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老兽”的温情,《呼伦贝尔城》,涂们写给鄂温克的抒情诗

梦见乌鸦 2019-09-07 22:49:56

鄂温克人,是音译,其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

这部《呼伦贝尔城》,就是描述鄂温克人的故事,那段不为人知的往事。

鄂温克族也被称为我国的“战斗民族”。

17世纪中叶,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激起了鄂温克等各族人民的无比愤怒和坚决抵抗。1651年,沙俄匪徒侵占黑龙江上游鄂温克族聚居区,鄂温克族人民奋起英勇反抗,他们用弓箭向火器犀利的沙俄侵略者展开了坚决的斗争。1664年,鄂温克族与当地蒙古族居民围攻了盘踞在尼布楚的沙皇匪徒,沉重地打击了沙俄侵略者。

电影描述的其实就是这段故事中的一个段落,但与想象中得不同,本片并不是什么战争史诗,而是独辟蹊径,从女性的角度,突出在那个极端环境下,女性身上的展现韧性,反思战争,更体现鄂温克族人的血性与文化,强调了史诗般的生机与传承。

电影《呼伦贝尔城》从女性视角中的入手战争环境,鄂温克男儿浴血奋战,青壮男子悉数出征,戍边三年未归;老弱妇孺留守家园,经历生老病死。鄂温克族人口迅速下降的局面,让诰命夫人那丹决定带领育龄妇女们前往军营,女人坚守爱情、勇担民族“亡存绝续”,不畏艰险千里跋涉,与家人团聚“取孩子”,延续民族血脉,于是,鄂温克女人团长途跋涉的求子远征,带着悲怆与诗意在镜头下徐徐展开。

电影的故事题材带有一定的猎奇性,但所呈现的内容则是非常严肃的。电影的叙事非常简单,单线程叙事,前半段的大气磅礴,一望无际的荒芜,被冰雪覆盖的无垠大地时,远处的篝火,近处祈祷长生天赐福的鄂温克人,都拍得很有质感。在简单的叙事过程中,零星的穿插了倒叙和闪回,从萨雷抢亲,到大将军遗孀那丹坚定地带着年轻妇女奔赴前线……这些情节也勾勒出大体角色特征,以及人物关系。

电影前半段以铺垫为主,塑造了很多角色,更重要的是通过有条不紊的叙事,对鄂温克人的民族文化进行了言简意赅的描述,也都能让我们一窥当时鄂温克人别具一格的文化特征,以及对于自由和爱情的向往和热爱。

电影的后半段比前半段精彩,主要戏剧冲突都在“取孩子”这个环节上,在战场上为了守护边疆的誓死奋战,与自己民族的传承,二者的矛盾成为电影的冲突点,从叙事上说,导演没有塑造直接的战场交锋,也没有千军万马的抛头颅洒热血的镜头,有的是广袤的草原上远远跑过来的背着伤病的马驹,有的是伤病挣扎在病床的血肉,模糊,有的是妻子等来丈夫牺牲的绝望眼神……这些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侧面描写更进一步说明了当时抵抗外辱的残酷现实。

而女性视角在这样的环境下,就显得格外突出了。在电影的镜头中,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薄弱的,但她们扎根于这片土地,有着泥土般的韧性,就像电影中萨雷妻子在弥留之际和两个孩子的嬉笑玩耍,这是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和人们对于和平团圆的向往,对未来希冀的正视。

没错,电影反映的是民族文化的特色和血脉传承的不易,因为本片的导演叫做涂们。

演员涂们,被称为“草原王爷专业户”,在影视片中常常扮演气度不凡、八面威风的“大汗”、“单于”、“王爷”。他因在《老兽》中的精彩演出,获得了金马奖影帝的殊荣,这部《呼伦贝尔城》是他导演处女作。影帝为什么会拍这样一部作品,大概很少有观众了解,涂们是鄂温克族。

经历了300多年的变迁,如今,一系列的现实问题,让这个曾经的古老部落正在慢慢消失......在鄂温克,许多孩子一生下来,就住在山下了,然后在山下上学、长大,他们当中的很多已经听不懂鄂温克语,更不知道鄂温克的历史故事。鄂温克民族的人数正在不断减少,纯正血统的只剩60多人,从此鄂温克人的精神世界分成了两半。一半随老一辈留在了山上,而另一半则淹没在根河的现代世界里。

这个民族如今的处境,正是这位鄂温克族导演拍摄这部电影的动机,电影中鄂温克族文化以及民族特色。这些属于“战斗民族”鄂温克人的特质,镜头背后那个外形粗犷的汉子涂们,用这种方式不露声色地讲述着他内心深处的细腻,在这样一群战争背后的女人身上刻画得淋漓尽致。

在悲悯的故事中,其实充满了希望。

《呼伦贝尔城》是“老兽”写给鄂温克族人的一首抒情的史诗,象征着希望,也用曾经那段不为人知的故事,来反映对族人血脉传承的希冀,更重要的是,这部电影作为中国少数民族题材,反映和描写鄂温克族文化和特质,也为象征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文化包容和不屈不挠精神。

0 阅读:4
梦见乌鸦

梦见乌鸦

梦见乌鸦的电影世界,新片影评,热辣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