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中,随着严贡生和严监生兄弟的上线,王德王仁哥俩也上线了,作为严监生的大舅哥,他们之间也算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世人皆说,《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小说,这一点在这四个人的名字上,倒是显得特为突出。
先说严家兄弟——
严贡生名大位,字致中,严监生名大育,字致和,这两个名字出自《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严监生还好点,他虽然被当成了吝啬鬼,但是他的吝啬,主要是对自己而言,面对其他人的时候,他并没有那么刻薄。
至于严贡生,就是妥妥的斯文败类,从出场开始,他就没做过一件人事。
王德王仁两兄弟,同样也是读书人,按照书中的说法,王德是“府学廪膳生员”,王仁是“县学廪膳生员”
明朝时候,“府学廪膳生员”和“县学廪膳生员”都是由公家供给膳食的生员,不仅每月可以领到每月六斗米的补助,还可免其家差徭二丁,只是两人领取的补助来源不同而已。。
简而言之,作为“廪生”的王德王仁,就是拿工资的学生,虽然还没取得功名,但也在享受基层公务员的待遇,还不用干事那种。
王德字于据,王仁字于依,这两个名字出自《论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是孔子教育做人的思想总纲,可是这俩人真的是白白糟蹋了两个名字,因为他们无才无能、无德无仁、无情无义。
(图转网,如侵删)
“学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这是古代读书人的最终追求,明清两代之所以要设立府学、县学等教育机构,给王德王仁这些生员创造学习机会,就是为了培养治国所需要的人才。
不过,从王德王仁两人的表现来看,他们身上的才能,着实少得可怜。
当时严贡生被王小二和黄梦统起诉之后,严贡生一走了之,严监生打发走了差役之后,就急匆匆地找来王德王仁两兄弟商量该这么解决这件事。
但是他们来了之后,东拉西扯大半天,也没有想出办法,最后还是王仁出主意说,由他们去找王小二和黄梦统,说把猪还给王小二,把借据不作数。
初看这一节的时候觉得没什么,但是再读这一节的时候,却发现了蹊跷——猪现在在严贡生手里,借据也在严家,不去找严贡生要猪或者借据,反倒是找这两件事的苦主,怎么想都觉得滑稽。
看严监生不接招,王德马上跟上,要严监生自己拿钱赔给王小二。虽然最终事情得到了解决,但是严监生却白白损失了十几两银子。
事情解决之后,严监生设宴感谢他们,可是他们却又开始“拿班作势”不愿来,等到来了之后,却又喝得尽兴。
作为廪生,虽然地位不及贡生、监生,但是作为读书人,至少也明白一些事理,但是真正遇到矛盾纠纷的时候,他们想出的办法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和稀泥。
这样的人,一旦真的做了官,还不知道会判出多少冤假错案。
(图转网,如侵删)
无才无能也就罢了,偏偏王德王仁哥俩,还是无德无仁之人。
他们的妹妹王氏病重之后,眼看得治不好了,赵氏想要等到王氏离世之后扶正,整日在王氏的病床钱转悠,王氏看穿了赵氏的小心思,就让她把严监生叫来,当面把话说开。
许是为了彰显自己道德水准高,亦或是真的于心不忍,严监生当时并没有答应,说要找王德王仁商量这件事。
两人来了之后,王氏已经不能说话了,看到妹妹指向孩子,他们也就不好反对,但是“把脸本丧着,不吭一声”。
可是当严监生递给他们两人各一封银子之后,他们的口风马上就变了,转而支持这件事——
“我们念书的人,全在纲常上做工夫;就是做文章,代孔子说话,也不过是这个理。你若不依,我们就不上门了。”
在这哥俩的撺掇下,明明王氏还没死,赵氏就扶正了,还要大摆宴席,就在一片欢乐中,王氏离开了人世。
王氏死后,赵氏说要守孝三年,却遭到了王家兄弟的反对,“你们此刻是姊妹了;妹子替姐姐只戴一年孝,穿细布孝衫,用白布孝箍。”
这边自己的妹妹刚刚离世,可他们不仅没有一丝悲伤,反而转身讨好起严家今后的女主人,这样的做派,不知道德从何来,仁从何来。
当然,这哥俩的另一半,同样不是什么好东西,“乘着人乱,将些衣服、金珠、首饰,一掳精空”,全然忘记了王氏当初对她们(似乎用它们更合适)的好。
(图转网,如侵删)
不管严监生对其他人怎么样,但是对王德王仁哥俩,却是真的好。
王氏死后,留下了五百两银子的私房,还有典铺内又送来的三百两银子的利钱,严监生把八百两银子全部送给了王氏的两个哥哥,让他们到省城参加乡试用。
严监生之所以这么做,无非以后哥俩发达之后,可以帮衬一下自己。
后来,严监生死了,严监生的孩子也死了,赵氏孤立无援,只好找到了王家哥俩,商量着想要过继严贡生的五儿子,这哥俩的态度,真的让人大跌眼镜。
第六回写道:“彼此说了两句话,又吃了一杯茶。王家小厮走来说,同学的朋友等着作文会。”二位辞别去了。当赵氏处于劣势地位时。王氏兄弟就改变了之前百般讨好的态度。先是敷衍赵氏几句。之后就干脆就找个借口溜之大吉。
后来,汤奉批文下达后,赵氏把亲族全部召集起来后,王氏兄弟变得一言不发了,坐着就像泥塑木雕的一般。
也许,在他们心里,还曾经记得赵氏平时对他们的好,但是利弊权衡之后,他们更愿意偏向严贡生一方;也许,赵氏平时对他们的好,他们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
最后还是赵氏“数了又哭,哭了又数;捶胸跌脚,号做一片”,闹得阵仗实在太大,才暂时结束了这样家庭会议。
等到后来写复呈,这哥俩更是连名字都舍不得签,生怕因此沾上自己。
我甚至觉得,如果严贡生给他们钱的话,他们甚至可以针对赵氏也说不定。
(图转网,如侵删)
后来我才明白,这俩人之所以这样,其实在他们的名字就已经有所暗示了。
“德”和“仁”都是好词不假,但是再加上他们俩的姓氏,总让人觉得怪怪的——“亡德”“亡仁”,不就是无德无仁吗?孔子的仁义思想,他们是一点都没学到。
在这哥俩的心里最看重的,从始至终都是利益二字。当初他们不好好给严监生出主意,是因为严监生没有给他们好处(当然也可能确实想不到更好的办法);后来他们做的一切,无论是支持赵氏扶正,还是不让赵氏披麻戴孝,是因为赵氏能给他们更好的好处;眼见着赵氏失势,他们自然也就放弃了赵氏。
什么仁义礼智,人们亲情道义,对他们来说,统统都是浮云。
王德王仁结局如何,书中并没有交代,但是按照这哥俩的品行,结局应该好不到哪里去。
如果严监生地下有知,见到这哥俩这样的行为,会不会后悔不该给他们那么多的银子。
在至圣先师孔子看来,人通过学习,可以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可以增长知识与智慧,进而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在被后人诟病的理学大家朱熹看来,学习可以认识天理、明心见性,可以践行道德、变化气质,从而齐家治国、弘扬圣道。但是从王德王仁这哥俩的表现来看,这书,不读也罢。
也难怪总有人说:“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最是读书人”了。
(图转网,如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