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有一段“小国寡民”的描述:“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第80章》,以下只注章数)实际上这就是老子设想的,在无欲无知状态下合于道的社会生活。
有论者评论这段话说:“这不过是老子学派记录的人类社会曾经经历过的一个历史阶段,从中不能看出他们的理想就是所谓‘小国寡民’。相反,老子学派是反对社会解体的无政府状态,而坚决主张国家的统一的。”(邹旭光:沛老子学派探赜,江苏社会科学,1997年第6期,第86~90页)
问题在于,如果不是老子的理想社会,老子为什么要这样将它详细描述出来?如果说是人类社会曾经经历过的一个历史阶段,是原始社会,那些“什伯之器”、“舟舆”、“甲兵”以及不同于“结绳”的文字哪里来?显然,这只能是老子的一个理想的社会状态,其意思是,即使有这些“现代化”的器物也不用,让人们在本性上返朴归真。
我认为,老子在这里提出“小国寡民”的主张,与他同时主张天下统一并不矛盾。这里的“国”并不是“天下”,国是天下的一个个社会单元。国与国之间,虽然民可以至老死不相往来,但这些国都属于天子管辖下的一部分,天下仍然可以是统一的。
还有论者将通行本与帛书乙本对照,将老子的这段话改译成:“小国寡民的做法使得那些需要多人使用的器具派不上用场;使得百姓把死看得很重而不愿远出,就是有车船也没有地方可去,就是有军队也没有地方排兵布阵;使得人民又回到结绳记事的时代:以那样的食物为甘,以那样的服装为美,以那样的居所为安,以那样的生活为乐,邻国之间互相都能看得见,连鸡鸣犬吠的声音都能听得到,但各国人民之间直到老死都不相往来。”
该论者认为,《老子》并没有直接肯定或否定“小国寡民”,而是列举了“小国寡民”的一系列后果,这些后果是好是坏,书中并没有直接表态。但“从全书看,《老子》的整个内容都是向统治者进言而不是对百姓讲话,而此处列举的三项后果都不是统治者所希望的,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老子》并不主张‘小国寡民’,相反,是在通过这段论述否定‘小国寡民’的做法。”(郭世铭:帛书《老子》三段另释,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5期,第121-126页)
我认为,该论者的分析是不正确的,最后的结论也缺乏说服力。《老子》的整个内容是否都是向统治者进言,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老子》全书五千言,可以说自始至终都是站在道的立场上说话,并非专为统治者言。
该论者说这段话列举的三项后果是统治者所不希望的,是什么样的统治者?是“有为”的统治者,还是实行“为无为”、“无欲无知”原则的统治者也就是老子所说的圣人?如果是后者,这些结果恰恰是统治者所希望的。
该论者的另一个论据是,“小国寡民”的做法与《老子》全书的思想不统一。《老子》中所讲的“圣人”总是面对天下的,要是真的这么“小国寡民”起来,“圣人”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和存在的条件了。
这一理由也是站不住脚的。圣人面对天下,与圣人主张“小国寡民”,应该是不冲突的。该论者是将国与天下混为一谈了。“国”只是“天下”的一个单元,天下由许多小国组成,圣人面对由这一个个小国组成的天下,有什么不可以的吗?怎么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和条件了?
该论者最后一个论据是,《老子》的中心思想是“自然”、“无为”,《老子》所推崇的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因此,对于国家的规模似乎也应采取“辅之自然而不敢为”的态度,如果硬是主张一律“小国寡民”,则与全书的主导思想相悖。
我觉得这里似乎有一点诡辩或强辩的味道。正如该论者自己所说,“《老子》并没有直接肯定或否定“小国寡民’,而是列举了‘小国寡民’的一系列后果,这些后果是好是坏,书中并没有直接表态。”
既然如此,就不能说老子“硬是主张一律‘小国寡民’”。当然,老子的倾向也是明显的,他赞同这种小国寡民状态,因为这符合他的自然无为的中心思想。如此而已。问题的实质并不在于国家的规模,而在于国家内部的状态;该段文字所描述的状态显然正是“自然无为”的,而许多大国(即老子在现实生活中所面对的国家)却是违反这一原则的。
对这样的“大国多民”采取批判态度,从而提出“小国寡民”的主张(“小国寡民”在很大程度上并非对可能实现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而宁可说是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与“辅之自然而不敢为”有什么矛盾的地方吗?我认为没有。
老子这段话中“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有论者译为“人们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逸。”(李仁群:老子哲学通论,学术界,1996年第4期,第30-36、41页)我认为是不准确的。
这里应该按照我前面所引的译文译成:“以那样的食物为甘,以那样的服装为美,以那样的居所为安。”因为老子这里所强调的,并非是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很高,而是人们十分满足于他们的现实生活。
【摘自《中国社会思想研究》一书,黄忠晶等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