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为官得罪太多权贵,26年仍升迁25次,你看他背后靠山是谁?

迷途羔羊归巢处 2025-01-11 16:32:36

【前言】

俗话说,“读书人为求仕途,才华高低定胜负”,在那时的科举制度中,能否夺得状元之位,会直接左右一个读书人的人生境遇。北宋中期,有这么一个人,虽未能成为“金榜题名”的进士,然而在官场上却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此人便是包拯。

40岁才踏上仕途的包拯,那可是相当厉害,在26年的时间里,居然升迁了25次,差不多平均每年都能升一品官呢!虽说他没考中状元,可人家的官路那是顺风顺水,一路亨通。这到底是为啥呢?

咱这儿打算以包拯的一辈子作为线索,从他的政绩、人际交往、在百姓中的声望等方面展开深入的分析,把这位毫不徇私的官员老是能得到升迁的缘由给弄清楚。

【一、科场失利仕途不顺:包拯40岁才真正仕途】

包拯,字正甫,在宋仁宗景佑二年(1035 年)出生,老家在河南开封,他家祖上就已经是京城的官宦人家了。包拯打小就勤奋好学,7 岁就能诵读《千字文》,10 岁就能背诵《唐诗三百首》。成年后,他专心读书,对《春秋》以及法家学说特别下功夫钻研。他脑子清楚,处理事情的决断能力很强,做事公平,为人坦荡,不像一般读书人那样摆架子、耍派头,这些品格为他日后成为清正廉洁的官员打下了根基。

然而,像包拯这般好学且善于思考之人,在科举考场上却屡屡受挫,未能如愿。他接连八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能考中举人。一直到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 年),包拯已然三十六岁,这一年他在殿试中终于考中了进士。只可惜,他的名次差得远呢,根本达不到入选翰林的标准。对一个出身于官宦世家的读书人来讲,这无疑是一次重大的挫败。

在这之前,包拯回家照料年岁已高的双亲,一直等到双亲离世后,他才再度踏入仕途。到了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 年),年满 40 岁的包拯方才正式开启自己的官途之路。他接连出任渑池县尉、开封府推官、殿中丞等职位,虽说这些官职并非高位,但他在任职期间尽力追求公正,深受百姓的拥戴。

【二、正直刚正得罪权贵:包拯铁面无私惩治权贵】

当包拯担任开封府推官的时候,他那正直不阿的品性就广为人知啦。有一回,开封府有个案件得商量一下,府尹邀请包拯去他的府邸讨论这事。可包拯坚决主张公事就该按公事的规矩来办,非得在公堂上审理案件,不肯进府第。为啥呢?因为他觉得,在私底下处理案子,很容易出现作弊的情况。这事儿给开封的官场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也让他清正廉洁、自我约束的形象树立了起来。

在乾道六年(1070 年)的八月,包拯被提升为殿中丞。有个王爷触犯了法律应当受到惩处,然而因其权势熏天,府尹竟不敢做出判决。包拯却毫不畏惧,毅然决然地代替府尹做出判决,最终让这人受到了应有的法律制裁。这是他为官生涯中首次得罪有权有势之人的事例。

包拯再度担任两浙转运副使的时候,当地有个犯了强盗罪的人,只因他家势力庞大,当官的都不敢给他定罪。包拯依据法律判处这人绞刑。没想到,这位权贵给皇帝写信,诬告包拯胡乱使用刑法,皇帝看了信后十分恼怒,差点就要把包拯给杀了。还好包拯抓紧时间上书,竭力陈述这个案子的来龙去脉,皇帝这才消了气。

【三、惩奸除恶受人爱戴:包拯铁面无情斩钉截铁】

在包拯的为官历程中,“铡美案”那可是最为出名的案子。这起案子出在包拯做殿中丞的时候。那时候,驸马都尉张美跟他的妻子玉芳原本好得如同一对美玉,感情特别深厚。然而过了几年,也不知是啥原因,张美竟然跟玉芳翻了脸,把玉芳给赶出了家门,转而娶了另外一个年轻姑娘当正妻。

在那时的社会观念里,这可是极其忤逆的举动。玉芳的爹多次向告状,想要处置张美,然而张美官职颇高,身后又有公主撑腰,这案子就这么被搁置下来了。玉芳的爹气急了,在朝堂上当场大哭着,恳请皇帝给个说法。宋神宗看到这情况,就把这事交给包拯去办了。

