华夏情怀的节点,宛如一扇通往历史深处与自然怀抱的窗扉,被轻轻推开。在古诗词的墨香里,清明的景致、情思与哲思,穿越时空,熠熠生辉。
《清明》—— 杜牧(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笔下的《清明》,无疑是清明诗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经典。“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短短十四字,如同一幅烟雨朦胧的水墨画,将清明时分那如丝如缕的细雨,和雨中行人怅惘若失的神态勾勒得入木三分。纷纷细雨,似是天地同悲,洒落在大地上,也打湿了行人的心。那 “欲断魂” 的愁苦,或许是对逝去亲人的无尽思念,或许是漂泊异乡的孤寂落寞,在这清冷的雨中被无限放大。而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又于哀愁中宕出一抹悠然,宛如黑暗中的一点微光,给人慰藉。那隐于杏花深处的酒肆,承载着人们想要借酒消愁、暂忘烦忧的渴望,也让清明的愁绪有了一处安放之所。
《清明日对酒》—— 高翥(宋)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高翥的《清明日对酒》则将视角聚焦于清明祭扫的场景。“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南北山头,墓冢林立,清明一到,人们纷纷前往,或捧一束鲜花,或携几叠纸钱,用各自的方式向先人寄托哀思。“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这两句堪称神来之笔,纸灰随风飘舞,恰似翩跹白蝶,那是生者与逝者沟通的信使;而泣血的悲痛,竟似能染红杜鹃,将思念之深、哀恸之切具象化,读来令人肝肠寸断。后半首诗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又以强烈的对比,道出了生死相隔的现实与生活的无奈。白日墓前,人们沉浸在对逝者的缅怀中;夜晚归家,儿女们的欢声笑语却又昭示着生命的延续,生死与共,悲欢交织,正是清明给予世人的深沉叩问。
《清明夜》—— 白居易(唐)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白居易的《清明夜》则别具一番静谧清幽的韵味。“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清风徐来,月色朦胧,刺史府邸的碧瓦红墙在这柔美的夜色中更显雅致。诗人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于回廊踱步,时而停歇,静静聆听远处传来的弦乐管声,悄然欣赏月下繁花。这般闲适悠然,看似与清明的肃穆有些许背离,实则不然,这是在追思之余,对当下生活片刻宁静的珍视,是于哀伤中寻得的一抹温柔,让清明既有沉痛,亦有生活的温度。
《清明日》—— 温庭筠(唐)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温庭筠在《清明日》里,以细腻笔触描绘了清明的春日盛景。“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将手持画扇的美丽女子置于红郁金花盛放的春树间,人面春花,相互映衬,明艳动人。“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写人们外出踏青,踏过沾满露水的繁花,归来时又穿过轻柔摆动的柳丝,一幅春日游赏图跃然纸上。清明时节,万物复苏,人们在祭扫之后,投身自然怀抱,赏春景、沐春风,让生命在自然的滋养中重焕生机,这也是清明传统习俗的要义所在。
《清明即事》—— 孟浩然(唐)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孟浩然的《清明即事》,开篇点明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在京城之中,清明的氛围格外浓重,而人心也自然而然地被愁绪填满。“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道路上车水马龙,人们纷纷前往东郊祭扫,东城的柳色翠绿欲滴,生机盎然的春景与凝重的愁思并置,愈发衬托出内心的惆怅。“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落花缤纷,芳草萋萋,黄莺翩飞,蝴蝶嬉戏,大自然遵循着它的规律,不因人事的悲欢而停歇。诗人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独坐空堂,以茶代酒,在对先人的追忆中,感悟生命的流转。
《清明日园林寄友人》—— 贾岛(唐)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
贾岛的《清明日园林寄友人》,在清明这一特殊时日,将思念寄予园林胜景。“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清明之时,园林中处处皆是美景,晴日暖风吹拂柳絮,新起的厨烟袅袅升腾。“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诗人漫步于杜若草蔓延的小径,不禁想起往昔的贤友,盼望着能与友人相聚,“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于落花缤纷之际,把酒言欢,畅叙幽情,让清明的思念不再局限于阴阳相隔,亦包含对远方挚友的牵挂。
《破阵子・春景》—— 晏殊(宋)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晏殊的《破阵子・春景》,将清明置于春社与暮春的美好时空中。“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燕子归来,春社热闹开场,梨花飘落,清明接踵而至,时间的脚步在春日里匆匆前行。“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池塘边几点碧苔,树叶下传来黄鹂的清脆鸣声,白昼渐长,柳絮轻盈飞舞,好一幅清新明丽的暮春画卷。后半阕写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少女们在采桑小径上嬉笑玩闹,斗草为乐,那纯真的笑容、欢快的笑声,为清明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展现出生命在传承与延续中的无尽活力。
《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辛弃疾(宋)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刬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经别。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闻道绮陌东头,行人长见,帘底纤纤月。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
辛弃疾的《念奴娇・书东流村壁》,清明时节,野棠花落,勾起诗人对往昔的追忆。“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时光飞逝,清明又至,野棠花的凋零仿佛是岁月流逝的无声叹息。“刬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东风扰梦,独卧云屏,寒意侵袭,漂泊之感油然而生。“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经别”,忆起往昔在曲岸饮酒、垂杨下系马与恋人分别的场景,如今 “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物是人非,满心惆怅。清明成为了承载回忆与相思之苦的节点,在伤怀过去的同时,也饱含着对人生聚散无常的喟叹。
《清明》—— 黄庭坚(宋)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黄庭坚的《清明》,起笔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形成鲜明对比。清明佳节,桃李争艳,似在欢笑,而野外的荒坟却散发着哀愁,一喜一悲,生死对照,引发人们对生命短暂与无常的思考。“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春雷乍响,唤醒沉睡的龙蛇,春雨充沛,滋润郊原的草木,大自然在清明焕发出新生力量,与人间的生死轮回相互呼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诗人巧用典故,讽刺世间的丑恶与高洁之士的坚守,清明之际,在对先人的追思中审视人性,更具深意。最后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千秋万代之后,贤人与愚人皆化作一抔黄土,淹没于蓬蒿之中,于豁达中饱含沧桑,道出人生终极的归宿。
《清明》—— 王禹偁(宋)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王禹偁的《清明》,描绘出一种清苦却又安贫乐道的清明心境。“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没有繁花美酒相伴,清明过得平淡寂寥,如同山野僧人般清苦。“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前一日向邻家讨来新火,清晨在窗前点亮读书灯,于贫寒中不坠青云之志,将清明的意义拓展至对知识的追求、对精神富足的坚守,别具一番风骨。
这些古诗词中的清明,或哀愁、或闲适、或激昂、或淡泊,它们是古人在清明时节灵魂的低语,让后世的我们得以在千百年后的今天,依然能触摸到那个时代的温度,感受清明在岁月长河中的厚重沉淀。于诗韵中品味清明,我们既能体悟对先人的追思缅怀,又能汲取生命奋进、珍惜当下的力量,让这一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核,在现代社会中继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