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分17秒-仰望U9纽北跑圈回来了!品牌&技术解析

小刀三国 2024-11-30 11:27:07

超跑一词通常指的是高性能跑车,这个概念起源于20世纪中期,设计宗旨就是追求更先进的技术和极致的性能。特别是意大利在上世纪50年代开始集中推出高性能跑车,像法拉利、兰博基尼和玛莎拉蒂经过几十年的沉淀,成为了高端的代名词,他们的设计灵感通常来源于赛车,背后的商业逻辑是赛车运动长期储备的运动标签和技术口碑的变现。在那之后,各大厂商都在绞尽脑汁推出自己的超跑。往往采用轻量化材料、先进的空气动力学设计和高性能引擎,以求在各个方面都能达到最高水平。

最近仰望U9跑纽北,成绩也出来了,要我说,就这个成绩本身来说,还是不错的(大约7分17),量产售卖版价格是168万元人民币,对于它的出现,目前网络讨论十分激烈,从产品定位到品牌,从客户群体到民族情绪,大家的看法非常极端,拥护者认为这辆车不光悬架能站起来,身后的品牌乃至中国汽车产业也站起来了,挑战者认为这辆车距离真正的超跑还有很大的距离。那么本期我们剥离这些情绪化因素,从大家最关心也是最好奇的三个技术领域,讲讲U9的技术优势与挑战。

那么说到技术,一台超跑核心选择之一就是碳舱,这台车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单体壳碳舱,这里有俩概念,一是碳纤维,二是单体壳。几十年前的F1赛车,就使用了碳纤维。但目前国内我们路上见到的碳纤维,大多数以覆盖件为主,比如一些贴片和风格装饰,也有部分承力件比如老王之前讲的宝马CLAR平台中的碳纤维骨架贴片,但并不是力学性能的主要承担者。那么这就要说到后一个概念了,单体壳这个概念你可以简单理解为,就是这辆车从A柱,到前轮拱的后半段,以及整个车身地板横梁直接到整个驾驶舱都是一体碳纤维的,而且它的能量传导定义,是基于整体分散作用力的需求来设计的,正常跑圈这个碳舱主要贡献一个5万4千多的抗扭刚度,碰撞时如果受到冲击,能够将能量分散吸收到层叠的碳纤维材料中来保护乘员。

那么这个宣传中所谓的T700碳纤维是什么意思,行业里说的300、700、800是碳纤维在预浸料这个工艺的时候,因为原丝性能不同而有的分类。300的抗拉强度在3500兆帕,700在4900左右,800则可以达到5800,航天等级普遍要求是T1000以上。老王列了一下不同材料考察的六个维度,大家可以对比一下区别。另外,这台车车门和前舱以及周边很多地方都是碳纤维材料的,这磕一下估计价格不菲。说到碳呢,这台车还有个地方是碳的,就是这个刹车盘。

仰望U9 标配的这套碳陶制动盘以及整套制动系统,比亚迪声称是自研的,实话说这一块很令人惊讶,原则来讲,这个零部件是要交给供应商的,根据公开消息显示,仰望U9的制动盘很可能是来自金博股份的“龙鳞”系列的碳陶制动盘,这家供应商同时也是广汽埃安 Hyper SSR 的供应商之一。 另外,老王也从公开信息中查到了一个叫天宜上佳的公司,他的官网曾经暗示过他们家也可能是仰望U9碳陶制动盘的供应商之一,但这两家都可能不算严格的一级供应商,因为最终刹车系统的调校整合,依旧是比亚迪自己做的,这一点大家要分清,不然活塞上这两个字比亚迪应该是不会写的。 这种制动盘,它的主体就是碳,表面渗透硅元素之后形成了碳化硅裂纹涂层,轻量化的同时,还能扛住1400度的高温,赛道上可以做到稳如老狗。之前接触过航天方面的朋友跟老王说,航天领域碳陶也有不少应用,但更多的是对离子冲刷和强辐射的特殊防护要求,不过你可以认为除了这两项,车用碳陶的科技含量和复杂度一点不弱于航天水平。那么如今比亚迪能够绕开brembo这类的一线公司自己开发这个,我觉得对用户来说,还是一个福音,值得点赞的。

上面提到的这几家公司老王人托人都能建立联系,如果大家感兴趣下方点赞,咱们找个机会直接拿零部件来聊。据我之前的了解,这类制动盘比较有挑战的地方有两处,一个是气相渗透这个工艺,负责把更多的碳元素融进短纤维或者长纤维的多孔结构中,第二就是高温炉的渗硅工艺,这两个步骤的学名叫做CVI增碳和反应熔渗陶瓷化工艺。现在这两个工艺咱们在逐渐掌握,之前价格高,是因为国外供应商+代理商层层抽成最终变成天价,实际上现在产业链已经能把成本做到大四位数这个级别,虽然依旧很贵,但对车辆成本控制来说已经非常友好了,这是咱们国家产业链完善的一种体现。

