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友舟:简帛“古隶”与当下隶书创作

书法世家 2025-04-04 21:16:38

朱友舟1973年生,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书协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标准草书社社员,书法系副主任,江苏省青蓝工程学科带头人。

简帛“古隶”与当下隶书创作

文/朱友舟

当代隶书创作面临经典化与程式化的双重桎梏:一方面,东汉碑刻隶书的审美范式长期主导创作实践;另一方面,“古隶”的野逸之气、稚拙之趣在书法史叙事中被边缘化。这种困境本质上源于对“古隶”书体演进逻辑的误读——将战国至秦汉的简牍、帛书中的“古隶”形态视为隶书演变的“未完成态”。事实上,战国中晚期到汉武帝时期简帛书法作品,是“隶变”时期文字演变的有力“见证者”。这一时期的“古隶”书法作品,字形富于变化,笔法清晰可见,章法形式丰富,对理解“篆隶笔意”和“古法”有很大的帮助。

“古隶”在战国中晚期的秦文字中即有出现。裘锡圭先生认为:“一般把隶书分成古隶和八分两个阶段。八分指的是结体方整、笔画有明显的波势和挑法的隶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汉隶。八分形成以前的隶书就是古隶。”今天谈及的“古隶”分为秦古隶和汉古隶,汉承秦制,西汉早期古隶书与秦简中的秦古隶多有相似之处,创作时可相互参照。

朱友舟 隶书周穆中堂

面对竹简、帛书、木牍上的墨迹文字,如何能够适应今天“展厅时代”背景下的书法创作,是值得思考的。“古隶”书法作品风格多元,可拓宽隶书创作取法,但在创作学习时仍需要加以分辨和融合。自20世纪简帛书法出土面世以来,已有来楚生、沙曼翁等先贤在简帛书法创作领域做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书法艺术创作,需要有创新精神,关注新材料,在笔法和章法形式上敢于大胆融合、创新。

结合简帛隶书,创作有如下路径:

1.求“简”味。西汉无碑,石刻隶书较少,且多以古隶形式出现。这一时期的隶书多存在简帛、木牍上,篆隶笔意、草写等现象清晰可见,我们可深入挖掘这一时期书法作品中的“笔意”和“古法”,结合当下书法创作形式打造作品。

朱友舟 隶书庭小山静联

2.求“碑”味。清代碑学的兴盛,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工具、材料、笔法上的创新,追求“金石气”表达。面对比“八分”书还要古老的“古隶”,不妨借用碑学笔法改造,从而形成新面貌。

3.求“碑简结合”味。取秦汉碑的金石气,融合简牍的稚拙、古朴,通过书者二次审美,形成新式样,达到审美滋长的效果。

朱友舟 节临《好大王碑》中堂

当然,“古隶”书法创作,还应当重视和关注古文字学。当代简帛书法创作缺乏文字学知识,在繁简字使用、古文字释读、异体字等方面有所欠缺,掌握一定文字学知识,熟练运用相关古文字数据库网站和字典,可以提高创作时文字书写的准确性和连贯性,并且可以深入了解简帛文化和审美观念。



欢迎点赞+关注!

转载声明:本文系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0 阅读:1
书法世家

书法世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