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国民党南京政府依旧单纯,7月8日向日本驻华大使提出了抗议。小编不懂政事,就觉得单纯的抗议有效的话,还会打仗吗?
听到消息之后,蒋介石立即在庐山下了一道命令,作出了军事部署。
命令孙连仲的第29吨立刻向保定线集合,唐炳勋的第四十军向沧州集结,万福林的第五十三军,向北平以南的固安一线前进,高桂滋的第八十四十上北平西北的怀来集合,汤恩伯的中央第十三军,开往北平。
中共中央在延安,也向蒋介石致电,表示红军将士愿意与国民党达成谅解,接受国民党的统一指挥,共赴国难。
集合部队是需要时间的,日本人会等吗?在这个时候,出头的竟然只是一个小县长。
当时宋哲元还在老家。第37师师长冯治安正在从保定赶回,北平主事的只有一个人秦德纯。于是秦德纯打电话给宛平县长王冷斋,让其查明真相。
从表面上来看,一切符合制度,但是实际上,他们把所有的压力都给了——王冷斋。
王冷斋,福州人,保定学校毕业,一直到1937年,才上任宛平县县长。在七七事变之前,一直与日本人打交道,在这次交涉中,日本人在他的手中根本没有得到任何便宜。在中日较量的背景下,一个小小的县长,只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物,根本不可能轮到他说话,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小人物,在共赴国难这件事上,却彰显了令人感动的东西。
王冷斋接到命令之后,立即打电话到宛平询问金振中营长,通过调查,发现守城的中国士兵根本没有开箱,更没有日本士兵在宛平城内,王冷斋上报完情况以后,开始与日本进行交涉。
松井说道:皇军的士兵失踪,王县长想必知道这是多大的事情,士兵失踪之时,我们演习的清水中队,在背后还可能受到了你们的攻击,你们必须为我们的士兵失踪负责。
王冷斋冷笑地回答道:你们的演习在深夜,那个时候宛平城早已经关闭城门。难道你们的士兵飞进城?还有,你说你们的演习部队在背后可能受到了攻击,可能是什么概念,也就是说你们也不确定,还是你们凭空想象的。我已经调查完毕,守军士兵并未有开枪者,城中也无日本士兵。
樱井有问道:王县长,你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个事件的严重性。
王冷斋回答道:恰恰相反,你们的士兵一直围绕着宛平城进行军事演习,不分昼夜,这还不够严重吗?如果把军队派到东京也这样干,你们会同意吗?
樱井一愣,万万没有想到遇到了硬茬,于是说道:大日本皇军能够驻扎在这里,是当年与贵国清政府签订的条约,如此重大的事,恐怕不是你一个小小的县长该考虑的吧。
王冷斋回答道:的确如此,我一个小小的县长,华北这几年风云变幻,能说得上话的都是双方的大员,一县之长九品官而已,在你们眼中是无足轻重。但是国家公事,既然在任,就要恪尽职守,而无大小之分,昨晚调查之事,本人受命,自然不敢有丝毫懈怠。
双方最终不欢而散,约定成立一个调查小组,进行实地调查!实际上,哪有什么好调查的,只是换一个地点,继续进行谈判而已!
换了地点,双方有谈了三个小时,樱井提出三点要求:
第一,宛平城内中国军队,出城西撤10公里。
第二,中方必须赔偿、道歉。
第三,中国军队必须出发肇事者,至少是营长,也就是金振中。
这样的要求,自然不会答应, 毕竟金振中手中的兵力也不错。金振中手中,有一个加强营,4个步兵连,1个机枪连,1个迫击炮连,1个重迫击炮连,总兵力达到10000人。
为了防止意外发生,金振中提前做好部署:
一个连放在宛平西南角,一个连放在宛平城内,剩余的连作为预备队,重迫击炮连放在铁路桥西面,轻迫击炮放在宛平东门,重机枪连放在宛平东南和东北角。
就在双方僵持的时候,突然发现,宛平到北平的电话打不通了,很显然是日本的捣鬼切断了电话线。王冷斋只能把秘书王大中叫来,费尽心思,只能找到一个中转的电话。
后来日本人又让王冷斋出城谈判,由于害怕出现意外,王冷斋严词拒绝。最后不得已,只能在城墙之上放下两根绳子,日本代表拉进城中。
日本人在城外并不安生,一直搞小动作,他们的大炮一直轰击宛平城,其中一颗炮弹落在县政府旁边,房子都被打塌了一角,日本代表性都吓了一跳。
城内双方正在谈判,外边已经交上火了。在铁路桥的争夺战中,两边的士兵都非常的着急,失去了用步枪一枪一枪打得耐心,没经过多长时间,双方就展开了白刃战。
一直到这个时候,如果方便还没有开战,压力一直在宛平城王冷斋这边。