动力总成是一台超跑超跑最核心的,这台车1300马力、2.36秒的官方百公里加速,以及300大几十的极速,这个数据是比较亮眼的。目前为止,这台车应该是第一款量产四轮分布式电机的超跑,每个车轮都是一台独立驱动电机。传统燃油车是通过差速器来处理内外车轮转速差的。但分布式可以通过调整每个车轮的电机参数来实现类似效果。

带来的好处是什么呢?除了最基础的,那些在U8上已经展示过的易四方泊车和原地掉头以外,对超跑来说,最有特点的是四轮分布电机有一个差动转向能力,能在弯心处更顺滑地调节车身姿态,还记得我上一期带大家推演的二自由度1/4垂向模型么,理解这个模型,对学习差动算法的控制模型也有一定帮助,相关专利早在10几年前就有了,比如最近我就在学习同济大学余卓平教授的《分布式电驱动的操纵性改善控制方法》这个专利,里面有三个结论很有趣,第一是差动转向控制算法能显著减小方向盘力矩、减小驾驶员负担,第二是差动转向算法能提升横摆角速度响应和过弯极限车速,第三是,与差动转向匹配的矢量分配联合算法也可以改善操纵性。本期我们提到的这个专利只是冰山一角,类似的专利国内的车企目前都开始逐步积累。

另外,U9这个转向助力曲线,随着你的驾驶,很可能还会有一个学习能力,通过每次OTA帮用户选一条更合适的差动转向助力曲线、云辇X悬架也可以和四轮分布电机一起,根据方向盘转角和车辆参数算出来的横摆去提供合适的支撑,之前发布会为什么说这辆车要展示原地起跳也是一种能力展示,展示的是行程的主动调节能力、单轴举升速度和举升力。有了这些,说明这辆车在极限过弯时,可以主动调节车身的载荷转移,这才是云辇X原地起跳最核心的看点。与此同时,剧烈的侧向加速度和横摆对驾驶员带来的紧张感,也会被分布式电机和云辇X提供的支撑以及主动座椅侧向的包裹去分担一部分。

那么,说了这么多优点,分布式驱动最大挑战是什么呢?我认为不是峰值功率,也不是维护保养,而是代步状态下的电耗,加上仰望U9只有80度的磷酸铁锂电池,续航和电耗可能都不会太乐观,好在这类车不强调续航,我有个关系还不错的粉丝,他曾经参与过U9的铝合金版本的车身设计,不过正如大家所见,后来这个项目被碳纤维替代了,可见,易四方和云辇以及智能化还是为这辆车带来了不少轻量化的压力。但他跟我讲,铝合金车身团队在超跑的制备上同样积累了大量的knowhow,他们的研究并没有白费,今后也可以用在比亚迪的其他车型上,这也为他们带来了很多机会。

那么说到这个轻量化和性能压力,就不得不说,在专业领域,大家格外重视的圈速表现了,有人说这个圈速,仰望U9距离像法拉利488Pista(7分0秒03. 315)和奔驰AMG GTR(7分10秒92)这些车还有不少差距,暂时没达到顶尖超跑的水平。但老王对此持中立态度,我非常认可专业圈对数据的坚持,与此同时,一个是价格可能也不在一个水平,另一个我认为比亚迪可能对第一代U9的销量不是特别在意,因为它更想把U9作为一个技术载体和试验田。

打造一个像易四方或者云辇这样的技术IP不容易,比如云辇跑赛道领域争议就蛮大的,但一定要这么做,缺乏这个的后果,就是在车型受到舆论打击时,这个IP无法站出来从完全不同的技术角度帮助品牌进行行业塑造。擅长生活方式驱动的品牌,打造车型肯定没毛病,智能化也有不少开拓,但这叫做顺风局,逆风局之中在汽车垂直领域,如果没有一个像BYD的云辇、易四方、DM5、刀片电池、ITAC之类的技术概念作为品牌支撑,或许也只有去强调光明与黑暗来做反击了吧。当然比亚迪这里不是说就塑造完美了,只是这个概念他夯实的非常早,且初见成效,核心技术这个地基一旦开始夯实。后续迭代的速度将会给它的对手带来相当大的压力。目前这台车电机内部的结构披露不多,今年我想找个机会给大家做进一步的解读,因为这里面有太多值得讲的。

我们也期待像仰望U9、小米SU7 Ultra、广汽HyperSSR这类的国产“电跑”,在风驰电掣的赛车场上应用成熟,并逐渐把高端技术下放到更加亲民的车型上,我想,这才是真正叫做取之于民,造福于民。我是老王,下期见!

0 阅读:1
小刀三国

小刀三国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