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自动化“国产替代”八大领域,我们不比国外的差!

卓畅信息 2024-11-21 17:48:01

在全球制造业加速智能化、自动化升级的大背景下,工业自动化已成为现代制造的关键支柱。然而,长期以来,核心的自动化设备和系统如PLC、伺服系统、工业机器人等几乎被国际巨头垄断,国内制造企业对进口设备依赖度极高。近年来,随着中国工业技术的进步和政策的扶持,国产自动化设备和解决方案正在迅速崛起,越来越多的国产产品在中低端市场甚至部分高端领域逐步替代了进口产品。

接下来,我们将盘点一下当下工业自动化领域中,国产替代进程较快的几个领域:

一、PLC:突破基础应用,逐步迈向高端

PLC是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核心设备,相当于生产线上的“指挥中心”,用于实时监控和控制生产过程的各类设备。在这一领域,国际品牌如西门子、三菱、欧姆龙等技术积累深厚,产品覆盖了高、中、低端全线市场。过去,国内PLC市场几乎完全依赖进口,但近年来,汇川技术、信捷电气等国内企业在中低端市场逐渐打开局面。

国产PLC的优势主要在于其较高的性价比和对特定行业的深度适配。例如,在纺织、包装、3C制造等行业,国内PLC凭借本地化优势、响应速度快等特点获得了不少订单。汇川技术在中型PLC领域表现出色,其HMI(人机界面)和伺服驱动产品与PLC深度集成,形成了一体化解决方案,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而信捷电气则在小型PLC方面推出了多款产品,具备可靠性、灵活性较高的特点,已被许多中小型制造企业接受。

然而,在高端PLC市场,国产品牌的进展相对缓慢。高端PLC通常用于要求高可靠性和高抗干扰性的复杂应用场景,比如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目前,国产PLC在复杂逻辑处理、抗干扰设计等方面尚需提升,未来仍需在工业通信协议、系统稳定性和精确性等方面加大研发力度,才能在高端PLC市场实现更大的突破。

二、伺服系统:实现中低端渗透,向高精度控制发力

伺服系统是工业自动化中实现精密控制的关键技术,能够调节电机的速度和位置,广泛应用于自动化设备中。日本的安川、松下和德国的西门子等品牌在全球伺服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尤其在高精度、高动态响应应用中具备技术优势。近年来,国内企业如汇川技术、埃斯顿等通过自主研发,逐步在包装、3C电子等中低端伺服市场中取得突破。

国产伺服系统之所以能够在中低端市场实现渗透,主要得益于性价比高和对国产设备兼容性强。以汇川技术的伺服系统为例,该公司在包装、纺织等领域推出的中低端伺服系统以其快速响应和较高的抗干扰性获得了市场认可。埃斯顿则以工业机器人为主要应用场景,其伺服系统在协作机器人市场中也表现突出。

但在高端伺服系统领域,国产品牌面临着挑战,尤其是在半导体制造、精密机床等需要高动态响应和高稳定性控制的场景中,国产伺服系统的响应速度、动态精度、以及系统的抗干扰能力还有较大差距。因此,未来国产伺服系统的重点将放在材料工艺、控制算法等核心技术的提升上,以缩小与国际品牌的差距。

三、工业机器人:从标准应用突破,进军高端制造

工业机器人在自动化生产中承担了装配、搬运、焊接等任务,成为智能制造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国内市场上,新松机器人、埃斯顿、拓斯达等品牌在3C电子、家电装配等标准化生产线上已获得了一定份额,主要凭借高性价比和优质的本地化服务,在众多中小型企业中广受欢迎。

其中,协作机器人成为国产品牌的重要突破口,拓斯达和新松机器人在这一细分领域表现亮眼。协作机器人具备轻量、灵活、安全的特点,适用于需要与人工协作的生产场景,在物流、电子等轻型生产线中需求较大。然而,工业机器人在汽车制造、重工业、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领域的应用较少,主要原因在于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等关键零部件的技术差距。这些零部件要求更高的制造工艺与质量控制,国内企业目前还需要加大研发投入,尤其在可靠性和精确度上要有所突破。

四、变频器:低压市场大规模应用,高压领域仍需技术攻坚

变频器是工业自动化中用于控制电机转速的设备,对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设备运行性能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变频器市场需求量巨大,但高端变频器过去一直由西门子、ABB等品牌主导。在低压变频器领域,国内企业如英威腾、汇川技术等已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尤其在纺织、食品、家电等行业,国产变频器的市场份额逐年攀升。

