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识人术:“两腮无肉不可交”,后面一句更经典,竟少有人知
在古代中国,人们常说:“不识货,半世苦;不识人,一生苦。”这句俗语深刻地强调了认人识人的重要性。事实上,认识一个人的第一步通常是通过外貌来评价,这在中国古代尤为重要,甚至在科举考试中,一个人的相貌是否端正都被列为选拔官员的首要标准。
唐朝时期,吏部在选拔官员时,制定了一套严格的标准,其中包括“身言书判”,而在这些标准中,长相和身材排在第一位。入选官员需要仪表端庄,拥有标准的国字脸,因为这种相貌被认为更具威严,适合代表朝廷。
举个例子,三国时期著名的谋士司马懿就因相貌上的一些特征被人误解为会谋反的人,这导致曹操视其为眼中钉,竭力要除掉他。这不是孤例,明朝首辅夏言也因为他的相貌非常端庄而备受皇帝青睐,从而开启了自己的官场升迁之路。
因此,中国留下了众多教导人如何识人的俗语,其中一句广为人知的是:“两腮无肉不可交”,意指一个人如果面色憔悴,缺乏血肉之气,不够可靠,不值得交往。这样的认知源自古人对相貌的重视,认为一个人的外表能反映其性格和可信度,因此,相貌成为了古代社会中重要的社交因素。
在古代中国,相由心生的信仰深刻地融入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尤其在科举制度下,观察外貌成了挑选官员的一项重要标准。曾国藩,一个崭露头角的清朝官员,曾经著书立说,写下了一本名为《冰鉴》的著作,旨在教导人们如何通过相貌来洞察他人。这本书成为了当时的畅销之作,甚至一直流传至今,证明了古人对相貌的观察和理解。
社会发展水平低,信息匮乏,人们的社交圈相对有限,这使得如何看人、如何选择朋友变得至关重要。在古代,试错的代价相对较低,但面临的危险却相对较大。因此,人们竭力寻求通过相貌来判断一个人的性格和可信度,以降低风险和避免不幸的降临。
在这个充满古代气息的故事中,曾国藩的《冰鉴》成为一本备受推崇的指南,帮助人们穿越时光的隧道,深入探索一个古老的社会,其中相貌背后隐藏着无尽的智慧和谋略。这是一个时光倒流的冒险,引领人们领悟相貌如何成为了古代中国社交生活中的一个关键元素。
在古代中国,有一句广为人知的俗语:“两腮无肉不可交。”这句话传达了一个深刻的信息,那就是一个人的相貌常常与其性格和品德息息相关。特别是那些长有“尖嘴猴腮”的人,往往被视为狡猾、奸诈,甚至不值得信任。他们的脸庞如同瘦削的刀刃,似乎永远准备着对他人发动攻击。
这一观念在古代文学中也深深扎根,尤其在小说中,这种特定相貌的人常常被刻画成反派角色。举个例子,经典小说《封神演义》中的申公豹,总是被赋予尖嘴猴腮的外貌,以凸显他狡诈的本性。这些小说作品不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加深了人们对于这一相貌特征的刻板印象,导致对这类人产生了偏见。
古代社会的生活水平相对较低,人们渴求的是温饱。因此,许多人都身材瘦弱,甚至有些人因为生活拮据而消瘦不堪。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相貌饱满的人被视为幸运充裕,有福相。特别是女性,如果拥有圆润的面容,常被认为是具备旺夫相,这在婚姻选择中也赢得了一定的优势。
古代社会的相貌观念深刻影响了人们的交往和社会互动,将外貌与个性特质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一观念的深刻根植,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塑造了人们对于相貌的深刻认知。
古代的相面学说中,有一句鲜为人知的补充:“满脸横肉为凶相”,这一断句如同一柄锐利的刀,深刻地勾画出脸上横肉满布的人所散发出的凶狠气质,令人不寒而栗。这个观点强调了相貌的力量,将外貌与性格特质密切联系,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相面学说的深刻理解。
这个说法所描述的人,不仅仅是脸上肉多、身材丰满,更是拥有一种令人印象深刻的威严之相。这种相貌特质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也得到了生动的描绘。在《水浒传》中,黑旋风李逵的满脸横肉,令他成为土匪头子,充满了凶恶气息。而在《三国演义》中,张飞张翼德的凶狠相貌,则成为他勇猛无敌的标志之一。
这样的相貌有着双重解读。在故事中,那些土匪常常拥有满脸横肉的相貌,使他们一眼看去就如同反派角色,让人心生警惕。然而,这样的外貌也赋予了人们强烈的威慑力,许多武将都被赋予了这种相貌,因为他们在战场上展现出了不屈不挠的勇气,所向披靡,杀敌无数。
张飞、夏侯惇等历史上的英勇武将都拥有这种满脸横肉的凶狠相貌,他们的形象深刻地镌刻在历史的篇章中,成为了传世之英雄,令人终身难忘。这种相貌不仅是一个标志,更是一个传承,告诉后人相貌不仅是一张脸,更是一种无畏的精神。
古代的"以貌取人"观念在社会的方方面面根深蒂固,其中包括科举制度,这一观点的传承对古代社会的影响深远。然而,文学作品也在不同程度上加强了这些刻板印象,将特定相貌与性格特质紧密联系起来。四大名著《水浒传》中的时迁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他的尖嘴猴腮外貌成为了他性格的象征。
这种现象部分是因为文学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偏见,将尖嘴猴腮的人刻画成不诚实、爱耍小聪明的形象。然而,这些典型的形象也进一步加强了人们对尖嘴猴腮相貌的刻板印象,最终导致了俗语“两腮无肉不可交”的流行。
"以貌取人"观念在文艺作品中的显著体现包括京剧歌曲《说唱脸谱》。通过颜色和动作的简短描述,这些歌曲能够迅速告诉观众一个角色的性格和特点,为人物形象的传达提供了便利。
然而,正如文艺作品的刻板印象能够为创作提供便利一样,现实生活中过于依赖外貌来判断一个人也存在风险。有些人尽管外貌普通,甚至不好看,却有着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能力,他们可以是社会中的"人中龙凤"。类似于《三国演义》中的凤雏,虽然外貌平凡,但却以聪慧过人的智慧助力刘备取得了一系列胜利,证明了外貌不应该成为唯一的判断标准。
在当今社会,虽然外貌在交往中仍然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但更加强调的是以心换心。不仅仅是恋爱中,对于人际交往和社交互动,我们更多地强调了内在品质和性格特点的重要性,而不再完全依赖外貌。
因此,"两腮无肉不可交"等古老俗语虽然有其历史背景和时代价值,但在现代社会已经失去了部分实际意义,应当被看待为一种古老的文化遗产,而非现实生活的指南。外貌只是一个表面,真正的价值和品质应该通过更深入的交流和了解来评判。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