包拯对这个案子展开调查后,觉得张美首先确实存在过错。于是,他当机立断在公堂上宣布张美违背人伦道德,要罚他一年的俸禄。张美背后的公主、太师等一帮人都纷纷替他求情,然而包拯丝毫没有动摇,果断地实施判决,给张美定下了罚俸一年的惩处。

那桩曾引起巨大轰动的铡美案,变成了包拯清正廉洁、公正执法的一个代表性事例。当时的社会舆论夸赞他“铁面无情”,还传出了“包拯铁面,断案不讲情面”这样的俗语。这给那腐朽阴暗的社会传递出了正义的讯息,也让包拯的声誉在百姓中间成为了佳话,备受百姓的拥护和喜爱。

【四、上有天子下有父母:包拯得罪权贵却步步高升】

在包拯断案的时候,他着实得罪了不少权贵,然而他却没遭到打击。这里面主要是有这么两个原因:

其一,宋神宗对包拯的为政风格甚是欣赏,屡屡直接将他召见,对其刚直不阿的品性极为认可,全力为他撑场。据《宋史》所记,宋神宗曾言道:“朕之所以对包拯青睐有加,是因其心地正直,不趋附权贵,断案依据实情,此乃臣子的美事啊。”不得不说,包拯能够无惧权势行事,重要的原因便是皇帝给予的明确支持。

其二,包拯生于官宦家庭,在朝廷里交往的人很多。他的岳父文彦博那时是宰相,多次对包拯进行提拔和推荐。他的好友韩琦也曾向宋神宗进言,建议多任用像包拯这样有才能的人。凭借这些人脉关系,包拯在仕途上得到了不少助力。

在这般情形下,虽说包拯屡屡开罪权贵,然而他的官途却愈发顺遂宽广。他先后出任提点刑狱公事、签书枢密院事、颍昌府知府、殿中侍御史、给事中、侍御史等官职,其事业可谓是抵达了巅峰状态。

【五、老龄再任风清气正如故:包拯66岁仍机敏钦差】

到了晚年,包拯已然官至最高职位,仕途算是走到了尽头,然而他的品行和做事的方式,仍旧跟往昔一样刚正不阿、公平公正,一点儿也没有被权势所影响。

宋哲宗登基后,觉得包拯功劳显著,特地任用已经六十六岁的包拯,让他担任潼川府、成都府、邓州这三地的钦差大臣,把重要的任务交给他。包拯刚上任,就把积压的案件投入监狱进行审讯,将成都府长时间积压的案卷全部审查完毕,还整顿官吏作风,对犯法的人一律平等对待,严厉惩处绝不姑息。这三地的首领看到包拯维护正义、推行变革,没有一个不心怀感激的。

在这段时间里,包拯一直坚定地遵循着为政的准则,丝毫都不松懈,任何想钻法律空子逃脱制裁的人,都别想逃过他的眼睛。他当官三十多年,始终保持着初心,一点儿都没有违背自己的良心。在朝廷当中,像包拯这样从政多年,不贪恋官位和俸禄,不追求名声和利益的人,实在是不多见啊!

【结语】

宋代的包拯,那可是个清正廉明的好官,一身正气,让后人钦佩不已。他虽说出生在官宦人家,可考状元这事却没成;到了四十岁才踏上真正的仕途,不过晚节那是没话说的。他在官场摸爬滚打了好些年,从来不会去讨好迎合别人,就坚守着公正廉洁这一原则。碰到有权有势的人,他毫不畏惧,断案依据事实。他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大家都叫他“包青天”。好在有皇上给他做后盾,又有好朋友帮衬着,这样他才能一直走在正道上。

包拯这样的清流形象,就好似在黑暗朝堂中熊熊燃烧的一盏明灯,将理想正义照亮。在当下的社会,依然需要像包拯这般正气浩然的人,凭借廉洁自律,牢牢守住道德底线,通过实际行动来彰显正义,带动社会风气。包拯的一生可谓是“知晓荣辱,不图长寿”,他的事迹值得每一位公职人员学习并传承下去。

0 阅读:6
迷途羔羊归巢处

迷途羔羊归巢处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