国产低压变频器能够快速占领市场的原因,首先在于其具有较高的性价比,且在通用工况下运行稳定。然而,高压变频器技术门槛更高,尤其是在化工、冶金等对电磁干扰和设备耐用性要求苛刻的应用中,国产变频器的技术水平仍待提高。未来在高压应用领域的突破,关键在于国产企业需要提升对特殊材料、复杂电磁设计的研究能力,并在电力电子技术方面继续加强研发投入。

五、机器视觉:人工智能助力国产视觉加速发展

机器视觉广泛应用于生产质量检测、精密测量、物料识别等环节,是智能制造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国内企业如海康机器人、大华股份等依托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已在3C、物流等行业实现了部分国产替代。海康机器人的工业视觉系统在精密测量、缺陷检测等领域表现较为出色,帮助许多制造企业提高了生产效率。

然而,机器视觉的高端应用场景,如半导体制造、精密机械加工等,对视觉系统的精度和稳定性要求更高。在这些领域,国产视觉系统在图像处理速度、识别精度和稳定性上还存在技术短板。要在高端工业视觉市场实现国产替代,未来国内企业需要在算法优化、芯片设计以及图像采集设备的精密度上进行进一步的提升,以达到国际高端市场的需求。

六、数控系统(CNC):推进低端市场应用,高端精密制造仍待突破

数控系统(CNC)是数控机床的“大脑”,广泛应用于精密加工、模具制造等领域。国内的华中数控、广州数控等公司在中低端市场取得了一定突破,尤其是在机械加工、通用模具制造中取得了较大市场份额。华中数控依托自主研发的数控系统产品,已广泛应用于中小型机械加工企业,逐步在中低端市场替代了部分进口产品。

但在高端数控系统方面,如多轴联动数控系统中,国产品牌的动态精度、可靠性与国际品牌相比仍有差距。高端数控系统通常应用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精密加工场景,要求极高的运动控制和系统稳定性。因此,国产数控系统未来需继续在核心算法、运动控制、系统稳定性等方面加大研发投入,以逐步替代进口数控产品。

七、工业软件:向高端应用场景进发

工业软件是智能制造的重要支撑,包括MES(制造执行系统)、ERP(企业资源计划)等系统。国内企业如用友、金蝶等在ERP和MES等领域已有较大应用规模,尤其在中小制造企业中,通过其价格优势和本地化服务逐步实现了国产替代。

其中,上海卓畅作为一家拥有20多年工业软件和系统开发经验的本土企业,一直致力于提高国产工业软件的能力和影响力,源代码开发模式收获了一批国企的鼎力支持,例如三一集团、振华重工等,都已经使用上海卓畅研发的SinoCAM智能套料软件及管理系统。

不过,在高端制造中,如汽车、航空等对精细化管理要求较高的行业,SAP、甲骨文等国际品牌在大数据处理、复杂应用场景下的稳定性上依然占据优势。未来,国产工业软件需要在系统的稳定性、复杂数据的实时处理、跨行业适配性等方面加快创新,才能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八、DCS(分布式控制系统):流程工业的本土崛起

DCS系统主要用于石化、电力等流程工业,分布式控制的高可靠性要求使该领域长期由横河、霍尼韦尔等国际品牌主导。近年来,国内的和利时自动化、浙江中控等企业在国内电力、石化行业取得了显著进展。尤其在本土化优势明显的场景中,国产DCS系统凭借服务响应快、价格相对优惠的特点得到了市场认可。

然而,DCS系统在高温、高压等恶劣环境下的运行可靠性对系统硬件、软件要求极高,国产品牌在应对复杂工况的技术积累上相对不足。此外,国际品牌在品牌知名度和全球化服务网络上的优势也让国产品牌在国际市场开拓上面临挑战。国产DCS系统未来将需要在复杂环境适应性和长期稳定性方面持续发力,以实现更广泛的国产替代。

总结:

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国产替代进程从中低端市场逐步向高端市场渗透,PLC、伺服系统、工业机器人、视觉系统等多个关键产品领域均表现出了显著的技术进步。未来,国产品牌将在材料、算法、系统稳定性等核心技术上持续投入,以推动中国工业自动化能力的全面提升,逐步实现对国际品牌的深度替代。

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0 阅读:18

卓畅信息

简介:SinoCAM和Hinest是由上海卓畅开发的国产自动套料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