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发现,羡慕与妒忌通常是共生的。
当一个能力出众的人,出尽了风头,在得到荣耀之时,会引来很多人的羡慕,而这些羡慕背后却常常隐藏着妒忌。
若是被妒忌对象,无形中对他们的利益构成冲击,妒忌之心就会放大。
妒忌,放在心中对任何人都不会引起波澜。若是付诸于行动,也许会对妒忌对象形成一定的影响。
妒忌的人,会从被妒忌的人身上找到弱点,去攻击,去造谣,去离间,尝试将这些出尽风头的人,从人生的高位拉下来。
有一些人,没有留意到妒忌的人就在身边,一不小心就被算计。
有一些人,被妒忌的人在同事之间、在上级那里说一些看似很轻微却挑拔的话,却将一个人的形象毁于一旦。
三国文学家李康在《运命论》中曾写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一个人锋芒毕露,将自己的才华尽情展示是好事。在此过程中,要懂得不要过于爱出风头,要懂得这个字“藏”。
锋芒毕露,爱出风头,容易成为众矢之的
曾国藩抱着一腔热血与热情,奔赴京城当官。
咸丰皇帝当政后,曾“求言”,让众臣多多提意见。
曾国藩看到机会来了,他一心为国为民,看到官场的腐败现象,毫不留情地痛批。
而曾国藩没有想到的,他耿直的性格,会从上到下,将皇帝到大大小小的官员全得罪了。
他不仅上书《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直言批评咸丰皇帝刚愎自用、没有大局观,还痛批官场腐败现象。
他对官场里违纪违法的大人物,毫不留情地严加惩治。他打破了当时官场上的潜规则,也就是说,当时官员们互相包庇,各求其安。
对于老百姓来说,曾国藩刚正不阿,是一个好官,他的威望也由此形成,这是后话。
但是,在别的官员看来,当时官场的现象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曾国藩一石激起千层浪,好像只有他最清醒,别人都是浑浑噩噩地在当官。
众人对他的不满,让他在官场处处受阻。也导致他后来在建立湘军之后,本来平定内乱后可以得到嘉奖任湖北巡抚,却被人在咸丰皇帝前说他一介书生掌握兵权,不可不防。
于是,到手的巡抚就此丢失,也导致他无法有效地调配资源,快速地平定内乱。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人要懂得“藏”字
曾国藩被人排挤,不仅让他在筹集军饷等处处受阻,还在咸丰皇帝面前常说一些不利于他的话。
咸丰皇帝本来就对曾国藩有一些意见,认为他建立湘军后,数次没有听从自己的指挥。
别的大臣说曾国藩权力大时,咸丰皇帝又担心他以后更加不受控,于是直接将巡抚之位收回。
并且,咸丰还安排曾国藩按自己的计划去平定内乱,从而直接打乱了曾国藩的作战计划,导致曾国藩在江西南昌被困。
在江西期间,曾国藩父亲去世,皇帝给他三个月的假期。曾国藩想申请三年假期,在家守孝,咸丰皇帝不批。
曾国藩趁此机会,向咸丰皇帝要官,以便更好调配资源,平定内乱。谁料,咸丰皇帝拿掉了他的兵权,同意他在家守孝三年。
曾国藩在家两年,反思了自己当官期间处处受阻的经历。
他终于认识到,傲气与刚愎自用让自己吃了大亏。他也认识到,当时的官场现象不能一下子改变,若想在这种环境里成事,一定要藏住锋芒,与光同尘。
所谓,水至清刚无鱼。
在这一摊浊水之中,要想生存,还得改变一下生存方式。
咸丰皇帝让曾国藩复出之后,曾国藩立马出来,好像变了一个人。
他将自己的锋芒收起来,不蛰伤别人,让自己在众人之中隐没。
从咸丰皇帝到大大小小的官员,他改变了相处方式,让自己待人接物上更加周到,不像以前那样处事过刚。
这一次出山,曾国藩在官场上异类形象顺利逆转,用人与筹集军饷都比以前顺利。
曾国藩从锋芒毕露,到善于藏住锋芒,经历了仕途的起伏,才大彻大悟。
藏字,并不代表不展现自己的才华,让自己埋没。
藏字,是在才华展现时,不因锋芒刺伤别人的眼,而是顺其自然地得到,还可以让别人折服。
藏字,并不代表自己害怕别人的妒忌与猜疑,而是不想因为别人的妒忌而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曾国藩用一个藏字,重新展开了仕途,并且顺利地平定内乱。
《人性的弱点》中写道:“如果朋友胜过我们,他们会觉得自己很重要;如果我们胜过他们,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会对此感到自卑,甚至心生妒忌。”
羡妒,其实是普通存在的人性弱点。不要高估别人的包容力,善于藏,才能让自己在布满荆棘的人生路上,走得稳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